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預測閱讀教學是教學理念轉變下的產物,是一種較為先進的教學方法,符合新教育學理念。習得并靈活運用預測策略,能夠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統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課本的第四單元,重點講述了閱讀策略—預測。預測作為一種重要的閱讀策略,適合小學中高年級學生在語文閱讀學習時運用。鑒于此,文章從五個方面探討實施預測閱讀策略單元教學的方法,以期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統編版語文;預測策略;單元教學
作者簡介:邱錦鴻(1981—),女,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金沙小學。
閱讀貫穿學生的整個學習生涯。閱讀策略是統編版語文教材的重點教學內容,進行閱讀策略教學的核心目標是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進而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統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的第四單元便是圍繞“預測閱讀”獨立設置的單元。該單元的主旨在于讓學生掌握簡單的預測閱讀的方法,體驗閱讀的樂趣,激發其閱讀興趣,進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一、根據文章內容、順序,開展預測閱讀訓練
預測閱讀是統編版語文教材所提出的閱讀策略,其對于三年級以上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教師應當吃透預測閱讀策略的具體應用方法,并根據該策略優化自己的教學方案,以達到提高教學效率的目標[1]。
以《不會叫的狗》一文為例,一般情況下,教師在設計教案時,會包含以下兩點:1.熟讀課文,認讀課文中出現的“嗎、討、厭、怒、批、訪”等16個生字;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但如果要開展預測閱讀,重點在于“預測”二字,若讓學生先通讀全文,“預測”二字就難以體現,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方案時,可以直入主題,讓學生帶著好奇心進行學習和閱讀。
例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用提出問題的方式,對文章內容的走向進行提問,如:該文章是不是講述不會叫的狗是怎么學會‘叫’的?不會叫的狗是不是做了很多好事?在引發學生思考的同時,也可為后續的教學指明方向。之后,在帶領學生通篇梳理文章后,教師就可以讓學生檢驗之前預測的批注,看看自己的預測內容與原文是否存在較大差異。另外,教師還可以根據熟讀課文的要求,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角色扮演閱讀,或讓學生根據文章編寫劇本,表演課堂舞臺劇,這樣既可加深學生對于文章的印象,又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最后,教師可在學生學完課文后設置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并根據課文內容設置相應的課后練習鞏固學生的“預測”能力。如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課文設計了三種結局,請速讀并說說你比較喜歡哪一種結局,為什么?你希望這只狗有怎樣的結局?請你為這只狗續寫個結局。”
教師在設置教學方案的過程中,應當根據文章的具體內容和順序,設置每一個教學環節,以保證教學能夠循序漸進地進行。例如,《不會叫的狗》一文的第一部分是小公雞教小狗“叫”,可設置問題為:公雞和杜鵑出于什么心理教這只狗叫?它們教的時候表現怎么樣?狗學的時候表現怎樣?從文中找關鍵性的詞語與句子。第二部分是狐貍嘲笑小狗,教師則可針對文章設置問題:狐貍為什么嘲笑小狗?從哪句話中你讀出了這種嘲笑?請在內容旁批注自己的回答。
二、構建閱讀框架,找準預測方向
在對學生進行策略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將學生置于主體地位,通過情境教學、興趣教學等方法進行閱讀教學,最終達到讓學生能夠熟練運用閱讀策略的目的。但教師在此過程中也不能置身事外,而是要以引導者的身份,引導學生進行閱讀訓練。首先,教師應對每一個閱讀策略進行細化,幫助學生構建閱讀支架,讓學生能夠快速進入閱讀策略的教學情境中,防止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迷失方向[2]。
