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婷 馬愛萍

摘 ?要:在“課程門門有思政,教師人人講育人”的全面課程思政理念指導下,衛生法學課程被賦予了新的時代使命。衛生法學課程具有思政融入點多、課程覆蓋面大的優勢,但同時也存在一定的困境。文章從融合“兩個課堂”優勢,增強課程趣味性、充分運用混合教學模式,提高教學靈活性、深入發掘思政元素,提高課程思政融合度、多途徑探索,提升教師課程思政的意識和能力四方面探索教學改革路徑,促進培養“崇德+明法+精醫”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目標的有效實現。
關鍵詞:衛生法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1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2)02-0173-04
Abstract: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cept of "Courses ar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are educating people", the course of Health Law is given a new mission of the era. The course of Health Law has the advantage of integrating mor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deas and covering more courses, but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has some difficultie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path of teaching reform from four aspects: integrating the advantages of theoretical study and practice, enhancing the interest of curriculum, making full use of the mixed teaching mode, improving the flexibility of teaching, deeply explor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mproving the degree of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 exploring multiple ways, and enhancing teachers' awareness and abil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 to promote the effective realization of the goal of cultivating high quality compound talents of advocating virtue, knowing the law and being proficient in medicine.
Keywords: the course of Health Law;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all courses; teaching reform
大學教育階段是大學生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通過課堂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實現“立德樹人”教育目標的重要途徑。在“課程門門有思政,教師人人講育人”的全面課程思政理念要求下,衛生法學作為除通識類課程之外在醫學院校開設的為數不多的人文類課程,負有為國家培養“德法醫兼修”的復合型人才的重要任務。
一、衛生法學課程思政的基本要求
課程思政是將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實現立德樹人、育人育才目標的綜合教育理念。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2020年6月,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要求法學類專業課程,“要幫助學生了解相關專業和行業領域的國家戰略、法律法規和相關政策,引導學生深入社會實踐、關注現實問題,培育學生經世濟民、誠信服務、德法兼修的職業素養”。
