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博物館藏品是歷史的沉淀,具有見證歷史、傳遞文明的價值。管理并保護內部藏品是博物館的基本職能之一,有利于維護并發揮藏品的社會價值和人文價值。目前,國內博物館尚未形成完善、成熟的藏品管理與保護體系,存在較大的提升空間。部分博物館僅將藏品放至館內,未對其實施有效管理與保護。基于此,本文以博物館藏品管理的內容和意義為出發點,就新時期博物館藏品管理與保護工作的路徑展開探究,以期為相關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新時期;博物館藏品;管理;保護;路徑
新時期,博物館對藏品實施有效的管理與保護,對于發揮其歷史文化價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藏品作為中華文化的載體,對于文化多樣性的展示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博物館對藏品實施的管理與保護需契合不同藏品的屬性及特性,博物館藏品管理與保護工作在新時期的發展過程中面臨的要求更加嚴苛,因此,管理與保護工作的開展應與時俱進,順應時代發展需求,及時調整,并做好相應的補充與完善。
一、博物館藏品管理與保護工作概述
(一)博物館藏品管理工作概述
藏品管理作為博物館的基礎工作內容之一,也是博物館開展各項工作的必要條件。藏品管理由于具有一定的復雜性,需要專業人員以科學、有序的方式進行操作[1]。博物館藏品依據管理類型的不同分為入館前標準化管理與入館后標準化管理。由于藏品珍貴且不可再生,對其的管理工作較為耗時,有時需要經歷煩瑣的流程才能完成一項藏品的管理工作。
藏品管理分為入館前、入館后兩個流程。藏品入館前需完成前期準備工作。首先,需實施大量有針對性的文物藏品征集活動,以期盡可能多地獲得藏品。其次,鑒別并篩選藏品,確保藏品有收藏、研究價值。然后將篩選完畢的藏品進行分類及登記,存檔備案于系統,進行信息化管理,隨后分類管理存檔后的藏品,整合屬性相同的藏品并進行集中管理。最后,將藏品安全入庫,并對其實施排架定位,不僅要滿足存放的安全需求,還要便于后期查找使用。藏品入庫后的管理以資料管理居多[2],入庫過程中產生的各項記錄都必須一一登記在冊,以便后期有針對性地查閱。
(二)博物館藏品保護工作概述
對藏品進行日常維護是博物館的一項基本管理與保護方式,也是一項必要的工作內容。要在日常維護中盡可能避免自然環境對藏品造成損傷或最大限度地降低損傷程度,延長藏品的壽命[3]。
在對藏品進行日常維護的過程中,需注意防火、防盜、防霉和防銹。此外,溫濕度是影響博物館藏品最常見的因素。濕度過高會使藏品的金屬性質發生銹變,影響藏品的外形和品質。濕度過低會使藏品發生質變,尤其是紙質藏品可能會出現干裂的情況,一旦承受較大的摩擦力,就會使纖維組織受損,變得破碎,影響藏品的完整性[4]。因此,要注意將藏品置于溫濕度適宜的環境中。
二、博物館藏品管理與保護工作意義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與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越來越重視精神層面的需求。博物館不僅要發揮文物藏品展示的作用,還要滿足公眾對文化知識的訴求,通過藏品引導公眾學習歷史文化,提高文化素質,增強道德修養[5]。因此,開展博物館藏品管理與保護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博物館藏品管理與保護工作有助于維系藏品的價值。每一件藏品都是時代的產物,背后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是歷史文化與人民智慧的結晶,也是獨一無二的、不可復制的、不可再生的。由于藏品年代久遠,在儲藏過程中易出現損壞,因此,對藏品開展管理與保護工作是博物館的核心工作內容。博物館藏品兼具靜態與動態的雙重特征。其靜態特征來源于藏品隨著歷史發展與演變所形成的外在特征,觀眾可以通過觀賞其外在形態對各個時期的社會面貌形成直觀的認識[6]。其動態特點則來源于藏品的豐富性與變化性。動靜結合,才能將歷史文化更好地呈現給觀眾。此外,博物館藏品的管理與保護也有助于滿足公眾的文化需求。隨著經濟發展,人們對文化的需求也與日俱增,進入博物館參觀的人越來越多,這對博物館既是發展的機遇,也是挑戰。面對不斷增加的客流量,博物館藏品管理與保護工作的壓力也不斷增加,因此,博物館在新時期的發展背景下,應尋求一條科學有效的工作路徑。
