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能興
摘 要:時政教育是中職學生了解國內外重大事件的重要渠道,是中職學生深入了解國家大政方針的重要途徑。中職思政課教學與時政教育的融合能夠充分體現中職思政課程的本質,能夠促進中職學生綜合素質與能力的提高,能夠有效提高中職思政課教學效率。中職教師要想將時政教育有機融入思政課教學全過程,就要注重更新思政課教學理念,積極進行多元化教學方法的探索,注重時政教育各個教學環節的優化設計,注重時政教育案例的合理選擇與有效融合,自覺提高自身的時政素養。
關鍵詞:中職教育;思政課教學;時政教育;融合;核心素養;教學效率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22)04-0034-03
一、前言
在中職課程體系中,思想政治課程是非常重要的一門課程,不僅影響著學生思想政治觀念的形成,更關乎著學生綜合素質與能力的培養。然而,現階段的中職思政課程教學效果并不理想,還需要教學策略的優化與創新,才能提高思政課教學質量,促進中職學生思想政治素養的提升。而時政教育是中職學生了解國內外重大事件的重要渠道,它不僅能使學生更加有效地進行社會發展趨勢的理解與把握,也能促使學生形成大局意識,及時進行自身定位的調整,以增強自己在社會競爭中的優勢。因此,中職思政教師應積極引入時政教育,通過有效教學策略的實施,來呈現更具時代性的思政課堂,實現中職思政高效課堂的構建。下面簡述中職思政課與時政教育融合的重要意義,并從幾個方面探討中職思政課教學融入時政教育的具體策略。
二、中職思政課教學與時政教育融合的重要意義
1.充分體現中職思政課程的本質
思政課旨在解決學生的思想問題,使學生具有良好的政治意識和正確的政治立場。而思政課作為一門具有高度時代性和實踐性的課程,與時代發展和社會現狀存在密切聯系。思政課教學與時政教育的融合,能夠完善思政課程體系,有效發揮理論聯系實際的作用,充分體現中職思政課程的本質。
2.能夠促進中職學生綜合素質與能力的提高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才的競爭將是未來社會最為核心的競爭。思想政治素質是人才綜合素質能力體系的重要內容,直接影響著中職學生在未來社會中的發展空間。而思政課教學與時政教育的融合,可以提高中職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堅定學生的理想信念,從而促進中職學生綜合素質與能力的提高。
3.能夠有效提高中職思政課教學效率
以往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和填鴨式的教育模式,已經難以滿足當前的教育需求。而通過思政課教學與時政教育的融合,教師可以結合當前的時政熱點進行思政理論知識的講解,使思政課堂更加鮮活、生動,激發學生對思政課程的學習興趣,提高中職思政課的教學效率。
三、中職思政課教學融入時政教育的具體策略
中職院校是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搖籃,不僅應對學生進行專業理論知識、專業技能的傳授,還應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注重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培養。可見,加強中職思政課教學改革,重視思政課教學與時政教育的融合,提高思政課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是非常必要且非常重要的。下面從幾個方面探討中職思政課教學融入時政教育的具體策略。
1.注重更新思政課教學理念
意識是行為的主導,教師的教學理念直接影響思政課教學效果。在思政課教學與時政教育融合過程中,思政教師對思政課教學融入時政教育理念的認可與實施是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這就需要思政教師應注重自身教學理念的更新與轉變,以此促進思政課教學融入時政教育的有效實施。首先,思政教師應遵循素質教育的要求,充分重視思政課教學與時政教育的融合。素質教育背景下的中職思政課教學,不僅要注重學生對思政理論知識的學習,還要注重對學生進行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引導。這就需要思政教師應充分了解社會發展形勢,高度關注時政教育,使學生把握時代發展脈絡,理性分析時事熱點,實現綜合素質與能力的提高。其次,思政教師應遵循人本教育理念,提高對思政課教學融入時政教育的認知水平。從本質上來看,中職思政課教學與時政教育的融合有利于提高學生對思政課的學習興趣,體現了對學生主體地位的尊重,是落實人本教育理念的重要途徑。這就需要思政教師應站在學生的角度,對時政素材進行合理的選擇與融合,并在融合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以此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
2.積極進行多元化教學方法的探索
思政課程是一門具有抽象性、理論性的課程,中職學生在學習與理解過程中存在一定的難度。這就需要中職學校思政教師轉變教學思路,結合思政課教學融入時政教育的特點,根據中職學生實際情況,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以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激發中職學生對思政課的學習興趣,使中職學生深入理解所學知識。首先,思政教師可以引入時政案例,引導學生開展小組合作探究學習。思政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引入相應的時政案例,并提出一系列相關問題,讓學生分組進行探究、討論,使學生在具體案例的思考與評論中實現對思政課內容的理解,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與學習能力。其次,思政教師可以引入時政新聞,創設思政課教學情境。情境教學法是中職思政課教學常用的一種教學方法,要求教師在對教學情境進行創設時應當將教學內容放置在具體場景之中。思政教師可以引入學生感興趣的時政新聞,結合教學內容為學生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在真實、具體的教學情境中更好地理解思想政治課的教學內容,以此實現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提高。最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結合時政熱點撰寫政治小論文。教師在將時政教育融入中職思政課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利用自身掌握的思想政治理論知識進行時政熱點的評論是非常重要的一種教學方法,既能強化學生對已學知識的鞏固與運用,也能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與思維能力。由于課堂教學時間有限,教師可以提前為學生布置相應的政治小論文撰寫任務,讓學生以自身的思想政治理論知識為基礎,結合時政熱點進行自我觀點的表述,并針對具體問題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針對學生撰寫的政治小論文進行點評,并針對突出問題進行指導,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
3.注重時政教育各個教學環節的優化設計
中職思政課教學是一個綜合的、系統的過程,其中每個教學環節都發揮著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在中職思政課教學與時政教育進行融合的過程中,思政教師應當充分了解各個教學環節的教育功能,通過各個教學環節的優化設計,來促使每個教學環節功能的有效發揮,以提高思政課教學效果。首先,注重課前時政新聞點評的導入,吸引學生的課堂注意力。“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合理的導入環節能夠吸引學生的課堂注意力,促進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獲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因此,在中職思政課導入環節,思政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與學生的興趣點進行時政新聞點評,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使課堂教學效率在學生自主學習過程中得到提高。其次,注重課中時政新聞的穿插,深化學生對思政理論知識的理解。思政知識理論性強,比較抽象,中職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難以深入理解。思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多媒體設備播放與教學內容具有關聯性的時政新聞,不僅能夠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能強化對學生感官的刺激,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深化學生對思政理論知識的理解。最后,注重課外時政熱點探究活動的開展,拓展學生的政治視野。在中職思政課程教學過程中,豐富多彩的課外時政熱點探究活動的開展不可或缺,它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夠為學生政治視野的拓展提供機會。例如,當國內外發生重大政治事件或國家出臺新的大政方針時,思政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召開相應的研討會,利用課外時間進行探究,從而更好地理解所學知識。
