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智宏
摘要:身體素質發展敏感期就是指運動成績快速增長和提高的年齡階段,也叫最佳發展期。根據人體的身體和思維發展趨勢,每個階段的成長都是一種素質發展的最佳期,抓住學生身體素質發展的敏感期,幫助學生進行相應素質的訓練,能夠大大提升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小學階段的學生年齡一般在7-12歲,在這一階段,學生的速度、力量、柔韌、協調和靈敏素質等都處于最佳的發展階段,本文將從以上幾個方面闡述如何根據身體素質發展敏感期來提高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
關鍵詞:學生;身體素質;敏感期;健康水平;提升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前言:
“敏感期”是指特定能力和行為發展的最佳時期。各項身體素質的發展都有敏感期,在身體素質發展的敏感期進行練習,可以促進中小學生身體素質的快速發展。為了更好發展學生身體素質,應抓住不同年齡階段身體素質發展的“敏感期”,不失時機地、循序漸進地、帶有側重性地進行身體素質訓練,開展有針對性的素質教學。
一、速度素質的訓練
小學階段速讀訓練的重點為動作速度和動作頻率。對于小學低年級學生,可以通過游戲、接力、追逐跑等多種形式,進行加速跑,來發展位移速度和動作的靈活性。到四至六年級,教學中可以穿插些有趣味性的長距離的重復跑、變速跑、自然地形越野跑等方法進行耐久跑的練習,這樣可以增加兒童、少年的學生無氧耐力和有氧耐力素質的能力。
比如,在進行小學三年級的體育授課時,教師可以安排男女混合接力。首先將全班學生均勻分成四個小組,編號A、B、C、D,然后在小組內選出組長,采用石頭剪刀布的形式來將四個小組進行兩兩組合。如果人數恰好可以均分成四個小組,那么就由教師來擔任裁判;如果人數不能均分,那么就可以讓剩下的人當裁判或者做一些后勤工作,下次接力時再進行調換。體育課的時長一般在45分鐘,開展接力活動的話不需要太長的時間,剩下的時間可以引導學生做一些賽后拉伸,避免出現肌肉酸痛的情況。
再比如小學六年級上體育課時,可以適當的安排一些自然地形越野賽跑,由于學生的人數較多,不能讓學生同一時間進行越野賽跑,也可以采取分組的形式。之所以不讓低年級的學生也參加自然地形越野,是因為他們的身體素質相較于高年級學生要低,同時他們的安全意識也沒有高年級學生強。進行速度素質的訓練時,教師也要充分考慮學生發展的天性,比賽或者競賽等活動的開展還是要有一定的彩頭,學生參與時才更有動力,對以后的活動也更有參與的興趣。
二、柔韌素質的訓練
柔韌素質敏感期在6-7歲,訓練主要分成兩種:一種是被動練習,另一種是主動練習。被動練習是指在教師或者同學的幫助下進行拉伸等的訓練,主動練習是指學生自主進行柔韌性的鍛煉[1]。
小學階段的學生關節靈活性好,很適合加強整個身體的柔韌練習。柔韌素質的鍛煉在小學階段受到的關注度較少。一般來說,家長如果將孩子送去學習舞蹈等相關的藝術活動的話,對柔韌性的訓練會多一些。柔韌素質訓練受到關注較少的另外一個原因是很容易發生安全事故。因此,體育教師在開展柔韌性的訓練時,要特別注意學生的耐受程度,必要的時候采取多個教師聯合教學,共同關注學生的狀態。
對于小學低年級的學生來說,柔韌素質的被動練習占主導,教師首先要教會學生進行鍛煉的方法,并協助學生鍛煉,然后要幫助學生找到自己的耐受極限,絕對不能為了取得更好地柔韌性而對自己的身體造成傷害。比如進行柔性訓練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進行正壓腿、側壓腿、兩臂側平舉和交叉拉伸等動作。訓練幅度要循序漸進、張弛有度,可以讓學生嘗試找到下壓和拉伸的最大動作幅度,這樣才能避免肌肉拉傷,讓學生可以安全參與柔性訓練。值得注意的是,小學生的柔韌性訓練不宜過多,而且最好和力量練習密切配合,使發展柔韌性素質和培養身體正確姿勢結合起來,促進少兒各種關節、韌帶和肌肉的協調發展。
