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景棠
【摘要】“雙減”政策下,小學信息技術的課堂教學需加以優化和調整,小學的信息技術課主要目的是讓小學生學會使用計算機,對小學生的創造能力及創新意識進行培養。因此,在信息技術的實際教學中,教師需立足于“雙減”,優化教學策略,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
【關鍵詞】“雙減”政策;小學信息技術;教學優化;教學策略
“雙減”政策是《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的簡稱,是我國于2021年7月24日頒布的,主要目的就是減輕學生在義務教育期間學習的壓力。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既促進了社會生活的變革,又轉變了學生的課堂學習方式與內容,積極號召提供給學生豐富、充足的學習資源。因此,在“雙減”政策下,在小學的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需注重教學觀念的更新,落實課堂的教學目標,促進“學生的學習負擔減輕”這一目的的真正達成。
一、教學觀念更新
“雙減”政策下,信息技術教師也需不斷地學習,掌握減負增效的教育理念。教學藝術的體現在于教師不僅需講解相關理論性內容,還需注重激勵學生。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時,需注重教學策略的創新,促進學生自身創新能力的提升,為學生創設動手操作的環境,讓學生通過主動鉆研來獲取新知識。在信息技術課的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依據某個任務組織教學,并在該過程中,對學生分析與解決信息技術問題、通過計算機進行信息處理的能力進行重點培養。
在信息技術的實際教學中,教師需準確把握尺度,促進“學”和“玩”的關系協調,以促使教師在發揮主導性的基礎上,給予學生適當的指導。學生在“玩”的過程中“學”到新知,充分發揮自身學習主體性作用,在“玩”的過程中成為“學”的主體。以此徹底打破教師占據主體地位、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狀態的傳統課堂教學模式。逐步突出“學”的主體——學生,同時弱化“教”的地位,以此提升學生在課堂教學學習活動中的參與體驗感。為此,在信息技術的課堂教學當中,教師應立足于小學生自身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進行積極實踐,如,參與到探究性學習活動中,積極挖掘小學生的潛能,以強化學生在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當中的參與意識,從而使學生的學習效率顯著提高。
例如,在對《認識“畫圖”新朋友》這一節課實施教學時,教師可引導學生通過Windows系統當中的“畫圖”窗口進行畫畫。但是,小學生通常對前景色與背景色的理解較為困難,無法分清楚。此時,信息技術教師可引導學生加以類比:“在美術課堂上,我們通過畫筆在紙上畫畫,而計算機的前景色則是畫筆顏色,背景色則是圖畫紙顏色。”通過這種類比的教學法,就能使學生明確了解到相關知識。在現代教育中,需注重學生自身的個性化發展,注重和諧師生關系構建,創設民主且和諧的課堂環境,從而使學生具備創新意識的同時能夠有效掌握學習的相關內容。
二、學習興趣激發
陶行知說過:“學習有了興味,就會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學與樂不可分。”信息技術教師在課堂教學時,需注重小學生自身的發展特點,依據小學生已具有的學習體會及學習經驗,促使學生形成強烈求知欲以及探索興趣,并對有趣味性、內容較簡潔的小故事進行講述,不斷強化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深化學生對于相關學習內容的掌握,讓學生生成新的能力。與此同時,教師還需關注到新舊知識彼此間的聯系,以促使小學生能夠形成應用知識的能力。信息技術教師需相信全部的學生都具有學習的能力,并愿意學習,讓小學生在課堂的具體學習當中,進行自主決定,并合理、有效地安排相關內容,挖掘小學生所具備的學習潛力,以實現“以生為本”教學理念的落實。另外,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既需嚴格要求學生,又需培養學生正確操作的習慣,注重多種方法組合,通過游戲的運用,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多加練習。
例如,在對《鼠標隨心動》開展教學時,信息技術教師可設計小游戲,即七巧板拼圖,引導小學生通過單擊、雙擊、單擊右鍵、拖動、運動的基礎操作,設置難度不同的七巧板拼圖,以促使學生充分掌握鼠標的使用方法。讓學生們組成學習小組,進行“對抗賽”。在游戲競爭的過程中,借助學生好勝、好玩的心理,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學習與探索的意識,讓學生通過激烈的斗爭,在相互配合與對抗中學習鼠標的多種用法并熟練運用。
三、主動動手實踐
信息技術課的實際教學中,上機可輔助于知識講解,不僅能促進理論知識的鞏固,而且還能使小學生的創造思維得到顯著提高,從而使小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實現發展。在課堂的具體教學中,教師要勇于放手,盡可能讓小學生主動探討研究,對實際問題加以解決,以促使小學生有效掌握有關知識點。依據不同對象,可提出不同要求,教師可依據小學生的自身水平、特長等,安排不同的練習與實踐。
小學信息技術的教學中,教師需依據教材,積極主動地開發課內資源,供學生使用,并以此為基礎,超越教材,積極創設課外資源,以滿足每個小學生的學習以及發展需求。同時,信息技術教師還能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轉變教師講解學生接受的教學形式,依據學生的興趣、性別、能力等構成合作小組,從而使每個學生都有表現的機會,并依據學生的心理發展及實際需求,拓寬學生對信息技術相關知識學習的渠道。另外,在課堂教學之前,信息技術教師通過布置“預習性作業”引導學生自制課件。學生就會通過多種途徑如利用互聯網搜集、觀看抖音視頻、詢問家長等來自行搜集資料,形成自己的課件。然后,教師收上學生的作業,并在課堂上進行評比,同時還可以充分了解到學生在課件制作上存在的問題。在課堂授課時,教師再將學生不了解的地方生動形象地展現出來,并給予學生充足的活動空間,從而使學生學會自主探索及互相研究,以促使小學生自身的創作性與能動性得到充分發揮,并促進小學生信息素養的提高。
例如,在對《暢游窗口中》開展教學時,教師可引導小學生雙擊電腦桌面的“計算機”或者其它圖標,就能看到屏幕上面所彈出的畫面,將該畫面稱作窗口。Windows的操作系統當中,窗口具有相同結構,在圖中呈現給學生“計算機”窗口當中各部分的名稱,并引導學生認一認。學生每打開一個不同類型的窗口,在桌面任務欄上就會出現縮略圖。然后,教師可引導小學生親自試一試,雙擊計算機桌面上呈現的圖標,讓他們自主操作打開E瀏覽器的窗口,并登陸相關網站。通過該教學過程,不僅能夠使學生的動手操作力得到明顯提高,而且還能使學生掌握相應的知識應用能力。除此之外,信息技術教師可因材施教,針對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布置相應的任務,引導小學生在課堂上自主操作,獲得豐富的知識,以促使每個小學生都實現良好發展。
四、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社會的進步,在信息技術課程的不斷發展中,信息技術教師需注重不斷地學習,以適應學生不斷變化的實際發展需求,著重培養學生的信息技術核心素養。信息技術教師在課堂教學時,需善于在課堂教學當中挖掘有助于激發小學生創造力的因素,激發學生對課堂學習內容的興趣,給予學生豐富的思維空間與時間,引導小學生親自動手實踐,從而使學生感受到成功的樂趣,輕松愉悅地學習。
參考文獻:
[1]吳曉霞.“增負”課堂 減負學習——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初探[J].小學教學研究,2019(12):4.
[2]杜君慧.小學信息技術教學面臨的困境及對策[J].科技資訊,2020, 18(10):2.
[3]周林.用“信息”打開智慧,用“創新”承擔使命——淺談信息化時代下小學信息技術教學策略[J].新課程:小學,2019(9):1.
責任編輯? 溫鐵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