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芳婷 張曉容
摘 ?要:鑒于“產出導向法”和“口語與演講”在教學目標和教學理念方面的高度一致性,本課程以“產出導向法”為理論依據,形成“一體兩翼”的模塊化課程思政教學設計,采用基于MOOC的M-RACE混合式教學模式,積極從課程建設實踐中總結經驗、凝練教學成效,以期為英語擴展課課程思政建設和教學改革提供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產出導向法;課程思政建設;口語與演講;立德樹人
中圖分類號:G640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2)03-0084-04
2019年10月30日,教育部頒布了《關于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明確指出要認定萬門左右的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和萬門左右的省級一流本科課程的“雙萬計劃”。為更好地服務于學校的“雙一流”建設目標,對接一流課程建設要求,培養具有國際化視野的高等人才,大學英語課程改革在全國高校范圍內持續展開。區別于傳統“以教材為中心,以講授語言知識為主,以提升學生聽說讀寫譯能力為目標”的課程定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對學生實施分類、分層、分級教學,注重“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人才”培養[1]。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教育部明確提出,教育要“適應國家經濟社會對外開放的要求,培養大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與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同時,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2]。
思政育人是所有教師的責任,也是所有課程教學的任務所在。因此,“口語與演講”課程在傳授語言知識、鍛煉學生語言技能的同時,也要潛移默化地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教書與育人二者缺一不可。本文以文秋芳教授及其團隊所創的產出導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 下文簡稱POA)為指導,基于“口語與演講”課程的教學實踐,從課前設計、課堂教學和建設成效三個方面探索立德樹人的實現路徑。
一、POA在課程思政建設中的可行性
為解決大學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學用分離”和“費時低效”頑疾,有學者提出了“主要針對中高級外語學習者”且具有中國特色的外語教學理論POA。所謂的中高級外語學習者是指達到《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框架》所規定的A2或以上水平的學習者[3]。“口語與演講”課程的學生均為已通過大學英語四級考試的大二學生,具備運用POA開展教學實踐的前提條件。
不同于Krashen的“輸入假設”和Swain的“輸出假設”中厚此薄彼的做法,POA強調輸入和輸出之間的相輔相成。其中,“輸出驅動”主張產出既是語言學習的驅動力,也是語言學習的目標,以產出任務為教學起點,可促進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為完成產出任務而進行輸入性學習;在輸出驅動的條件下,適時提供恰當的輸入材料,可將產出水平推向新高度。POA顛覆了“先輸入,后輸出”的傳統順序,倡導輸出——輸入——輸出。與此同時,該理論不糾結于師生究竟誰為中心,強調教學目標的實現和有效學習的發生,主張“邊學邊用,學中用,用中學,學用結合”[3]。“口語與演講”課程注重學生語言的產出和實際運用,旨在培養和提高大學生的英語表達能力和英語演講能力,使學生從英語語言的單一性向知識的多元化、寬厚型方向拓展轉化。該課程是通識教育課,也是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課程[4],不僅承擔著傳授知識的教書功能,還肩負著堅定理想信念、引領價值觀的責任。思政育人在POA的教學理念中也有體現。其“全人教育說”主張在教學過程中應“培養學生中外文明溝通互鑒和傳播中國文化的能力;有利于陶冶學生的情操,幫助建立正確的思想價值體系;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拓寬學生的國際視野”[5]。
二、POA在 “口語與演講” 課程思政中的實施路徑
(一)POA與課程思政相融合的教學設計
“口語與演講”課程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可對接以下三個板塊:
第一,基于學校特色形成的涉農育人專題。教師在課堂上選取與農業相關的素材,在擴大學生知識面的同時,加深學生對農業科學的理解,提升其對農業、農村和農民的熱愛,以期培養非農科專業學生“知農愛農”的思想意識,增強農科背景學生“強農興農”的專業使命感。在“說解性演講”的章節,學校以農業為專題開展教學活動。校園層面在以“小麥與西農三院士”為范例的同時,對接國家政戰略、社會發展需求,涵蓋“鄉土中國”“農業科技”“食品安全”“鄉村振興”“生態農業”“智慧農業”等主題內容。豐富的教學內容將促使學生更好地領悟“扎根楊凌、胸懷社稷;腳踏黃土、情系三農;甘于吃苦、追求卓越”的“西農精神”,更加深刻地體會三農情懷,從而更好地培養出“一懂兩愛”、頂天立地的農林人才。
