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萌,方艷輝,杜孌英,李牧乘
(承德醫學院病原生物學教研室,河北承德 067000)
醫學微生物學是研究與醫學相關的病原微生物的課程,在各大醫學院校,該課程都是醫學各專業本科生的重要基礎課。醫學微生物學課程內容多、涵蓋面廣,學生需要理解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學特性、致病機制、所致疾病、實驗室檢查以及防治原則。傳統的教師一味講授的方式已經不能完全適應現代培養學生思維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和探索精神的要求。更加之多年來護理專業學生存在課堂氣氛沉悶、互動較差的學習現狀,傳統授課方式達不到調動課堂氛圍的作用,也無法讓教師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效果。為此,一些教師開始嘗試討論式教學方法,如慕課[1]、翻轉課堂[2]、互聯網資源整合[3]等。我校“病原生物學”作為河北省精品資源共享課,教師們在教學中不斷進行改革,如PBL、案例教學[4]。上述方法雖有成效,但都仍然無法完全解決講授與討論相脫離的問題。
針對當前高校課堂存在的主要問題,復旦大學心理學系張學新教授結合講授式課堂與討論式課堂的優點,提出了名為“對分課堂”(Presentation-Assimilation-Discussion, PAD)的課堂教學改革新模式[5]。“對分課堂”把教學分為時間上清晰分離的3個過程,分別為講授(Presentation)、內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討論(Discussion),其核心理念是分配一半課堂時間給教師講授,另一半給學生討論,并把講授和討論時間錯開,讓學生在課后有一周時間自主安排學習,進行個性化的內化吸收。“對分課堂”更強調教師講授的引導作用,突出學生的中心地位。
基于上述原因,筆者根據醫學微生物學課程設置及學情分析,在連續三個年級護理專業本科教學中,嘗試了“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選取承德醫學院2015、2016、2017級護理專業本科各1個班級的學生為授課對象進行“對分課堂”教學改革,分別為2015級6班(39人)、2016級8班(45人)、2017級7班(34人)。2015、2016、2017級護理專業本科其他班級作為對照組,均按照傳統模式授課。
1.教學內容
“對分課堂”教學改革以醫學微生物學理論課部分為教學內容,包括總論及各論,涵蓋常見的致病微生物種類,主要學習致病機制及疾病臨床表現等。
2. 教學實施
(1)第1次課:每次課2學時,每學時45min。第1學時,教師先向學生具體說明課程內容的學習要求、學時安排、新的授課方法及作業要求等,將班級學生隨機分組,按照每5-7人為1個小組。第2學時,開始進行新內容講授。講解教學內容框架和重點難點,督促學生認真做好筆記,同時布置學生課后閱讀教材并提醒學生查找相關學習資料,完成作業,課下不進行討論交流。作業不設置統一格式,讓學生課下學習時根據自己的理解形成個人特色的學習筆記,并要求筆記需要體現3個方面:“亮閃閃”—— 學習過程中感受最深、收獲最大的內容,至少1條;“幫幫我”—— 自己不懂的問題,討論時可求助別人,至少3個;“考考你”—— 自己懂了的內容,但覺得別人可能存在困惑,挑戰別人,至少3個。
(2)第2次課:第1學時,組織學生按照之前確定的分組交流討論。①小組討論:組內交流個人學習見解,分享成果,共同掌握重要知識點,攻克難點,互相完成“幫幫我”和“考考你”。此過程中教師全程巡視,及時掌握每個小組的討論進度和學習情況。②自由提問:小組討論過后,學生若存在仍然不能解決的問題或者想挑戰別人的問題,可以同學之間或師生之間自由提問,教師隨時解答共性問題。③教師總結:教師對本節課內容及學生表現進行總結點評,再次強調重點、難點,學生上交學習筆記。第2學時,教師講授新內容。
(3)第3次課:授課方式同第2次課,以此類推。
3. 教學評價
課程末期,教師根據授課情況設計調查問卷,包括4個封閉式問題:對于“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的適應程度、能否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學習效果的滿意度、是否支持教師繼續開展。另外,授課過程中及課程末期,適時與學生進行座談。兩方面綜合分析學生對于“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的評價及態度。
各學期的授課任務完成后,教師要對護理專業本科學生進行醫學微生物學課程期末考核,統計考核結果,并分別將“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授課班級的考核成績與傳統模式授課班級的考核成績進行比較分析。
護理專業學生普遍存在課堂氣氛沉悶、互動較差的學習情況,醫學微生物學課程在實施“對分課堂”教學模式之后,學生課堂表現有了明顯改變。第一,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不斷提高,上課認真做好筆記,課后完成作業時仔細閱讀教材、查找相關學習資料,解決問題的同時拓寬了知識面。第二,課上討論環節,隨機小組讓每一次討論都具有新鮮感,思考問題的角度更加多元化,鍛煉了學生之間的溝通、合作能力。第三,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教學模式激勵學生積極主動思考、敢于提問和解答,課堂氣氛變得活躍起來。
1.問卷調查反饋
