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玲
摘? 要: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語文學習要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以及綜合素養,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這一切都得以小學語文課堂為陣地。學生在語文課堂的學習力、學習效率直接關系到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發展。因此,聚焦課堂核心訓練點,設計合宜的導學單,在恰當的時機予以使用,能讓學生在課堂上真正地進行學習,增強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為學生的學習奠定扎實的基礎。
關鍵詞:小學語文;導學單;設計;使用
一、導學單的設計
(一)基于讓學理念,設計以學為主的導學單
設計導學單,教師必須要從基于教的立場轉向基于學的立場。基于教的立場,是從教師的視角出發,以教師的邏輯順序形成一種固定的線性序列,讓學生在這條學習途徑上亦步亦趨,進行學習。基于學的立場,則是立足于學生的嘗試探索,把學生的“學”作為教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以學生的學習為邏輯主線進行板塊設計。教師注重讓學,學生有較大的學習活動空間,學習才能真正地發生,學生才能既有知識的增長,能力的提升,又有思維能力的發展。
基于讓學理念,設計導學單,需要深入解讀文本,確立精準的學習目標,圍繞核心目標進行導學單設計。以部編教材三上《灰雀》為例。課文講述了列寧、灰雀和一個孩子之間的故事。列寧在公園尋找三只惹人喜愛的灰雀中的一只時,遇到了將灰雀捉走的男孩,經過交談,深受感動的男孩將灰雀放了回來。故事體現了列寧的善解人意,對男孩的尊重,愛護以及男孩的誠實和天真。這篇課文,最大的特點就是通過言語和行動的描寫揭示人物內心世界,展現事件發展進程。課文不難,學生通過讀,就能讀懂故事內容。那么,哪里才需要教給學生?基于學生的學習,遵循“三教三不教”的原則,教師確定了這樣的目標——讀懂人物語言,揣摩內心的真實想法,體會列寧對男孩的呵護尊重,男孩的誠實天真。再次研讀文本,擰出了這樣的一句話,“列寧自言自語地說:‘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飛不回來了。”圍繞著這句話,設計了這樣的導學單,引導學生真正學習,達成目標。
這樣的導學單設計,立足于學生的學習,基于學的立場,制定學習目標,確定學習內容,圍繞核心問題設計,將學生的學習過程清晰地呈現出來,從讀懂表面的信息,到讀懂背后的含義,揣摩人物內心的真實想法,學生在導學單的引領下,一步步走進文本,走進人物內心,讀懂人物語言背后的含義,感受人物形象。有這樣的導學單做支架,課堂學習自然能真正發生,學生的學習得到了增長,學習力也一步步提高。
(二)基于思維可視化,設計清晰的思維操作路徑
有了明確的核心問題,還不夠,還得圍繞核心問題設計清晰的思維操作路徑,讓思維可視化。因此,導學支架的設計必不可少。這樣的導學支架,源于最近發展區理論。利用這樣的導學單,能促進學生從“現有的水平”向“潛在發展水平”(即學習目標)轉化。這樣的轉化,來自學生已有的經驗與新獲得經驗的相互作用。
圍繞著核心問題,學生怎么想,想到什么程度,導學單上,得清楚明白地呈現學生的思維路徑,引導學生思維。以《日月潭》為例。課文中有一個詞語——“名勝古跡”。對于二年級的學生而言,這個詞語的理解略難。從工具書得來的概念性理解,并不能和學生的生活做鏈接。
課堂上,教師設計了導學單。導學單上,教師出示了“玄光寺、玄奘寺、慈恩塔”三幅美麗的風景圖片,圖片下方配上了文字,告知三處名勝古跡的修建年代。有了這樣的圖片、文字做支架,學生對“名勝古跡”這個詞語有了直觀、清晰的認識——風景優美,并且有古代遺跡的著名的地方。
緊接著,教師出示大量的名勝古跡圖片,這些真實且源自學生身邊的名勝古跡,再一次鞏固了學生對“名勝古跡”一詞的理解。這樣的導學單,路徑直接,思維清晰,學生在這樣的導學引導下,學習就能真正發生。
基于這樣的導學思維路徑,學生才能真正走進桑娜的內心世界,揣摩內心的真實想法,從文本的語言入手,讀懂桑娜的善良,與一般意義上的善良的區別。這時的善良,與學生課初始得出的善良,已經有了更深的認識。而這,正是因為有了清晰明確的思維路徑,才換來了學生真正的學習,才有了學生學習的增長。
二、導學單的使用
(一)合宜時機,助推學生的深度思考
有了合宜的導學單,什么時候使用,才能讓課堂學習真正發生?以部編教材二上《葡萄溝》一文中“五光十色”一詞的理解為例。
教學片段A:
師:孩子們,五光十色是什么意思呢?請看——(PPT呈現各種顏色的寶石)
生:寶石。紫色的寶石,紅色的寶石,藍色的寶石,綠色的寶石。
師:孩子們,這些寶石有什么特點?
