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慧梅
【摘要】在《新課程標準》以及國家“雙減”政策下,提高教學效率與教學質量是小學教師需要關注的重要事宜。學生在小學階段學習數學知識,能夠為學生日后的學習奠定良好基礎。若學生知識基礎弱,則有可能會越來越厭學。所以,農村小學數學教師需要對自己的教學方式進行創新,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本文主要探究農村小學如何創新教學方式。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方法;“雙減”政策
目前,農村小學數學教學的效果比較差,這是因為大部分農村學生都是留守兒童,學生沒有充足的家庭教育,且學生的學習效率較低,難以喜歡上數學學習。對此,農村小學數學教師需要運用更為有效的方式,來幫助學生提高數學的學習效果。
一、“雙減”政策的概述
“雙減”政策是指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過重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教育部有關負責人表示,“雙減”工作之一就是要減輕學生不合理的作業負擔,此次意見提出健全作業管理機制、分類明確作業總量、提高作業設計質量、加強作業完成指導等明確要求,旨在有效減輕學生過重的作業負擔。在“雙減”政策下,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和服務水平需要進一步提升,作業布置更加科學合理,學校課后服務基本滿足學生需要,學生能夠更好地回歸校園。
二、農村小學數學有效教學的意義
農村小學進行有效的數學教學,能夠讓學校管理得到增強,讓農村小學的教學質量得到有效提高,并讓“普九”成果得到有效鞏固,促使我國義務教育水平得到進一步提高。農村小學進行有效的數學教學,可以讓我國的教育方針得到全面貫徹,有利于推動素質教育的發展。
農村開展小學數學有效教學,是節約教學資源的一項重要措施。因農村小學的教學質量往往比較弱,學生容易因知識水平跟不上而留級,這對義務教育資源造成了一定的浪費,給我國全面推動素質教育造成了阻礙。同時,成績不理想的小學畢業生進入初中學校學習之后,會明顯感覺到學習上的困難。當學生長期處于學習的挫折中時,就很容易產生輟學的想法,最終離開學校。這對初中教育質量以及“普九”的鞏固都造成嚴重的不良影響。
農村小學開展數學教育,可以讓教育公平得到有效保障。小學教育是我國基礎教育的重要內容。如果在小學階段都沒有很好的教育質量,初中、高中也很難取得良好的教育質量。這容易導致農村學生和城市學生的學習效果有較大的差異。為了讓學生有更好的將來,農村應當重視小學數學教學。
三、農村小學進行數學有效教學的策略
1.創設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農村小學想要取得高效率的數學課堂,首先需要讓學生主動融入教學活動當中。大部分農村留守學生對數學學習都沒有正確的認知,學生不懂得運用良好的方法來學習數學。通常情況下,學生都是運用低效的方法來學習數學,學生在數學課堂中的參與度不高,這導致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低下。為了讓學生的課堂注意力得到集中,數學教師需要想辦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環境會對學生的學習造成比較大的影響,所以,教師需要為學生創造比較好的學習情境,通過特殊的教學場景來激發學生興趣。比如,在進行《圓的周長》這一課的教學時,教師在課堂上能夠先為學生展示呼啦圈、戒指等圓形物體,然后再引導學生進行“如何測量與計算圓形物體的周長”這個問題的思考。教師借助實物來吸引學生的課堂注意力,借助問題來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有較多的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以及學習過的知識,在課堂中回答可以對圓形物品周長進行測量的方法,有些學生回答可以用皮尺進行測量,有些學生回答可以剪開物品后再拉直進行測量。當學生說出自己想到的方法后,數學教師需要及時地表揚和肯定學生,使得學生可以在回答問題中獲得成就感。然后,教師能夠運用多媒體來向學生展示一個比呼啦圈、戒指更大的圓形,再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此時,學生發現自己剛剛說的方法都不太適用這個大圓形。當學生自己想不到問題的答案時,教師再來向學生講解圓的周長計算方法。這樣,學生就會自主融入到課堂中。教師運用情境教學,可以讓學生對教學內容產生興趣,使得學生愿意探究新的知識,從而有利于創建高效的農村小學數學課堂教學。