衛生法除了具備專業課程、法學課程的屬性之外,它具有與“衛生”相關的特有屬性,綜合以上指示和要求,作者認為推進和落實醫學院校衛生法學課程思政建設的主要內容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培育和踐行學生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二是幫助學生掌握衛生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做法治中國的建設者、捍衛者。三是幫助學生建立職業理想,立志民族復興。明白作為醫務人員和作為合格公民的大義、底線與夢想,成為德法醫兼修的社會主義建設者。
二、實施衛生法學課程思政的可行性
我國目前沒有成文的衛生法典,衛生法是在調整和保護人體生命健康活動中形成的衛生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衛生法學課程主要圍繞公共衛生類、醫療保健類、醫療管理類等法律制度開展教學。醫學院校開設衛生法學課程的主要目的是培養“既懂醫學,又懂法學”的復合型人才,提高醫學生知法、守法、用法的法治素質和面對職業風險的法律思維能力。
在“立德樹人”這個根本標準的前提下,在“課程門門有思政,教師人人講育人”的要求下,推進衛生法學課程思政建設被賦予了新的時代使命和特有內涵,相比自然科學類課程,實施衛生法學課程思政具有“潤物無聲”的先天優勢[2]。
(一)教學內容的思政映射與融入點較多
衛生法是衛生事業發展過程中制定的相關法律法規及政策,主要內容包括《執業醫師法》《藥品管理法》《傳染病防治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條例》《中醫藥法》等,是我國法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每個公民和醫學生的未來執業息息相關。比如,在《執業醫師法》教學中,執業醫師的執業規則之“在緊急情況下服從衛生行政部門的調遣”知識點,引入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的醫護人員“不論生死,不計得失”的奉獻事跡,分析法律和職業信仰對于醫護人員的不同要求,對比不同醫護人員價值選擇所實現的精神滿足,從而實現對于醫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教育。在《傳染病防治法》教學中對比中外防疫政策,理解“以人民生命健康利益為本”的指導思想所顯現的國家擔當,全面、靈活融入德育,增強學生“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
(二)教學對象覆蓋面大,教學效果輻射面廣
衛生法是醫學生醫師資格考試的部分內容,所以在醫學院校普遍開設了衛生法學課程,大都設置為必修課程,教學班級量大,思政效果明顯。以甘肅省某醫學院校為例,衛生法規課程開設近十四年,近五年共完成了中醫學、針灸推拿學、中西醫臨床醫學、臨床醫學、護理學各專業年級學生共計1 168學時,5 458名學生的授課任務。教學覆蓋面僅次于通識類課程。此外,由于大部分醫學院校沒有法學專業,學生法學知識來源限于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而這門課程在教學中存在重思修而輕法基的現象,學生法學基礎教育較少,開展衛生法學思政課程建設可以實現“崇德+明法+精醫”的目的,教學效果輻射面廣。
(三)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融會貫通,有效提升學生綜合素質
醫學屬于自然科學,法學屬于社會科學。每門科學背后都蘊藏著觀察世界的方法[2],通過醫學教育可以教會學生從微觀層面了解人體并探索保持健康的方法。通過法學學習可以教會學生從宏觀層面認識維護社會健康發展的規則規范。衛生法具有醫學和法學的交叉學科特點,屬于人文社會科學領域,與思政課程一脈相承,在衛生法學課程融入課程思政的教學過程中,進行價值引領,可以很好地促進學生智力和心靈的共同成長,提升綜合素質能力。
三、衛生法學課程思政教學存在的困境
(一)學生對思政教育存在一定的排斥心理
課程思政理念自提出以來,各個學校的各門課程以不同形式將思政內容與專業課程進行融合,由于部分教師對于課程思政內容的理解較為僵化,在部分課堂上出現了重復內容的灌輸,引起了學生的排斥心理,有學生說“感覺課程思政中的這些內容就像父母的嘮叨一樣,我知道你說的都對,但就是不想聽”。這種抗拒的態度會直接影響課程思政設計初衷,無法實現塑造新時代青年價值觀的目的。
(二)對思政內容與專業知識的融合點發掘不足
專業課課程思政開展的方式、方法和內容都由任課教師主導,開展效果如何沒有科學的評價辦法,完全依賴于專業課教師對于思政內容的認知程度。由于部分教師專注于學科領域的專業發展,對于國家戰略和時事等問題并沒有太多的關心和關注,對于本門課程的思政要點發掘不足,思政內容強行輸出痕跡嚴重,效果不佳。
(三)課程內容較多而學時設定較少