三、靈敏素質的訓練
靈敏素質與學生的協調能力密切相關,是人體在突發情況下能夠迅速、準確和靈活地完成各項利于身體協調的動作。6歲起是小學生身體靈敏性發展的敏感時期,也是小學生參與體育鍛煉,提升體質的有利時期。也就是說,小學階段就要注重對學生的靈敏素質的訓練。
發展靈敏素質的基本訓練方法有很多,更多的時候是與其他項目訓練相結合,進行一個綜合性的訓練來鍛煉學生的協調能力。比如技巧性的跳躍練習、往返的摸地跑等等。在進行靈敏素質訓練時,教師應該注意培養學生對時間、空間判斷的準確性。在教學訓練中,對動作的時間和空間的指標,應有嚴格的要求,如對方向、幅度、速度、節奏等的要求明確。
四、力量素質的訓練
對于小學生低年級來說,力量訓練更多的是指全身力量的訓練,而對于小學高年級學生而言,力量訓練可以進一步發展為通過肌肉來調整全身各部位的一般力量,多以動力練習為主。
全身力量的訓練可以通過跳躍類的練習來實現。教師可以在體育課時,首先進行一定的理論知識講解,告訴學生為什么要做這個活動,這個活動可以提升身體哪方面的素質。同時還要結合小學生的發展特點,抓住他們愛玩游戲的天性,為學生設計集游戲和訓練為一體的活動[2]。此外,還應該注意,力量訓練可以分為上肢,下肢以及核心力量三個方面。在力量訓練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班級學生實際情況,設計螞蟻運糧、青蛙跳、俯臥擊掌等訓練游戲增加課堂趣味性。另外,為了提升小學高年級學生的肌肉調節能力,可以開展一定程度的負重訓練。小學高年級學生的身體素質比低年級學生要好,也就是說,可以要求學生進行重復的多組訓練,也可以利用器械進行輔助訓練。力量素質的訓練從小學階段開始,卻不會止步于小學階段,小學階段進行的全身力量訓練可以算是身體肌肉的覺醒,隨著年齡的提升就可以開展針對肌肉群的訓練,從而進一步提升力量。
五、耐力素質的訓練
耐力的發展較遲緩,是由于兒童、少年肌肉組織發展較遲,肌肉產生的乳酸糖效解能力較差,肌肉的神經組織、耐乳酸能力、血液中堿儲備較差。所以,如果可以在體育課時把學生的耐力素質訓練好,對學生健康成長將會有很大幫助。
耐力素質的常用手段包括靈活性的游戲和球類活動;長時間競走;強度適宜的跑步以及游泳。耐力素質的訓練還有很多練習手段,比如變換訓練法。教師在初期對學生進行耐力素質的訓練時,要充分結合學生的身體條件,合理設計訓練項目。首先可以要求學生勻速跑三分半鐘,大概400米左右,然后進行一個快走訓練,快走訓練的長度控制在50米左右,采取跑步-快走-跑步這樣重復的訓練來鍛煉學生的耐力。為了更準確地判斷學生是否達到要求,這種訓練模式下,教師要對訓練的場地進行合理的劃分,讓學生明確在什么時候應該跑步,跑到哪里,以及在什么時候應該快走,走到哪里等。此外,還可以進行適當的長跑訓練,長跑是最考驗耐力的訓練方式,但是由于小學生身體發展水平的限制,教師如果要對學生進行長跑訓練,那么跑步的長度絕對不能超過學生的運動水平,不能以高年級學生的標準要求低年級的學生。耐力素質的訓練是一個相對比較長期的過程,不僅對學生的要求比較高,對教師的要求也不低,教師和學生都要相互配合,才能更好地發展學生的耐力素質。
總結:
綜上所述,在不同的生理發展階段,學生的能力發展有不同的特點,各項素質的發展也存在最佳期。教師要深入學習身體素質敏感期的劃分,為處在不同發展階段的學生,設計針對性的素質訓練,并借此提高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
參考文獻
[1]禤錦康.淺析青少年身體敏感期的運動素質發展說明[J].青少年體育,2017(12):118-119.
[2]周治中.青少年身體素質發展的敏感期與體育教學[J].文體用品與科技,2016(12):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