4.注重時政教育案例的合理選擇與有效融合
當前國際國內形勢變化很快,時事熱點紛繁復雜,如何在不勝枚舉的時政新聞中對時政教育案例進行有效的篩選與整合,成為中職思政課教學與時政教育融合的一個重要問題。這就需要思政教師應在提高時事政治分析能力的情況下,結合多方面因素,對時政教育案例進行科學的選擇,以此促進思政課教學針對性與實效性的提高。首先,應站在學生的立場進行時政素材的選擇。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學生已經成為課堂的學習主體,教師在對時政素材進行選擇時,應緊密結合學生的政治認知水平、知識基礎以及興趣愛好。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揮時政教育案例的作用,提高思政課教學與時政教育融合的效果。其次,應注重時政素材的教育性和引導性。引入時政素材是為了提高思政課教學效果,不能因“時政”而“時政”,搞形式主義。思政教師應當緊緊圍繞思政課教學內容,選擇具有教育性和引導性的時政素材,使時政素材充分發揮其作用,以此促進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提高。
5.教師要提高自身的時政素養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課堂教學的組織結構發生了明顯變化,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角色定位也由知識的傳授者變成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這對教師的專業素養和教學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思政教師肩負著立德樹人的重要使命,應當自覺加強學習,注重提高自身的時政素養,以此增強對時政熱點的把握能力,提高思政課教學質量。首先,教師應提高對時政熱點的關注度,以自主學習的方式進行時政素養的提升。當前信息技術的廣泛運用為教師的自主學習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思政教師應當通過互聯網廣泛關注國內外時事政治,在“通曉天下”的基礎上夯實自身的時政教育功底,實現自身時政素養的提升。其次,教師應積極參與時政課程教學的專業培訓,以此更新自身的知識體系,提高自身的教育能力。中職思政課教學與時政教育的融合不僅需要教師對時政新聞進行廣泛了解,還需要教師以高超的教學技巧將兩者進行巧妙結合,這樣才能獲得良好的教育效果。這就需要思政教師應積極參與學校組織的專業培訓活動,不斷增強自身的教育能力,為提高思政課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打好堅實的基礎。
四、結語
綜上所述,中職學校理直氣壯地開好思政課,提高思政課教學質量,對于提高學生思想政治素質、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奠基作用。中職教師要想將時政教育有機融入思政課教學全過程,就要注重更新思政課教學理念,積極進行多元化教學方法的探索,注重時政教育各個教學環節的優化設計,注重時政教育案例的合理選擇與有效融合,自覺提高自身的時政素養。這樣才能提高思政課教學與時政教育的融合效果,使中職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得到極大的提升,以此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邵志萍,潘可榮.活化時政資源 培育核心素養[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0(13).
[2]劉曉芳.對思政課“課前時政演講”活動的思考[J].職教論壇,2011(35).
[3]李麗.辦好新時代中職思政課的幾點思考[J].職業.2020(20)
[4]李曉娟.試析上好職校思政課的幾個著力點[J].河南教育,2020(10).
[5]黃少平.思政課引入時政熱點應注意的幾個問題[J].懷化學院學報,2016(07).
[6]鄒雁.思政教學中應用時政類報刊資源對學生進行創業教育[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5(12).
[7]王兆欽.巧用時政資源 搞好思政教學[J].華夏教師,2013(06).
[8]陳匡明,張小健.思想政治課時政教育存在的問題及成因分析[J].教學與管理,2012(36).
Explorat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into Current Political Education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Fang Nengxing
(Anshun Machinery Industry School, Guizhou Province, Anshun 561000, China)
Abstract: Current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channel for secondary vocational students to understand major event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an important way for secondary vocational students to deeply understand national policies.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ing and current political education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can fully reflect the essen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ability, and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icienc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If secondary vocational teachers want to organically integrate current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the whole proc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they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updating the teaching concep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actively explore diversified teaching methods, pay attention to the optimal design of various teaching links of current political education, pay attention to the reasonable selection and 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current political education cases, and consciously improve their current political competence.
Key words: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ing; current political education; integration; core competence; teaching efficien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