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堯
摘 要:學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是單純一條線的工作,而應該是全方位的。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構建了“思政課程、課程思政、第二課堂思政、實踐教育思政、網絡思政、文化思政”的全方位、立體化“大思政教育”體系,將思政教育融入整個教育教學全過程中,實現了人才培養質量的“九個提升”,形成了一些可推廣的思政工作范例。
關鍵詞:思政教育;人才培養;創新實踐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既要發揮專職政工人員的骨干作用,更要發揮全體教師的主體作用。2013年,南京信息工程大學(以下簡稱學校)思政教育工作大會出臺了《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加強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實施方案》,明確提出了構建大思政教育體系,充分利用好課堂內外資源,圍繞“培根鑄魂”“讓思政教育無時不在、無處不在”,在發揮好思政課主渠道作用的同時,充分發揮各類課程、一切有目的的教育教學活動的思政作用和管理、宣傳、服務的思政功能,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專業知識、社會實踐、文化建設等各環節,落實、做細“十項育人”工作,培養堅定愛國者、責任擔當者、問題解決者、科學思維者、創新創業者和優雅生活者。
學校打造了思政育人的“大體系、大機制、大課堂、大隊伍、大品牌”。大體系,即構建以“思政課程、課程思政、第二課堂思政、實踐教育思政、網絡思政、文化思政”的“六位一體”全方位、立體化“大思政教育”體系;大機制,即建立全員、全程、全方位思政育人的領導和責任機制,切實將思政育人落實到學校教育的各個領域;大課堂,即充分發揮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理論教學與實踐教育、管理與服務、網絡與宣傳、建設與文化的思政功能,將傳統小課堂擴展到大學廣義課程的大課堂;大隊伍,即匯聚校內外一切思政資源,實現專職人員與專業教師、管理干部與服務隊伍、校內力量與校外資源的互動互補;大品牌,即形成了以“一院一品”教育工程、學風建設工程、建設“五有”學工隊伍、“三高”班主任和文化浸潤工程為代表的一批行之有效的思政教育品牌。
“大思政教育”體系構建的實踐實現了學校思政教育在整個教育教學活動中的全過程融入,實現了人才培養質量的“九個提升”,形成了一套可推廣的思政工作范例,受到了一些主流媒體關注與全國同行稱贊。
構建“大思政教育”體系的背景
構建“大思政教育”體系的目的是試圖解決高校學生思政教育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主要有:一是育人工作協同不夠。學校管理體系、理論教學體系、實踐教學體系、校園文化體系等相關工作存在融合交叉不足、思政合力不夠等問題。工作中存在“六個不到位”,即領導重視不到位、教師研究不到位、全程育人不到位、典型引路不到位、激勵措施不到位、學生反應不到位。二是思政教育渠道不寬。對思政教育的認識存在一些誤區,特別是認為思政工作只是輔導員、黨委副書記、黨委書記和團委、學工部門人員等專職政工隊伍的事;專業教育與思政分離,教師課程思政意識不強,課堂教學對學生的價值觀影響力不夠,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同向同行效果不明顯;全員育人意識欠缺,思政教育課堂局限,對于第二課堂、社會實踐、網絡陣地、校園文化等應有的思政功能發揮不足。三是存在“十重十輕”現象。在各類教育教學活動中,存在重“活動”輕“教育”、重“知識”輕“思政”、重“獨奏”輕“交響”、重“教案”輕“學生”、重“傳承”輕“創新”、重“授課”輕“教研”、重“說教”輕“師表”、重“導研”輕“導人”、重“服務”輕“自立”、重“建設”輕“文化”問題。四是缺少有影響力的思政品牌。思政教育工作上存在創新特色不突出、個性教育不突出、有效辦法不突出、品牌效應不突出問題。
“大思政教育”體系解決問題的方法
1.頂層設計,建立協同育人大機制
強化大思政工作領導機制,建立了黨委統一領導、各部門組織協調、全校全員參與的“1+N”責任機制,確保思政“大體系”落實到位;完善大思政工作實施機制,建立健全目標任務責任清單,學校以《關于加強大學生主題教育工作實施方案》《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實施辦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質量提升實施方案》等制度文件為支撐,確保思政工作有序推進;改進大思政工作評價機制,建立健全各支育人隊伍考核評價激勵機制:通過人事考核、教學評價、職務職級晉升制度,采用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工作評價和效果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將思政工作開展情況及育人效果納入全體教職員工考核評價范圍,推動思政工作提質創優。
2.五位一體,打造思政育人大課堂
借助省級示范馬克思主義學院和省級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示范點的優勢,育德鑄魂,建設課程育人“金課堂”;實施課程思政“九個一”工程,打造精品“課程思政群”;學做結合,通過藕舫學院24類競賽班、選派2支研支團、建立校外實踐基地等,把思政教育融入各類活動中,創新實踐育人“活課堂”,創造形式多樣的“行走課堂”;打造“兩微一端”網絡育人陣地和網絡思政平臺,豐富載體,形成思想引領合力,打造網絡育人“新課堂”;組織建設與教育引領結合,基層黨支部書記“雙帶頭人”覆蓋率達100%,實施“黨建+紅色文化育人工程”,打造“馬克思主義青年說”“初心課堂”等,使“學、評、講、繪、踐”五位一體,構建組織育人“紅課堂”。
3.多元協同,匯聚思政育人大隊伍
突出專職隊伍骨干作用,建設高水平思政課教學隊伍,培養輔導員、黨委副書記等政工干部向專業化、專家化發展,堅持對其每年16學時培訓;強化全體教師主體地位,大力推動“課程思政”,發揮科研育人功能,在學科建設、專業建設、課程建設中突出立德樹人“主線”;發揮后勤管理思政作用,建立“生活思政、溫度后勤”服務模式,打造了以宿管“吳阿姨”為代表的后勤思政隊伍;拓展校外思政資源,聘請院士、勞模、優秀企業家、杰出校友等百名兼職思政課教師,提升思想教育感染力和“形勢與政策”課程的教育實效性。
