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雪琴
摘要: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地球變成了一個緊密相連的村莊,人們雖遠隔重洋,卻似近在咫尺。在網絡全球化的時代,世界各國緊密相連,休戚與共。信息時代賦予了我們更多的機遇和挑戰,將信息技術帶進語文課堂,讓語文課堂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借助多媒體的圖片、音樂、視頻,能更好的走進語文課堂的詩詞,與古人對話,與文字共鳴。
關鍵詞:信息技術 ? 語文課堂 ? ?詩詞 ? ?審美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在極簡、極素雅的文字中如何走進詩人的審美世界呢?一支粉筆一張嘴,一塊黑板一本書,不足以道盡詩詞之美。而計算機便成為了我們的良師益友。
一、借助圖片,聯想畫面
無論是名山大川的宏偉壯麗,或者是邊疆關塞的遼闊壯美,小橋流水的恬靜愜意,詩情與畫意渾然天成。教師授課時,難以用簡單的文字帶領學生真正走進詩歌去感受綺麗的塞外風光,多媒體教學就顯得尤為重要。
在學習王維的《使至塞上》 時,詩中的頸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千百年來被人們贊不絕口,讀后余味無窮,而其中的美和雄壯的邊塞風光是無法用語言來形容的,就如同《香菱學詩》中所說的:“這兩句有口里說不出來的意思,想去卻是逼真的。有似乎無理的,想去竟是有情有理的。”面對這種似真似幻,難以言傳的美時,多媒體教學就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教師把塞外風光圖片播放出來,孩子們一聲聲驚嘆,仿佛親自來到了黃河邊,看雄渾壯美的日落。
學習南北朝名歌《敕勒川》時,學生無法身臨其境感受草原的遼闊和壯美,通過實景圖片多媒體的輔助教學,孩子們驚嘆“天似穹廬,籠蓋四野”的高遠遼闊,羨慕“風吹草低見牛羊”的自然愜意。隨著一聲聲驚羨,孩子們跟隨作者來到了敕勒川下,用雄渾高昂的聲音朗讀詩歌,做到了身臨其境,以聲融情。
二、音樂渲染,聲入人心
音樂是語文課堂的一朵花蕾,它能渲染情境,引領學生走進詩詞,感受詩人的人文情懷。
如朗誦蘇軾的《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時,在初步感知作品和文章釋意的情況下,背景音樂能迅速地渲染氣氛,奠定凄涼悲寂的感情基調,孩子們隨著配樂一字一句地感受詩人的血淚之作,感受蘇軾對妻子王弗的無限思念。在多媒體背景音樂的輔助下,孩子們能深入文本,探尋無盡的人文之美。
學習張志和的《漁歌子》時,悠揚婉轉的旋律帶領孩子們跟隨作者的腳步一起來到江南,感受“桃花流水鱖魚肥”的江南風光,感受“斜風細雨不須歸”閑適愜意。收獲詩如畫卷,美不勝收的聽覺體驗,讓學生的思維馳騁在碧水藍天之上,讓心隨旋律自由徜徉。
三、配樂朗讀,聲聲動情
朗讀,是把文字轉化為有聲語言的一種創造性活動。在讀中學生能挖掘文本、深入剖析文字,在讀中能與作者產生共鳴,因此讀好作品是解析文本的關鍵,而多媒體的示范朗讀,能讓學生在藝術的視角里品讀文字。
如在朗讀《少年中國說》時,對于這種激情蓬勃、昂揚向上的文字,我采用多媒體示范朗讀教學,我選取了國家一級播音主持方明老師的朗誦,那種抑揚頓挫、振奮人心的力量,深入骨髓,讓孩子們一個個摩拳擦掌、躍躍欲試,于是在方老師的視頻示范下,學生也能鏗鏘有力、聲情并茂地朗誦這首詩歌。
四、三D影像,身臨其境
在靜靜的文字中如何讓學生感受詩詞中的動態美呢,三D影響是最佳選擇。在朗讀林黛玉的《葬花詞》中“花謝花飛花滿天”這樣的美景,這樣花隨人動,人隨花動移的美的體驗,只有三D影像才能達到身臨其境的體驗。
學習杜甫的《登高》時,詩中“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短短十四個字,卻言有盡而意無窮,此時,用上三D技術,讓孩子們真切的感受詩詞意境,追隨作者的腳步一起來到長江邊,觀看凄清寂寥的晚秋風景圖。
五、觀看視頻,豐富文學知識
詩歌雖短小精悍,著墨不多,卻意境高遠,余味悠長。詩歌的時代背景和創作環境都是解讀詩歌的金鑰匙。影視作品集音、像、動畫于一體,生動形象,可以為學生營造一個色彩繽紛、聲像同步、生動逼真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比如在學習盧綸的《塞下曲》時,“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短短四句,描繪了一場勝券在握的戰爭,然而作者最后卻沒有道出戰爭的勝利,留給讀者無限的想象空間。那此時的電影素材無疑是拓展孩子們的知識,提升學生理解詩歌的好方法。通過影視短片,再現飛將軍李廣叱咤風云的英雄本色,同時也讓學生了解了中國古代邊塞惡劣的生活環境,士兵們忠心耿耿、赤誠報國的高尚品格。
學習李清照的“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的詩句時,通過視頻再現楚漢戰爭,項羽戰敗,霸王別姬的悲傷場景。孩子們在視頻中感受到西楚霸王英雄走向死亡的悲壯,激發學生對詩詞、對歷史的求知欲。
在語文的詩詞教學中,恰到好處的信息技術,不僅能夠讓學生身心愉悅,激發求知欲,而且能聚焦學生思維,引領學生樂學、好學。如果說語文課堂的詩詞教學是一簇簇朵嬌艷欲滴的花,那么信息技術多樣的教學方式就是一片片錦上添花的綠葉,二者相得益彰,引領學生在詩詞中孜孜不倦地吸取營養,感受文字之美,感受人文之美。
參考文獻
《運用信息技術 優化語文教學》 彭艷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