由于醫學生課程較多,所以大部分醫學院校安排給衛生法學課程的課時極為有限。目前,全國范圍內,有24所醫學院校在臨床醫學專業開設衛生法學課程,學時方面,最高學時為32學時(江西中醫藥大學),最低學時16學時;開設衛生法學課程的醫學院校平均學時為21.6學時(理論課學時)[3]。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完成專業知識的講授、思政內容的輸出和實踐環節的設計也成為了該課程教學的一個困境。
(四)對課程重視程度不足
衛生法學課程雖然在大部分醫學院校作為專業必修課已有多年時間[4],但考核方式是考查課。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會降低,而老師的積極性也會受到影響,加之學校對考查課教學的監督管理也相對較松,在此背景下引入思政教育的效果也就不夠理想。
(五)傳統教學方法單一
傳統法學課程講授是以法條講述為主,輔之以案例的引入和分析。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帶動了線上教學的大幅度開展,但正常開學之后的線下見面課并沒有太多保留線上教學的優勢,所謂混合式教學只是啟用了如“雨課堂”之類的平臺,大部分教師對它的使用只限于考勤、提問和小互動,將這些資源運用到課前、課中、課后全程的并不多,學校也大都沒有硬性要求[5]。加之部分教師對于思政內容與專業課程的探究、分析及借鑒不足,在單一教學方法之下,課程思政融入專業的效果并不顯著。
四、提升衛生法學課程思政教學質效的路徑
(一)融合“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優勢,增強趣味性和可接受度
“第一課堂”以教學為主,目的在于知識的學習。“第二課堂”以課外活動為主,目的在于知識的實踐。“兩個課堂”共同致力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實現育人育才的目的。但在實踐中,大部分“第二課堂”偏向于文體類活動,側重于人文藝術素養的提升,進行專業知識實踐的平臺并不多[6]。醫學生最后一年的實習實踐也和“第二課堂”的內涵不同,這種實習實踐更多的是一種崗前技能訓練。因此,在傳統結合點之外,可以探索運用以下兩種模式實現“兩個課堂”的有效融合,提高教學趣味性和可接受度。
1. “思政+衛生法+舞臺”多課程融合舞臺情節劇。這種融合方式是作者基于衛生法學教學工作和“第二課堂”活動指導工作的經驗所做的一次教學改革嘗試。它是以衛生法治故事為主題,以舞臺知識情景劇為表現手法,融合法治元素、思政元素、專業知識元素,將衛生法治情景劇以趣味性的形式呈現[7]。活動共分三個環節。一是布置任務,明確活動要求。二是分組創作。在劇本的創作過程中,學生經過組內討論、主題擬定、價值設定、情節延展、表演論證等多環節反復修訂,夯實了基礎知識,了解了課本知識與生活的關系。三是活動展示。用表演者和觀眾的身份設定讓學生共同參與其中,并制作調查問卷,觀劇現場進行發放和回收。四是活動反饋。由老師對問卷的收集、分析和整理予以指導,幫助學生了解活動效果。五是活動點評。將問卷收集反饋的信息告知學生,對活動全程進行點評,討論改進辦法。從觀劇學生的反饋來看,實現了知識傳遞和價值育人的目的。
2. “思政+衛生法+模擬法庭”法庭式論辯明理獲知。“模擬法庭”是法學教育中一種常見的情景模擬教學手法。通過模擬法庭審判,控辯雙方各抒己見,爭而有序,辨明是非曲直,從而實現知識學習、崇德明法和價值指引的目的。比如,對一個“醫療糾紛”案件進行模擬法庭演繹,可以讓學生對醫生的執業規則、權利、義務,醫療機構的職責,患者的權利義務,醫療損害、醫療事故構成要件、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內容和程序、證據的保存與提交、民事審判的程序等有一個具象的認識,從而提起興趣,重視該門課程的學習,增強學習的主動性,并且從法理、人情中感知制度的內容和魅力,起到自覺知法、守法、用法的目的,愿意參與到法治中國建設中去,實現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的雙升華。具體課程開展可以按照“教師發布任務→各組角色設定→法律法規自主分析、整理→模擬法庭論辯、審判展示→教師點評和相關思政主題升華”的邏輯順序展開。
(二)以教研室為主體,深入發掘思政元素
衛生法學專業課教師大都沒有思政專業背景,對于課程融入思政元素有著不同的理解,需要發揮團隊的作用和思政教師的協同作用避免思政內容輸出的非專業性,保證課程思政資源的豐富、完整和正確。
1. 融入課程思政理念,修訂教學大綱,完善教學設計。教學大綱是教師進行教學的主要依據,也是檢查和評定學生學業成績和衡量教師教學質量的重要標準。以提高課程思政教學質量和效果入手,結合衛生法學課程特征從教學大綱規定的教學任務、進度、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修訂,保證課程思政的科學實施。同時,也要重視教學設計中的思政內容融入及融入設計的合理性和可接受性。