2.增強學生課堂合作交流
過去,農村教師在課堂中只是向學生講解課本上的知識,學生只是被動接受知識,很少在課堂中與教師進行交流。有些農村學生因為基礎比較薄弱,且學習能力比較差,當教師在課堂中講解到一些比較復雜抽象的知識時,學生就難以理解和吸收知識。所以,數學教師需要在課堂中鼓勵學生進行自主學習以及合作學習,盡可能讓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到發揮。學生可以通過合作互動來對知識有更好的理解,且讓學生在合作學習中積累一些學習方法與經驗,有利于學生數學學習水平的提高。比如,在教學《圓柱與圓錐》這一課時,教師的教學任務是讓學生認識到圓柱以及圓錐的各個部分名稱。因此,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在課堂開始前進行圓柱物品的收集。在課堂開始的時候,教師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讓每個小組將收集到的圓柱物品都放到一處。然后,教師再要求每個小組在組內對圓柱物品進行觀察,鼓勵各個小組成員針對圓柱物品的特征進行討論交流。最后,每個小組派出一名成員來總結討論結果。通過小組成員的討論和交流,學生不僅對圓柱有了初步的認知,而且探究能力也得到了明顯提高。
3.點撥學生疑難點
學生能夠在課堂中運用合作交流的方式來解決一些問題,但是有些數學內容的難度系數較大,即使是合作交流,學生也難以解決問題。為此,數學教師需要在課堂中注重對學生的教學引導,及時發現學生在知識學習當中遇到的問題,根據問題來針對性地給予點撥,使得學生轉換思路。比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這一課時,教師讓學生在課堂中進行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算。教師發現,學生在小組合作交流中也沒能想到運用割補法來計算。這對課堂學習效果造成了一定影響。此時,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點撥,讓每個小組的學生用剪刀剪切出一個平行四邊形,并引導學生猜測與討論平行四邊形能夠剪切成什么圖形。通過剪切的操作,學生能夠在不斷的嘗試當中發現平行四邊形和長方形之間的關系。然后,教師便可以引導學生運用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來進行平行四邊形計算公式的推算。這種方式不但讓學生的操作能力得到提高,還可以讓學生學會發現與總結數學規律的方法。
4.做好課堂反思小結
課后,教師還需要引導學生總結與思考數學知識,使得學生能夠在反思當中梳理知識線索,有利于學生搭建數學知識架構。比如,在教學《長方形與正方形》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根據學過的知識來畫出思維導圖,運用框架圖的方式來逐個展示數學知識點;可以鼓勵和引導學生對正方形和長方形的共同特征及不同之處進行分析總結,以此讓學生打下堅實的知識基礎。此外,數學教學也可以在課堂中設置一些練習題。讓學生在課堂中完成練習題,可使得學生能夠在做練習題中鞏固知識,并讓學生學會解決數學問題。
四、結語
數學教學在農村小學教育中具有重要意義,但目前農村小學數學的教學效果不甚理想。為了讓數學教學效率得到提高,教師可以運用創設學習情境、增強學生課堂合作交流、點撥學生疑難點、做好課堂反思小結等策略,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更好地落實“雙減”政策。
參考文獻:
[1]尹浩.農村小學數學教學中數學思想方法滲透的策略研究[J].數學學習與研究,2021(27):104-105.
[2]張思敏.利用信息科技助手提升農村小學數學教學的方法分析[J].考試周刊,2021(53):11-12.
[3]李晉恭.農村小學數學“教學、實踐、應用與發展”方法探討[J].智力,2021(18):15-16.
[4]張國華.農村小學六年級數學復習課中實施翻轉課堂的思考[J].數學學習與研究,2021(13):135-136.
[5]郗潤璞.淺談新課改背景下提高農村小學數學教學質量的方法[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1(4):57-58.
責任編輯? 楊?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