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大學語文是一門多元化的課程,兼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在培養工科背景方面的人才方案中,大學語文是必不可少的一門公共課程,在傳播中國優秀文化、傳承中國精神、講好中國故事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通過對工科背景下大學語文課堂育人路徑的探索,結合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落實立德樹人理念,促使學生成為復合型人才。
關鍵詞: 重要性;現狀;育人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隨著經濟發展,社會對人才需求的標準更加明晰,復合型人才是人才培養的必然趨勢。大學作為培養人才的主要陣地,擔負著巨大使命和責任。大學生是國家、民族的希望,如何正確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是培養成才關鍵一環。2017年12月教育部發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綱要提出基本任務是充分發揮課程、科研、實踐、文化等十個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挖掘育人要素,完善育人機制,育人體系。《大學語文》在傳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華精神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尤其是選取的優秀篇目可以潤物細無聲地將思政教育融入課堂中,踐行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
新時代背景下,服務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以產業需求為導向、專業跨界交融的區別于傳統工科教育的新的工科教育教學體系總稱的新工科活躍在大眾視野中。新工科人才對社會的發展和科技進步起到促進作用,其綜合性變得日趨重要,綜合性人才成為市場炙手可熱的需求。大學語文作為培養人文素養,思想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能夠提升理工科背景下學生的文學修養,促進人才全面發展。因此大學語文,應給予足夠重視。
一、開設大學語文的重要性
全國高校思想政治會議上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學校把學生培養成優秀的社會主義接班人,需要多角度、多維度、多廣度培育學生。由于社會就業形勢嚴峻,勞動力市場對人才要求越來越高,特別是對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復合型人才極為關注。大學語文作為非文科類專業的學生的通識課,能夠讓學生走進中國的優秀文化,提升文化自信,陶冶情操,打破了純理工科思維方式。大學語文是連接專業和中國文化的橋梁,不僅能夠使學生掌握聽說讀寫的基本語言能力,還能在博大精深中國文化中感悟古人的精神世界。
(一)大學語文與課程思政同向而行的德育作用
好課堂教學是教育學生的主渠道,利用好課堂的思政元素,發揮課程思政作用,與思想政治理論同向而行,形成協同效應。因高校性質不同,各地高校開設的大學語文課程目的的側重點有細微的差異,但都選取了《孟子》《老子》《詩經》等經典篇目,也選取屈原、陶淵明、杜甫、辛棄疾等名家名作。名篇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蘊涵了極其豐富的人生哲理,能夠引領當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老師通過講解名家名作,讓學生了解中國文化內涵,培養其人文素養,為其樹立榜樣,成為當代大學生追求的精神境界。大學語文與傳統的思政課不同,發揮課堂育人過程不是直接進行思想教育,而是一種浸潤、漫長式教育,在潤物細無聲中讓祖國接班人茁壯成長。
(二)復合型人才是社會勞動力市場必然要求
近年來,各高校的綜合性越來越高,學科之間交叉越來越密集,綜合化的趨勢也日益增強。高校培養高級專門技術人才轉變為復合型人才的觀念逐漸成熟化,加之市場對復合型人才需求極為迫切。因此,單純的理科或文科培養模式將被逐漸淘汰,復合型人才是學校培養人才的風向標,增強工科背景下的人文修養是綜合實力的表現,也是立德樹人有效方式之一。
大學語文課程中的名篇賞析讓學生直觀感受到中國文化的魅力,提升文化自信,為培養傳承華夏文明接班人提供途徑。大學語文中有人物品質的篇目,展現人格魅力,引領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有突顯英雄家國情懷的篇章,重現歷史場景,為學生樹立好榜樣;有繼承革命精神溫情故事,引導學生繼承偉大的黨的宗旨。大學課程設計中不僅有名篇的賞析,也涵蓋應用文寫作的知識。應用文寫作是大學生畢業后工作必備技能之一,也是綜合實力的表現。《國家中長期語言文字事業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2-2020年)》要求:具有中等及以上教育程度的國民,其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水平達到相應要求,具有較好的使用普通話和規范漢字表達、溝通的能力。工科背景下的學生應更加重視應用文寫作技能,為以后的發展打好基礎。
二、工科背景下大學語文的現狀
教育部高教司明確規定,大學語文是面向文(漢語言文學專業除外)、理、工、農、醫、財經、政法、外語、藝術、教育等各類專業學生開設的素質教育課程。在工科學院,大學語文是課程中的通識課,但因系統性不強,地位性不準,重視度不夠而存在一些問題:
(一)對大學語文重視度不夠
由于工科的特殊性質,專業技術知識更新速度快,要求學生必須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儲備才可能在專業技術上有更深入的探索,幾乎全部的大學時光都用在專業的基礎知識上。工科學生培養方案的制中過度依賴目前市場需求,致使部分學生和老師認為類似于大學語文的通識課不重,更有老師認為,此門課程開設是浪費學生學習專業技術的時間。大學語文的邊緣化比較嚴重,部分師生認為大學語文就是大學課程中一門通識選修課程,不應該放在重視的范圍中,應更多關注專業知識,多關注專業前景。由于師生對培養方案中大學課程設置合理性的不清晰認識,導致了大學語文邊緣化嚴重。