2. 梳理衛生法律制度,整理與“思政”相關的事件、案例資源庫。精彩的課堂教學需要教師課堂的個性化展示,但也絕不能依賴于講課瞬間的靈光一現。每一部衛生法律、法規、條例等都是針對社會中出現的與文明背道的現象,為實現保護人體健康目的而做出的立法回應。發掘整理每部衛生法律法規立法背后的故事就是進行法治教育的思政點,需要教研室群策群力,反復論證,科學“提取”,標準化固定,保證課程思政科學實現。
(三)充分運用混合式教學模式,提高教學靈活性
在為數不多的學時設定之下,大部分醫學院校對于衛生法學的教學都是以理論教學為主。為避免傳統教學手段單一、學習興趣不足等問題,可以充分運用雨課堂等線上教學平臺開展PBL教學法。
PBL是建立在構建主義學習理論的基礎之上的一種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主體,通過提出相關的情景并觸發問題,使學生個體親身經歷、體驗學習與探究,并將任務進行分解,分組討論、相互啟發從而尋找解決方案,尋找與問題相關的且更深入的知識來自主建構和內化知識,最后對這一過程與結果進行總結,以有效提高學生實際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教學方法倡導用問題驅動教學,通過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全過程參與激發學生學習的內生動力[8]。具體應用到衛生法學課程思政改革中,關鍵在于,課前:推送資源內容的選取和問題的提出。可以選取法律制定的立法背景、促進立法的典型事件,讓學生感知衛生法律法規對于衛生事業發展和人體健康維護的必要作用。繼而選取案例,提出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開始自主學習。課中:通過分組演示掌握學生自主學習的成果,分析學生案例解析中顯示出的個人價值取舍,對此進行引導和鼓勵,并在點評中結合全程教學“春風化雨”式升華主題,避免生硬思政輸出引起學生的逆反心理。課后:重點在于對學生分析案例的知識運用能力點評和價值選擇中的“法”“情”“理”評價,關注和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其運行模式和環節如圖1所示。
(四)多途徑提升衛生法教師的課程思政意識和能力
1. 提高教師課程思政的認同度。如同學生對思政教育有排斥心理一樣,部分教師對課程思政也有一定程度的抵制心理。因此,需進一步明確“立德樹人”在課程思政中的核心要求,強調德育育人的任務目標[9]。高等院校可以通過課程思政比賽展現出的優秀課程思政示范課進行引導,讓更多教師看到優秀課程思政的實效性,起到模范作用。
2. 加強專業課老師思政內容教學能力。思政內容教學具有專業性,可以加強衛生法學教師之間的校際交流,讓本校的衛生法學專任教師“走出去”到其他醫學院校參加課程思政的培訓和交流,探討法治元素與思政元素在衛生法學課程的深度融合和借鑒,了解全國范圍內醫學院校衛生法課程思政的先進理念和經驗[10]。將法官、醫生、律師、衛生行政部門工作人員等實務部門工作人員“請進來”,共話衛生法學專業育人與思政育人,增強整體教學的活力和能力。
五、結束語
在衛生法學引入思想政治教育是“立德樹人”教育任務的應有之意,除以上四種提升路徑之外,還需要進一步探索和改進,并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為國家培養愛國、尚德、知法、精醫的優秀醫務工作者。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
[2]張媛.基于“立德樹人”理念的高校衛生法學課程思政教學研究[J].陜西教育(高教),2021(5):6-7.
[3]安琪,趙西巨,李瑋.醫學院校衛生法治教育的思考[J].高教學刊,2021,7(12):56-59.
[4]李海軍,王琮瑤.醫學院校衛生法學課程設置情況調查研究[J].中國衛生法制,2015,23(6):38-40.
[5]孫天山.指向“基于問題的學習(PBL)”模式的思考與實踐[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4,34(26):53-55.
[6]于晶,王桔,季華.高職醫學院校課程思政教學模式創新研究——以醫學專業課程為例[J].現代職業教育,2021(32):208-209.
[7]劉艷紅.“互聯網+”背景下環境衛生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與實踐[J].現代職業教育,2021(33):52-53.
[8]王暢,張慧.衛生法學課程思政教學模式的策略建構[J].中國衛生法制,2021,29(4):80-82.
[9]李緣媛,趙亮,陳佳欣,等.醫藥衛生領域課程思政教學效果評價研究[J].中國醫藥導刊,2021,23(6):477-480.
[10]張松江,張文靖,高劍峰.醫學生理學教學中的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探索[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1(3):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