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信息化促使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推動高等教育質量提升,信息技術與高校教學形式、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廣泛結合。信息化背景下高等教育課程評價體系也隨之完善和合理化。本文筆者通過對哈爾濱師范大學大學英語文化類課程評價體系的構建研究,探索如何借助信息技術進行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方式,介紹兩種評價方式的考核內容和評價方法。形成性評價遵循“關注過程、關注個體、有效反饋、促進發展”的原則,終結性評價如何通過課程論文的形式綜合考查學生知識、技能和素養的整體發展狀況。力圖為大學英語文化類課程評價提供借鑒。
【關鍵詞】信息化;大學英語;評價體系
【作者簡介】劉琿(1981.03.07-),女,漢族,哈爾濱師范大學公共英語教研部教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二語習得、外語教育與教學。
【基金項目】2019年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劃項目(專項項目)“‘評價驅動’的信息化大學英語課程建設范式研究”(項目編號:19YYD222)。
一、引言
教育部《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以下簡稱《新時代高教40條》)要求全面提升高校專業建設水平和人才培養能力,推進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依靠現代信息技術推動高等教育質量提升。同時指出要加強注重過程考核,健全學生學習過程監測、評估與反饋機制。
課程是人才培養的核心要素,課程質量直接決定人才培養質量。就如何推動課程建設和發展,2019年《教育部關于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的頒布和《大學英語教學指南(2020版)》都指出了課程評價在推動課程建設與發展中所承擔的重要作用。文件強調,過程評價要激發學生學習動力和專業志趣?!洞髮W英語教學指南(2020版)》也指出要綜合運用各種評價方法與手段實現評價對課程發展的推動作用。
二、研究現狀
隨著課程改革的進行和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尤其2020年,信息技術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顯示出了無比的優勢。信息技術與高校教學形式、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廣泛結合,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學評價也日益受到學者們的關注。
國內早在2005年就有學者對大學英語課程評價進行研究。已有研究關于大學英語課程評價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對大學英語教學評價的理論研究,金艷提出構建大學英語課程評價體系的思路,主張汲取不同價值取向的評價模式之優勢,對大學英語課程的各環節開展分層分類評價。朱家勝等基于TQM的大學英語課程綜合評價體系構建,主張以全面質量管理理論為基礎研究構建大學英語課程綜合評價體系。楊琪基于 POA 教學理論的大學英語課程評價與測試模式初探,教學過程以學生學習成效為中心,課程的評價及測試與學生的學習產出過程正相關。另一方面,是對大學英語教學評價的實踐探索。實踐探索中有對大學英語不同課型進行課程評價的實踐研究,如劉燕、吳晶等,對大學英語視聽說課程和國際商務禮儀的課程評價體系進行研究,彌補傳統課程評價手段的不足。也有對基于本校課程評價的教學實驗進行研究。如,劉建達、陳金詩等,指出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應該以形成性評價理念為指導,培養學生的語言綜合能力。
已有研究在大學英語課程評價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仍然存在不足,如信息技術如何優化課程評價體系、學生的學習方式和學習效果如何改善、如何通過信息技術實現課堂的及時評價以及如何利用有效的信息技術工具輔助教學評價等的研究依然不夠完善和透徹。筆者力圖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研究信息化背景下大學英語文化類課程的評價體系。
三、哈爾濱師范大學大學英語文化類課程評價體系的構建
《大學英語教學指南(2020版)》指出,大學英語課程性質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其中人文性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進行跨文化教育,幫助學生通過英語學習了解國外的社會與文化,增進對不同文化的理解,加強對中外文化異同的認識,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其二,大學英語課程可以培養學生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和闡釋能力,服務中國文化對外傳播。
1. 哈爾濱師范大學大學英語文化類課程現狀。哈爾濱師范大學公共英語教研部自2006年開始構建了哈爾濱師范大學公共英語課程體系,包括通用英語、專門用途英語和通識教育英語三個板塊,其中英語文化類課程《英美國家概況》是通識教育英語板塊的一門主干課。依據《大學英語教學指南(2020版)》的最新要求,團隊教師力圖通過英語文化類課程的講授,達成以下課程目標:知識目標:掌握英國歷史、社會、文化等領域相關詞匯和術語;掌握英國歷史、社會、文化等領域的基本知識和主要事件。能力目標:發展聽、說、讀、寫、譯等英語應用能力;理解不同行為表征下的底層文化邏輯,發展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發展批判性思維能力,理解不同文明的差異和各自的長處;進一步發展合作學習和自主學習能力。素質目標:能夠運用英國歷史文化基本知識,理解事件之間的邏輯關系,更好理解“現在”和“過去”,預知“未來”;利用英國文化背景知識,更好地理解英語文學、影視作品,提升文化素養;拓寬國際視野,形成文明互鑒意識和“講好中國故事”的能力。
課程主要通過翻轉課堂實現混合式教學模式,基本教學結構如下:
課前(線上自主學習):布置內容具體、明確學習任務,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和/或合作學習,學習慕課《英倫歷史文化拾遺》或其他課程資源,掌握知識性學習內容。為課上匯報學習成果、討論相關議題和語言產出做必要準備。
課中(線下課堂教學):通過活動檢測學生課前自主/合作學習成效,通過小組或個人匯報、小組討論等活動為學生提供語言產出機會,培養學生實際使用語言的能力,重點是聽說能力,訓練學生思辨能力。
課后(線上、線下自主學習): 學生通過文獻閱讀、信息檢索收集整合使用素材,合作或獨立自主完成讀寫任務,提高讀寫能力、訓練思辨能力。
2. 哈爾濱師范大學大學英語文化類課程評價體系的構建。課程評價是以教學目標為依據制定標準,對活動過程及其結果進行測定衡量,并給予價值判斷。改革和完善大學英語課程評價體系完善的評價體系是實現教學目標的關鍵環節之一。
哈爾濱師范大學大學英語文化類課程的教學評價采用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形成性評價遵循“關注過程、關注個體、有效反饋、促進發展”的原則進行,制訂評價內容、評價方法和相應的評分標準,加強形成性評價的規范性;終結性評價以課程論文形式進行,綜合考查學生知識、技能和素養的整體發展狀況。
(1)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考核內容與評價方法。兩種評價方式各占課程總成績50%權重,以百分制計分,折算方法:課程總成績 = 形成性評價*50% + 終結性評價*50%。
形成性評價考核內容和評價方法如下:知識目標1:考核英國歷史、社會、文化等相關詞匯和術語,采用平時測驗和作業進行的方式進行評價;知識目標2:考核英國歷史、政治、文化等領域的基本知識和主要事件,采用小組討論并做課堂展示,線上章節習題測試的方式進行評價;能力目標1考核語言聽、說、讀、寫、譯綜合應用能力,采用小組討論并做課堂展示;階段性寫作測試;課程論文的方式進行評價;能力目標1:考核語言聽、說、讀、寫、譯綜合應用能力,采用小組討論并做課堂展示、階段性寫作測試、課程論文進行考核;能力目標2:考核理解不同行為表征下的底層文化邏輯,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采用小組討論、反思日志、課程論文、課程建設貢獻與學習資源分享等方式進行評價;能力目標3:考核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辯證看待歷史文化問題,理解不同文明的差異和各自的長處,主要采用線上課程學習;課堂小組討論;課程論文;階段性寫作測試進行考核;能力目標4:考核學生合作學習和自主學習,采用小組討論并做課堂展示進行考核;素質目標1:考核學生能夠運用英國歷史文化基本知識,理解事件之間的邏輯關系,有正確歷史觀,采用小組討論、反思日志、線上自主學習、課后作業、課程建設貢獻與學習資源分享等方式進行考核;素質目標2:考核利用英國文化背景知識,更好地理解英語文學、影視作品,提升文化素養;采用課堂小組討論、網課論壇線上集中討論、課程論文、課程建設貢獻與學習資源分享享等方式進行考核;素質目標3:考核拓寬國際視野,形成文明互鑒意識和“講好中國故事”的能力,采用學生小組討論并做課堂展示、反思日志、課程論文、課程建設貢獻與學習資源分享等方式進行考核。
(2)信息技術如何參與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課前驅動、課上促成和課后評價三個階段,教師利用現代教學手段實施教育評價。課前驅動環節,教師利用智慧樹平臺建翻轉課,課前教師在平臺上傳學習任務及學習資料,學生通過平臺完成課前任務,出現的問題可以在平臺問答討論區進行交流。課上環節,教師可利用雨課堂作為輔助檢驗學生課前自主學習效果,教師實時調整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課后評價可通過智慧樹平臺進行,如教師通過平臺作業考試、問答討論板塊布置學生課后學習任務,學生獨立或以小組討論的方式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將課前以及課上學習的內容進行整合輸出。教師通過平臺學生作業及互動交流討論及時調整接下來的教學內容、教學進度及教學方式。這樣課前、課中及課后三個教學環節都能有效地在信息化背景下進行教學評價。
形成性評價可采取如下評價方式,其中:自主學習內容包括:慕課視頻、文本閱讀、論壇討論(30%);課程參與度:教師評價(10%)、學生自評(5%)、組內互評、組間互評(5%);課堂測試:階段性測試1.階段性測試2(20%);課后作業:閱讀任務完成情況、基于閱讀的寫作任務完成情況、小論文(20%);課程建設貢獻與學習資源分享(10%)。
終結性評價可采用課程論文的形式進行,占總評成績的50%。另外,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體會論文寫作過程以及考核教學目標的順利達成,我們隨機抽取班級人數的10%參加論文答辯。以課程論文代替傳統考試,更有利于評價集知識、技能和素養為一體的“整體性教學”的效果。
四、結語
哈爾濱師范大學大學英語文化類課程校內教學實踐六年,每一實踐學期團隊教師都會對教學進行總結,對學生反思日志和學生、同行及督導對課程的評價進行反思,并在下一教學周期實施和再評價。通過循環反思,不斷完善課程教學目標和教學設計、教學實施以及教學評價,不斷努力優化大學英語文化類課程,構建了評價驅動的大學英語文化類評價方式。實踐中積累了大量的實證研究數據,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果和教師教學質量,教學評價的整合和設計有效地促進了教學目標的實現。
參考文獻:
[1]楊琪.基于 POA 教學理論的大學英語課程評價與測試模式初探[J].黑龍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1):158-160.
[2]朱家勝,許晶晶,許曼萍.基于TQM的大學英語課程綜合評價體系構建[J]. 教育教學論壇,2020(37):103-105.
[3]金艷.大學英語課程評價體系的構建[J].山東外語教學,2013(5):56-62.
[4]劉建達,陳金詩.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基于形成性評價理念的大學英語教學方案[J].大學外語教學研究,2020(1):117-136,185.
[5]吳晶.大學英語CLIL后續課程評價模式研究——以“國際商務禮儀”課程為例[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8(11):168-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