(二)教學方法比較單一
有效的教學方法能夠提升學生領悟知識的能力。目前,部分大學語文課堂教授課形式和授課方法單一化,讓學生感受課堂乏味,從而排斥大學語文授課。課堂上,大部分時間以老師講為主,形成填鴨式式教學模式,無法調動學生積極性、趣味性,學生注意力減少,降低了課堂教學質量。大學語文課程中包括了古今中外許多的名篇賞析,但授課中老師一般只簡單梳理課文大意,沒有深層次剖析作品意義,學生無法體會作者表達意境,無法對課程產生濃厚的興趣。大部分老師授課都是用講授法,與學生交流較少,聯動性較差。老師授課過程中,忽視學生主體地位,導致學生沒有真正進入課堂,了解并掌握課堂上中重要知識的效率不高。單一的授課形式,學生對課堂產生一定抵觸心理,發揮的育人效果不佳。
三、工科背景下提升大學語文課堂育人路徑
(一)加強師資隊伍培養
育人先育己,能有效提升授課教師課堂育人能力。大學語文教師不僅要有深厚的文學背景和文學修養,還應該具備較好的教學能力。教師授課過程中應呈現豐富教學形式,多角度挖掘學生興趣點,采取情景教學、課堂討論等多種形式授課,增強課堂趣味性,轉變學生對語文課堂刻板印象。教師應以學生為主體,備好學生、教材、教法三個維度,呈現出好的課程吸引學生注意力,增強育人效果。
培養一支專業隊伍,大學語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是有機統一的。教師在授課中起主導作用,能夠引導學生樹立正確觀念,增強育人效果。想要課堂上能更好發揮好育人效果,唯有具備高水平的教師水準。大學語文教師應該擁有豐富的知識和閱歷,對中國傳統優秀文化有一定程度理解,挖掘深層內涵,落實立德樹人理念,傳承優秀文化,增強文化自信。老師利用博古論今形式,對內容加以精彩講解,打開學生視野,啟發學生思考,讓工科背景下的學生感受語文的魅力,提升綜合實力的同時思想境界進一步升華。
(二)利用互聯網+改革教學形式
大數據時代的到來,網絡的迅速發展,互聯網已經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產品。5G時代出現,讓信息傳播更為便捷。學校受2020年新冠疫情影響,利用各平臺開發的系列軟件進行線上課堂教學,讓互聯網在大學語文教學課堂上得到有效應用。老師們應用網絡技術進行網上授課;學生借助視頻、音頻、網上圖書館等形式學習。這一形式讓課文中的故事情節再現,學生多角度了解大學語文中篇目中豐富知識,調動學生積極性,增強學生興趣,提升課堂育人效率。
(三)加強課程思政與大學語文結合,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課程思政”不是一種教學形式,而是一種教學理念。老師通過授課以隱性的形式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課堂中,最終實現全員、全方位、全過程育人。大學語文課中篇目都是經過專家精心篩選,適應青年發展特點,形成價值引領,在學生成長過程中提供好的方向。大學語文授課目的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度統一,希望能夠豐富青少年的愛國情懷,陶冶情操的同時,幫助他們樹立遠大目標。從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個人層面到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國家層面再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會層面,大學語文課程中的內容都有涉獵,培根鑄魂,將立德樹人融入到課程,培養出根正苗紅的大學生。
(四)建立健全評價機制,了解學生課堂設想
理工科背景下,專業老師和學生對專業技術發展才是硬道理的片面理解,加之過分關注學科專業性,導致學生對課堂授課內容不感興趣,課堂評價就會出現偏差。學生對大學語文的重視度、關注度較低,達不到最初開設課程目的。大學語文課程考核應呈現多元化,既要考試知識,如結課考試;也要人文素質考評,如課堂表現、態度、社會評價等維度,通過多維度的評判讓大學語文課程開設趨于合理化。因此,建立健全評價機制能夠了解學生對課程想法,設計好相關文化實踐活動,增強學生文學修養,以便從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幫助學生樹立良好價值觀,養成好習慣,提升道德認知水平。
結語
大學語文雖是大學生的通識課程,但承擔的育人作用意義深遠。工科背景下,學生探索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的時間較少且形式相對單一,大學語文課堂上選取的篇目是中國優秀文化的精品,有著極具代表性,其包含的內涵豐富,思想境界高遠,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能夠一定程度上彌補工科的文學修養。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大學語文與思想政治教育同心同向,要求當代學生講好中國故事、傳承中國文化、繼承中國精神,立志為國家、民族發展貢獻一份力量。大學語文作為人文性與教育性兼具的學科,通過課堂教學實踐、學生評價等路徑的探討,發揮課堂育人的優勢,把傳授知識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統一起來,達到渾然天成,成為為國育才、為黨育才的有效方式之一。
參考文獻
[1]人民網.習近平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9/0318/c1024-30981575.html.
[2]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
[3] 張瓊. 借助大學語文,實現課程育人[J]. 高教學刊,2020,(23).
[4] 張福貴. 大學語文的學科地位與課程屬性反思[J]. 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2).
[5] 羅曼. 淺析如何加強大學語文課程的德育作用[J]. 大學語文建設,2021,(3).
[作者簡介] 邱銀強,男、廣西民族大學輔導員,文學碩士,研究方向:語言文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