問卷調查涉及4個封閉式問題:(1)“你對于對分課堂教學模式適應程度?”的問題,83%的學生非常適應或比較適應。(2)“你認可對分課堂教學模式能夠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嗎?”及“你對于對分課堂教學模式達到的學習效果滿意嗎?”兩個關于學習效果的問題,學生對提高自主學習能力的認可率達到83%,有84%的學生對本門課程的學習效果非常滿意或比較滿意。(3)“你支持教師繼續開展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嗎?”的問題,學生的支持率到達84%,表明該教學模式應用于醫學微生物學課程的教學得到了絕大多數學生的認可。
2. 學生座談反饋
教師多次與學生座談,綜合分析學生對“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的評價及態度,得出了以下結論:第一,課后帶著學習任務,可以督促復習課件、閱讀教材,并從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最后帶著學習成果在課堂上討論收獲會很大。第二,課上討論環節有助于學生打開思路、集思廣益,內化吸收知識的同時互補缺漏,同時培養其獨立思考能力及團結互助精神,達到共同提高的目的。第三,問題與建議。討論過程中有些內容覆蓋面過大,抓不住主次;有一些同學沒有機會發言。針對這些同學提出的情況,教師應適當界定討論范圍,多強調重點內容,讓學生有的放矢。另外,小組討論要合理分配時間,爭取讓所有同學都能得到發言的機會。
3.學生課程成績情況
2015~2016、2016~2017、2017~2018學年醫學微生物學課程考核成績顯示,“對分課堂”授課班級均高于傳統課堂,且具有明顯差異(P<0.05),2015、2016級成績差異更加顯著(P<0.01)(表1)。結果表明,“對分課堂”教學模式能夠明顯提高醫學微生物學課程的課堂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

表1 對分課堂與傳統課堂學生考核成績比較(Mean±SD)分
“對分課堂”教學模式鼓勵學生平時學習,既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增加了生生及師生之間的互動,最終有效地提升了學習效果。就本文來看,“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具有多方面的優勢。
1.有助于增加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改變了傳統課堂教師“滿堂灌”的授課方式,能讓學生真正地參與進來,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和思維能力,有效地活躍課堂氛圍。
2.有助于培養學生對知識的梳理和構架能力。“對分課堂”教學模式讓學生深入理解教材,形成每個人獨特的知識框架,從中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實現知識的有效吸收。另外,課上討論的新鮮感和成就感,讓學生課下會主動學習,帶著亮點和問題去討論,可以達到學生之間共同提高的目的。
3.有助于促進教學相長。“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注重師生及生生互動,學生討論遇到不解的問題,教師解答,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教師也可以聽到學生對于問題的新見解。同時,學生一旦認真對待學習任務,可能會利用活躍的思維迸發出一些新奇的問題,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具有扎實的基本功、緊跟知識前沿、不斷充實自己。教與學同時得到發展,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
“對分課堂”是一種適應我國大學課堂現狀的教學改革新模式,國內已經有多所大學不同課程的教師在教學中應用過“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并且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如公共英語、基礎護理學、預防醫學、醫學心理學等課程[6-7]。
筆者在實施“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授課時,綜合分析醫學微生物學課程的特點,結合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了教學設計。如總論內容知識點較難且分散,則多采用傳統講授法;各論內容系統性強、知識點明確,涵蓋了常見的致病微生物種類,主要學習的致病機制及疾病臨床表現等易于聯系臨床實際,所以采用“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經過連續三個年級的“對分課堂”教學嘗試,本科護理專業學生在醫學微生物學課程學習上表現出多方面的優勢,學生對于課程的學習更加積極、主動,課堂上生生及師生之間的互動大幅度增加,有效地活躍了課堂氛圍,最終的課程考核情況顯著高于傳統課堂,并且完全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
總之,“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將教與學有機結合,既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又敦促教師不斷擴充知識儲備和夯實教學基本功,達到教學相長的效果。“對分課堂”教學模式不僅為傳統課堂注入了新活力,也為改變目前本科護理專業學生的課堂現狀提供了新思路。筆者在今后的教學中還要繼續探索,將“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應用于我校更多專業學生的醫學微生物學課程教學中,進一步發揮該教學模式的優點,努力為社會培養出更多更優秀的醫務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