例如,教師在教學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文章《胡蘿卜先生的長胡子》時,則可幫助學生整理好預測閱讀的框架,具體情況如表1所示。
隨后學生根據教師整理的支架,在課文中進行預測批注,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文章的第一自然段進行批注,即“胡蘿卜先生的胡子剛好在風里飄動著。‘這繩子夠長了,就是不知道夠不夠牢固。’小男孩說完就扯了扯胡子,他確定繩子夠牢固了,就剪了一段用來放風箏”。通過對此段話進行分析,教師可引導學生猜測小男孩使用胡蘿卜先生的胡子作為風箏線放風箏時會發生什么,并將預測內容批注于該段內容之后。
三、掌握層次條理,優化學生預測方法
在學習和閱讀文章的過程中,保證閱讀的條理性與層次性可為學生奠定堅實的語言基礎,加深學生對于文章的理解。同時,當學生掌握文章的層次,抓牢文中的重要信息,就可以對預測策略進行優化,從多個角度對文章后續的發展進行探索和分析,進而有效提高自身的閱讀能力,并在基于原文的基礎上,開展具有創造性的預測批注。因此,在該單元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指導學生利用多種多樣的預測方法對文章進行分析和解剖,讓其養成“邊讀邊預測”的良好閱讀習慣[3]。
例如,教師可在《總也倒不了的老屋》一文的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引用旁批的方法預測文章的后續情節。該課共有七處旁批。首先,教師可在學生學習文章前提出問題“老屋總也倒不了,是被施了魔法嗎”,激發學生對于文章的好奇心,引導學生預測故事的后續情節。隨后,教師可以利用圖片展示、講解等方法,讓學生“進入”文章,成為故事中的角色,去猜測“老屋”的下一行為。另外,教師可讓學生結合生活對文章進行旁批,進而提升學生預測的合理性與科學性。在《胡蘿卜先生的長胡子》一文的教學中,教師可讓學生通過“邊讀邊想”的預測方法閱讀全文,讓學生成為文章中的“胡蘿卜先生”,去猜想后續的故事情節,進而將預測內容與后續情節進行有效銜接。部分生活經驗較為豐富的學生,可以預測出鳥太太會將胡蘿卜先生的胡子作為晾衣繩,這既與故事情節相符合,又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學生的預測能力在此過程中得到有效提高。
四、通過比較,驗證預測
預測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可能一次性完成。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閱讀時,不僅要保證學生在預測時的假設和猜想等思維能夠同步進行,也要讓學生認識到預測閱讀是一種充滿樂趣和開放性的閱讀方法,不能以對錯好壞評價學生的預測結果。同時,教師還應讓學生保持輕松愉悅的狀態進行預測閱讀,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尋找預測依據,明確預測方向,以保證自己的預測與文章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如果學生的預測內容嚴重偏離原文,教師應讓學生將自己的預測內容與原文進行對比和分析,并及時引導學生調整預測內容。
將預測內容與原文進行比較是驗證學生預測的重要方法。比較的方法包括學生自我預測與原文、同學預測、老師預測之間的比較。通過比較,學生能夠自我反思,并根據原文、同學、老師的預測內容對自己的預測內容進行調整和補充。如在預測《不會叫的狗》的第二種結局時,有的同學會說:“當不會叫的狗與其他小狗相遇,它再也不會自卑地覺得自己不會叫了,隨后便和其他小狗同伴開心地玩耍起來。”該課文的課后練習為“聽老師讀故事的結局,看看和自己的預測有哪些相同和不同”。通過比較可發現,該同學的預測和原文具有較高的相似性,由此可見,該同學在預測時聯系上下文的內容進行了合理的預測和猜想。因此,學生通過結合上下文內容開展預測閱讀,可以有效防止預測內容與文章存在較大的偏差。
五、運用預測策略,拓展實踐訓練
(一)利用課后練習題鍛煉鞏固閱讀策略
若想將所學習到的閱讀策略在日后的閱讀活動中靈活運用,就需讓學生進行反復的練習、實踐。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以課后習題為基準,對學生使用閱讀策略的能力進行訓練,加深學生對于各個閱讀策略的認知,提升學生對于閱讀策略的掌握程度。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每篇課文都設置了許多有趣的閱讀實踐活動,給予學生運用閱讀策略的機會。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充分使用各類文本資源,開展情境教學,幫助學生熟練掌握預測策略[4]。
