李完嬌
摘要:為滿足我國教學需求,課程改革工作正在如火如荼的開展。為此,教師需要結合時代發展需要加大對3D虛擬技術的合理化運用,確保教學目標的達成。本文基于此,著重分析3D虛擬現實技術的內涵與意義,并就該技術在高中物理課程教學中的合理化運用措施。
關鍵詞:現實技術;教育教學;高中物理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作為高中理科的重點科目,高中物理存在邏輯性強、實操性強的特點。但由于現實教學條件限制,導致高中物理課程教學目標難以實現。為此,教師在課程教學中需要加大對3D虛擬增強現實技術的推廣運用,并以此為基礎為學生搭建智慧性學習環境,從而確保學生可以在生動的教學環境中學習知識,促進學習主動性與興趣的提升。現階段,我國高中物理課程在推進中為保障課程教學效率,促進教學目標的實現,教師需要合理化的采用教學技術與方法。
一、3D虛擬增強現實技術概述
(一)技術內涵
3D虛擬增強現實技術以計算機技術為基礎,搭建視、聽、觸覺一體化的虛擬環境。一般情況下,該技術在課程教學中的運用,可以為學生創造交互性的教學氛圍。在課程教學中,為確保技術的使用效率提升,教師需要結合計算機設備發揮技術優勢,營造三維虛擬環境。實踐調研顯示:該技術仍舊屬于起步階段,但技術使用往往可以讓學生通過直觀感知,在享受視覺沖擊中逐漸接收高中物理知識,并促進教學效益提升。
(二)3D虛擬增強現實技術對教學的意義
目前,我國中學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為進一步落地完成教學目標,教師需要結合時代發展需要加大對于新教學技術的運用,確保高中物理課程仿真化、智能化水平的提升。
1.有助于突破教學困境
通過實際調研可知:我國中學在基礎設計建設方面普遍落后,高中物理課程教學所需的實驗設備缺失嚴重,為此無法滿足教學需求。而3D虛擬增強現實技術的開發,可以實現與教學活動的有機結合,為學生創設虛擬教學情境,為此提供三維模擬的演練、操作。該技術的推行可以滿足硬件短板,提升課程教學的有效性。
此外,由于該技術的創新性,其運用后創設的教學情境普遍具有新穎性,為此滿足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其學習的熱情,提升教學效率。
2.促進教學目標的實現
目前,我國各地區的經濟發展差異性顯著,導致各地區對于教育投資與重視程度不一,各校區的硬件設備比較落后,無法滿足實驗教學的需求。而該技術與教學的結合,可以高效的開展“項目教學”工作,并讓學生的實操能力得到提升的同時,有效的降低學校開支,實現各類效益取得,滿足了課程教學的需求,并落實教學效目標的完成。
3.有助于提高教學效果
隨著社會發展進步,我國的課程改革工作進一步推廣。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社會發展對于學生的素養要求日益提升。為此,教師在課程教學中需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與能力。事實上,該技術的合理化運用能夠為學生創設三維立體的實驗教學環境,并引導學生在教學情境中去了解物理知識,鍛煉自身能力,提高教學效果。
4.增強學生體驗效果
高中物理知識點涉及到宏觀、微觀運動。為此,教師在進行知識教學中,可以借助3D虛擬現實技術可以為學生真實地展現天體的運行和物體的微觀運動,增強學生的感官體驗。該技術在高中物理課程中的教學可以直觀展現日月食運動、分子熱運動等活動。
不僅如此,該技術在教學中的運用具有重復性特征,且通過高效的實驗效果滿足學生對物理實驗觀察、參與的需求,彌補傳統教學的需要,讓學生能夠在真實的問題解決情境中發展物理學科核心素養。
5.保障教學安全
在傳統的課程教學中,教師往往無法開展危險性實驗,諸如電路短路、四軸飛行器故障排查等實驗。而該技術的合理化運用則可以規避實驗危險,展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對實驗現象的直觀了解,同時不必消耗任何實驗耗材成本。
二、3D虛擬增強現實技術課堂實例分析
關于論述該技術在高中物理課程中的實操,筆者以《平拋運動》為例進行分析。該課程教學核心在于明確理論概念,并進一步探究平拋運動的特點與規律。教師在課程教學中為便于學生對于知識點的理解,采用等效替代的原理進行教學,并通過對比物體在豎直、水平方向的運動了解平拋運動相關知識點。
在傳統的高中物理教學中,教師主要通過多媒體設備進行實驗的展示引導學生了解知識點。但傳統的呈現方式無法顯示小球運動狀態,需要教師在課程教學中通過理論講解,為學生進行邏輯推演,幫助其掌握平拋運動的運動軌跡及特征。但學生學習該知識階段時,其抽象邏輯思維較弱,為此其無法適應理論推理分析,而細節的不清晰也無法在學生的腦海中建構全面的平拋運動模型,阻礙了學生對事物本質現象的探究。
為進一步彌補傳統教學的不足,教師可以在課程教學中采用3D虛擬增強現實技術進行課程教學,從而為學生創建虛擬真實的平拋運動實驗環境,進而突破了教學困境限制。在該實驗環境下,學生可以直接感受到無阻力、無摩擦力的真空理想環境。一般而言,教師在借助該技術進行課程教學中,需要創設實驗場景。在模擬實驗中,教師需要準備運動儀三個,滿足物體垂直、水平、平拋運動的需求。為確保實驗的可比性,教師選取的實驗對象物體小球需要確保其質量的一致性。
在實驗中,教師通過模擬設計,讓學生對運動儀施加相同力,并同時釋放三個小球。通過實驗觀察可知,在小球釋放的一瞬間,其分別進行平拋、勻速直線以及自由落體運動。除了觀察其運動軌跡外,教師還需啊喲引導學生觀察小球的運動特點。實驗結束后,由于實驗均在模擬環境下進行,為此可以通過技術回放的方式,觀看三球相撞的畫面,了解小球運動軌跡,分析小球的速度及受力的變化情況。
結束語:
本文著重分析了虛擬現實技術在高中物理課程教學中的運用好處,并舉出實例進行論述。筆者認為,隨著相關措施的落實到位以及理念轉變,我國的高中物理教學必將獲得顯著發展,促進更高效益取得。
參考文獻
[1]崔鈺婷,趙志群.虛擬現實技術對學生學習績效的影響——基于59項實驗或準實驗研究的元分析[J].中國遠程教育,2020(11):59-67+77.
[2]王永固,許家奇,丁繼紅.教育4.0全球框架:未來學校教育與模式轉變——世界經濟論壇《未來學校:為第四次工業革命定義新的教育模式》之報告解讀[J].遠程教育雜志,2020,38(03):3-14.
[3]吳紅斌,蔣承.新高考改革對文理科選擇及成績的影響研究——基于ACC數據的實證分析[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9,17(02):127-148+191.
[4]倪慧文,胡永斌.增強現實技術能促進學習嗎?——基于2010-2018年國際英文期刊35項研究的元分析[J].開放教育研究,2019,25(01):62-72.
[5]葉新東,仇星月,封文靜.基于虛擬現實技術的語言學習生態模型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9,40(02):105-112+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