4.務實創新,創建特色思政大品牌
實施“一院一品”教育工程,“三聚焦”“三結合”,使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緊密融合,學校25個專業學院形成了25個各具專業特色的精品思政項目,整體提升了思政品位與教育效果;將學風建設作為學院“一把手”工程,各學院每學期召開學風建設大會。通過制定并落實輔導員“周檢月報”制度,督促創建良好班風、舍風;組建學風、教風督導組,及時解決教風學風問題;成立“風云學子宣講團”,發揮榜樣示范作用;配齊配優骨干隊伍,打造“有理念、有擔當、有真情、有方法、有研究”的“五有”學工隊伍,學校領導帶頭做班主任,選配政治素質高、學術水平高、育人熱情高的“三高”教師做班主任;實施文化浸潤工程,每周一舉行升國旗儀式,持續打造主題鮮明的開學典禮,建設馬克思恩格斯廣場、范仲淹廣場、竺可楨廣場、見山園等文化設施群和“信大素質教育在線”,以文化創思政品牌。
“大思政教育”體系的特色
1.更新了思政教育理念
將思政工作由通常只是專職思政人員、思政課,延伸到所有教職工、各類課程教學及學校管理、宣傳、組織、服務等全員、全方位,拓寬了傳統思政概念的外延,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學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是單純一條線的工作,而應該是全方位的?!贬槍W校思政教育存在“十重十輕”問題,提出思政工作要加強“十個融合”,即“活動”與“教育”融合,“知識”與“思政”融合,“導學”與“導人”融合,“理論”與“實踐”融合,“建設”與“文化”融合,“專職”與“兼職”融合,“小課”與“大課”融合,“線下”與“線上”融合,“一線”與“二線”融合,“傳承”與“創新”融合。
2.拓寬了思政教育渠道
把思政教育貫通管理體系、服務工作、校園文化、社團建設。學校的實踐研究“行業高校文化育人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獲批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界聯合會(文化精品)課題;把思政教育融入專業建設、課程建設和師資隊伍建設,強化所有專業課的課程思政,充分發揮第一課堂、第二課堂、實踐教學和各類有目的的教育活動的思政功能,擴大了思政工作的施教時間、空間。
3.豐富了思政教育方法
“大思政教育”體系在教育方法上注重引導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充分了解學生、分析學生、融入學生,將思政教育與學生實際面臨的心靈困惑與心理需求相結合,有意識地回應學生在學習、發展方面所遇到的真實問題和困惑,讓理論學習、實踐活動中的思政元素能夠真正觸及學生認知和實踐的隱性根源,建立起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長效機制,極大地豐富了思政教育方法。
“大思政教育”體系的理論研究
近年來,學校進一步加強“大思政教育”體系構建的理論研究,先后獲批教育部、中宣部、江蘇省教育廳等省部級以上研究課題二十余項,其中“課程思政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獲批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思政研究重大項目;“高校思政課增強‘四個自信’的培育機制研究”獲批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高校思政課研究專項。在《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馬克思主義研究》《江蘇高教》等期刊發表學術論文三十余篇,在光明網發表文章《提升教育“四力”,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在《新華日報·思想周刊》發表文章《提升大學的“育人溫度”》,這些都豐富了“大思政教育”體系構建的理論研究。江蘇先鋒網、江蘇教育新聞網、學習強國App等媒體以《道義爭擔敢息肩》《用百年黨史砥礪青年學生成長成才》專題報道了學校思政工作,人民網“大學校長論壇”專訪了學校“五有”學工隊伍建設經驗。
“育人”比“育才”更根本,《大學》開篇就講“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我們黨的初心和使命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在教育領域具體表現為“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要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推進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改革,建立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長效機制?!?021年3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的醫衛教委員并參加聯組會時說:“思政課不僅應該在課堂上講,也應該在社會生活中來講”“‘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绷暯娇倳浀闹v話對我們今后深入進行“大思政教育”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是巨大的鼓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除了在課堂上講,也要拓展理念、拓展場地、拓展思域,為從教育實踐上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而繼續努力。
本文系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項目“課程思政融入高校教育教學全過程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項目編號:2020SJZDA143)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系南京信息工程大學黨委副書記、副校長)
[責任編輯:翟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