例如《不會叫的狗》一文的課后習題,就是讓學生通過讀故事,對故事的后續發展進行預測。這些課后習題都為學生鍛煉閱讀預測能力提供平臺,學生通過反復訓練,能夠掌握閱讀預測策略的方法,感受其中的樂趣。該單元中的口語交際“通過同學或自己的名字,猜猜名字的含義”,習作“列出三幅圖,根據前三幅圖的圖意,往下續編故事”,以及“交流平臺”出示的內容,都緊緊圍繞本單元預測策略的語文要素。因此,教師應當重視口語交際,在提升學生閱讀能力的同時,還要提升學生的交際能力,為其日后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尋找相似文章鍛煉學生預測閱讀能力
教師可以尋找與課文相似的課外文章讓學生進行訓練,鍛煉學生的預測閱讀能力。例如《賣火柴的小女孩》與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文章存在相似性。因此,教師可以將該篇文章作為課外預測閱讀訓練的例題。《賣火柴的小女孩》的第一自然段為:這是一個十分寒冷的冬天,雪下得越來越大,夜晚差不多都要被凍僵了。除夕就在這天晚上蔓延開去,這是個喧鬧的夜晚,人們的心情隨著新年的到來顯得很愉快。這時候,大街上走來了一個穿著破爛衣服的小女孩,她的腳上竟然沒有穿鞋。該自然段交代了故事發生的季節、主人公的狀態等。教師可以設置問題,讓學生進行預測閱讀,如:如果你是一個穿著破爛衣服,腳上沒有穿鞋的女孩,在大雪天的新年賣火柴,你會怎么賣?并讓學生對預測內容進行批注。
文章讀到中間,學生們發現小女孩還是沒有賣完火柴,只能在街道上四處轉悠,但街道上已經沒有人在閑逛,更不可能有人買她的火柴,她在兩幢豪華的大房子之間的偏僻角落蹲了下來。這時,教師就可讓學生預測接下來的故事,并讓學生在文章旁邊進行批注。隨后,教師再帶領學生閱讀下文:小女孩擦亮火柴時,看見了漫天飛舞的雪花,當她擦亮第四根火柴時,她見到了自己的奶奶。此時,教師又可以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批注,如:如果你是小女孩,此時你會跟奶奶說什么?
《賣火柴的小女孩》是一個悲慘的故事,故事的最后,小女孩倒在大雪中去世,她終于見到了奶奶。為了緩和悲傷的氣氛,教師還可以設置續寫訓練,讓學生續寫小女孩在天堂與奶奶再次重逢的場景,以此訓練學生的預測能力和寫作能力。
(三)鼓勵學生利用預測策略閱讀課外文章
要想學生能夠熟練地掌握預測策略,僅憑課堂教學是遠遠不夠的,教師應鼓勵學生利用預測策略閱讀課外書、課外文章等。首先,教師可以定期整理書單,讓學生自行購買與閱讀,這樣既可以拓寬學生的視野和知識面,又可以讓學生在實踐中鍛煉預測能力,進而有效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例如,教師可以推薦《小王子》讓學生閱讀。在《小王子》第二章的第一段中,有這樣一段話:我就這樣孤獨地生活著,沒有一個能真正談得來的人,一直到六年前在撒哈拉沙漠上發生了那次故障。我的發動機里有個東西損壞了。當時由于我既沒有帶機械師也沒有帶旅客,我就試圖獨自完成這個困難的維修工作。這對我來說是個生與死的問題。我隨身帶的水只夠飲用一星期。學生可在該段文字后面批注:“我”是到沙漠里工作,所以要帶水,“我”帶的水只有一個星期的量,但工期延長,“我”帶的水已經沒有了,“我”只能四處尋找水源。由此可見,《小王子》一書對于學生預測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4]。
結語
預測閱讀策略是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提出的新型閱讀方法,旨在讓學生通過批注等方式,對文章后續內容進行預測,由此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學生的閱讀策略。因此,教師應將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課文內容作為重點,讓學生以預測閱讀的方法閱讀本單元的文章,幫助學生掌握預測閱讀技能。同時,教師還應注重課后訓練,讓學生通過課后訓練題和課外閱讀,鞏固預測能力,為學生日后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陳文杰. 小學語文單元閱讀教學策略研究:以統編版教材“策略單元”為例[D].重慶:西南大學,2020.
[2]唐斌.小學語文預測策略單元教學中的問題與對策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20.
[3]蔡麗斌.真預測·深思考·廣閱讀:統編本三年級語文“預測”單元的教學思考[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20,21(02):64-66.
[4]施芳菲.預測,使閱讀走向多維:以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為例[J].小學教學參考,2021(34):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