三、新時期博物館藏品管理與保護工作的路徑探究
(一)健全規章制度
《博物館藏品管理辦法》對藏品的保護與管理工作作了明確規定,指出該項工作的開展須建立在健全的管理規章制度基礎上。博物館首先應健全其藏品管理流程,根據接收、鑒定、登賬、分類等內容對藏品進行管理。博物館不僅應對藏品管理保護制度如鑒定、接收、分類等作完善和補充,還應設定管理、養護、入庫等制度。館內工作人員的業務能力對藏品的管理與保護也有一定影響,因此,館方可定期開展相關培訓活動、講座,加強工作人員的保護意識,規范并約束其行為,進而更好地輔助藏品管理與保護各項工作[7]。此外,博物館應與時俱進,制定現代化的管理制度,將現代管理思想與博物館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利用計算機軟件等建立信息數據庫,對藏品的信息資源進行管理,促進藏品管理的信息化發展。
(二)引進先進技術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與進步,眾多現代化管理手段應運而生,將其合理、有效地應用于博物館藏品管理與保護工作,可在較大程度上提升相關人員的工作效率,降低工作強度[8]。如信息數據庫的建立就是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整理藏品檔案,對藏品實施歸檔等工作。此外,在藏品運輸及展覽的過程中也可采取指紋鎖等安保技術,或為藏品設置定位追蹤,保障藏品的安全。
(三)完善應對措施
工作人員需在藏品入庫前明確藏品的基本信息,如年代、出土年份等,以便后續管理。藏品入庫不僅是保護藏品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有利于后期的維護與利用,所以要最大限度地確保排架方式的合理性。藏品入庫僅是藏品保護的開端,入庫后仍需強化庫房管理,制定意外事故的應對措施[9]。庫房需滿足防火、防盜、防蟲及防潮等要求,對于部分珍貴的藏品,應加裝電子監控設備進行動態化監測。為了管控的有效性,應制定相應的管理制度,確保藏品管理與保護工作有效開展。藏品不僅要以正確規范的方式入庫,還需對其進行后續的維護。文物由于展覽等原因需長距離、長時間運輸,藏品的安全性可能會受到包裝、搬卸、揚塵等因素的影響。此外,溫濕度、光線、氣體等也會對藏品造成影響。對于一些對溫濕度敏感的藏品,可以用空調等設備將其溫、濕度調節在適宜的范圍內。文物不僅會受自然光的影響,還會受室內光線的影響,所以,藏品所在庫房的燈光須合理設置,以免對藏品造成損害。

四、結語
新時期,博物館藏品管理與保護工作要結合博物館藏品管理與保護工作的具體內容、現實意義以及不同藏品的不同屬性和特點展開,以最大限度地發揮藏品的價值。結合上述分析與探究,當前的博物館應從健全規章制度、引入先進技術引進、完善應對措施等方面加強博物館藏品的管理與保護工作。
作者簡介
申琳,1983年8月生,女,漢族,河北人,包頭博物館文博館員,本科,研究方向為博物館藏品管理與文物保護。
參考文獻
[1]劉福艷.淺談關于新時期基層博物館藏品管理保護[J].中國民族博覽,2020(5):225-226.
[2]韓立平.新時期博物館藏品管理與保護探析[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0(1):107-109.
[3]杜娟娟.新時期博物館藏品管理與保護工作對策研究[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9(27):145-146.
[4]雷杰麟.加強博物館藏品管理與保護的思考[J].中國民族博覽,2018(6):225-226.
[5]廖彬.關于新時期基層博物館藏品管理保護的探究[J].藝術品鑒,2018(增刊2):1-2.
[6]劉福艷.淺談關于新時期基層博物館藏品管理保護[J].中國民族博覽,2020(10):225-226.
[7]雷杰麟.加強博物館藏品管理與保護的思考[J].中國民族博覽,2018(6):225-226.
[8]周曙初.論博物館文物藏品管理現狀與完善方法[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9(13):118-119.
[9]朱遠俊.試議博物館藏品管理及保護[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9(3):136-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