生:有很多的顏色,很亮,閃閃的。
師:是的,五光十色就是指很多顏色,閃亮閃亮。
師:現在,我們一起來看看“五光十色”和“五顏六色”有什么區別呢?小組交流討論,派代表匯報。(出示導學單:思考“五光十色”和“五顏六色”的不同。)
學生開始討論……
教學片段B:
師:孩子們,這句話中的“五光十色”是什么意思呢?請看導學單:讀讀這句話,想想五光十色的含義,再看看圖片上的事物,猜一猜,五光十色是什么意思?它和“五顏六色”的區別在哪呢?想好了,和小組同伴說一說,交流交流。
學生自己讀句子(到了秋天,葡萄一大串一大串地掛在綠葉底下,有紅的、白的、紫的、暗紅的、淡綠的,五光十色,美麗極了。)結合圖片思考。
小組討論交流……
教學片段A,導學單使用時,教師為學生鋪設了一條已知的思維通道,流暢的教學背后“掩蓋”了學生的真學。導學單的使用時機嚴重滯后,導致學習并沒有真正發生。學生對于“五光十色”的理解浮于淺表,并沒有從文本中真正弄清楚。教學片段B,教師適時地拋出了導學單,讓學生帶著導學單的問題,潛心文本,鏈接生活,真正思考,弄明白“五光十色”與“五顏六色”的區別。在教學片段B中,始終圍繞著學生的思維障礙展開學習。教師沒有給出具體的、明確的正確答案,而是更多地讓學生在導學單的幫助下,發現文本語言奧秘,發現二者不同,在這樣的思考中,學生的大腦得以充分調動,課堂學習得以真正發生,最終獲得了真正意義上的詞語理解。
(二)充足時間,保障學生思維的全面豐富
思維是需要時間的。只有給予充分的時間,學生才能真正進入學習中,進入真正的思維狀態,才能思考得充分、想得明白,學習才能真正的發生。為此,應該舍得讓學生在思考中“浪費”時間。讓課堂有機會進入一種“膠著的”對話狀態;讓學生在思辨中獲得認識的深化……
小學語文課堂上,導學單圍繞著核心問題進行支架設計,這樣的學習需要提供充足的時間,才能保障學習的真正發生。以《賣火柴的小女孩》《全神貫注》導學單為例。課堂上,教師出示導學單,學生開始學習。僅僅過了三四分鐘,教師就停止了學生的學習,開始了討論交流。這樣的短時、淺表的學習,要想學生獲得對文本的深入理解,獲得思維的提升,幾乎是不可能的。這樣的學習,學生還沒進入大腦的深層思考,思維還沒調動,怎么可能真正學習?
三、結語
聚焦導學單的設計與使用,讓課堂學習真正發生。一方面,教師要深入鉆研文本,解讀文本,把握精準的教學目標,圍繞核心問題展開思維路徑的支架設計。另一方面,教師還得在課堂合宜的時機使用導學單,并給予充足的時間,讓學習真正的發生。唯有這樣,學生的學習才能真正發生,學生的學習力才能提升,才能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
(責任編輯:向志莉)
參考文獻:
[1]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S].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1-6.
[2]牛獻禮. 讓課堂中的學習真正發生[J]. 小學數學教師,2015(01):1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