第二,基于學術造假現狀的價值取向、道德倫理育人專題。學校以演講的道德觀、演講的道德規范與標準、剽竊的種類與如何避免剽竊等主題精心設計課程單元,用豐富的資料,如翟天臨事件、學術造假丑聞等案例,以感性方式啟發學生深刻認識演講中的道德規范與標準、剽竊的嚴重后果以及如何避免演講中的剽竊,旨在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塑造高尚的人格、勇于承擔社會責任、恪守誠信原則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課堂上,教師以“發現同學抄襲是否應該報告給老師”話題發起辯論,學生各抒己見,在辯駁中尋真理。以“對學術造假說不”為話題發起定題演講,促使學生主動搜索并分析多起學術造假案例,使學生自覺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和職業道德,培育良好的社會責任及誠信原則。
第三,課堂內容與時俱進,緊跟時事熱點,隨時更新課程設計。教師以熱點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其課堂積極性、參與感以及對課程思政的接受意愿,以更好地達到育人效果。以“數據的使用”這一小節為例, 教師在2019年選取了當時的熱點話題“劉欣、翠西女主播辯論”作為主題,引導學生在了解如何在辯論中正確使用數據的同時,自覺維護國家的意識形態安全和榮譽;2020年的授課過程中則以新冠肺炎疫情為切入點,以“數說中國抗疫”為專題,通過中國向世界所捐贈的抗疫物資、派遣醫療團隊的數量、提供的現匯援助、暫停的債務償還等一系列數據,直觀地呈現大國擔當與中國力量,激發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課程思政的育人成效達成與否關鍵在于挖掘與融入。演講是一門傳播學課程,而不是一門純英語課程。因此,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需“打破以教材為中心、以單元為順序、以講授語言知識為主的教學模式”[5]。因此,本課程根據實際教學需要,一方面靈活安排課程單元內容,嚴格篩選輸入材料,使之緊緊圍繞所設計的輸出任務;另一方面找準本課程和思政教育的結合點,把模塊化思政教育內容對接到口語與演講教學中(見表1),形成“一體兩翼”,即以培養學生語言綜合技能為主體,以德育為翼,培養學生國際視野、思辨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創建模塊化課程思政教學模式。將以輸出為導向的教學理論指導與成專題的思政教學內容相融合,能讓課堂上的一切活動都以“有效學習的發生”為最終目標[6],促進思政教育入耳、入腦、入心和入行。
(二)融入課程思政的M-RACE教學模式
依托團隊建設的MOOC課程,以翻轉課堂為主,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方法,形成了M-RACE的授課模式。
1. MOOC
POA的教學流程涵蓋三個階段:(1)驅動;(2)促成;(3)評價[3]。課前教師組織學生觀看MOOC進行線上學習,這是輸出“驅動”,也是輸入“促成”。一方面,學生課前通過觀看MOOC,接收教師所呈現的交際場景,嘗試進行產出,最終明晰本章節的教學目標和產出任務,如此完成產出“驅動”環節。與此同時,針對學生自控能力差、線上學習普遍存在敷衍式刷課等現象,每個章節后面均設置了相應習題和討論,學生在觀看視頻前,需按照要求先瀏覽習題內容及討論題目,帶著任務觀看視頻,以更好地完成輸出,收獲更佳的學習成效。
2. Review
鑒于學生課前已在線上完成自學,教師只需通過導學問題和小組討論,檢查學生對視頻內容、教學目標及產出任務的了解情況;教師課前在課程后臺觀看學生線上答題的情況,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態及輸出結果。針對其中錯誤率較高或存在爭議的部分,教師設計問答討論環節,以此來復習鞏固相應章節中的重難點、易錯點。
3. Activity
演講課程的交際性、實用性決定了其輕講授、重操練的教學思路。因此,演講技巧、謀篇布局手段等知識點應主要在MOOC中呈現,線下課堂教學以學生為中心,組織學生開展各種形式的產出任務,如話劇、定題演講、直播、辯論、訪談等,促使學生所接受到的“惰性知識”轉化為“產出能力”[3],順利實現交際。
然而,在課堂上正式開展產出任務前,教師需要圍繞產出任務和話題提供課前精心挑選的輸入材料,可選取經典演講、勵志演講播放,啟發學生思考,幫助其樹立偉大的理想信念,以專業知識為載體,發揮外語學習中思辨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等因素的感染力和滲透力,將思政元素植入學生的意識中,從而將思政教育的育人責任與專業課程的授業責任合理而有效地融為一體。
4. Creation
Activity和Creation兩個環節均屬于線下課堂的任務輸出,二者共用一個輸出任務,一脈相承。在前者高階性和挑戰度的基礎上,后者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創新性。演講課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這不僅是外語教育中重點培養的六種關鍵能力之一[7],也是建設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所提出的“兩性一度”金課的標準和要求[1]。為有效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創新思維,培養其創新人格,教師需持續性地向學生進行輸入,所選材料應具有獨創性,將學生的產出水平推向新高度。創新性對教師自身也提出了要求。任務輸出除了存在于線下課堂外,還要走出課堂、走入實踐。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為例,該校通過開展“探訪東南窯”“尋跡三號樓”“我為西農解說”等實踐活動,對學生進行愛校愛專業、知農愛農教育,使三農情懷和西農精神真正入腦、人心。
5. Evaluation
POA始于產出,止于產出,尤其重視對學生產出效果的有效評價,但同時也為教師帶來了工作負擔。為應對這一挑戰,“師生合作評價”這一新型評價方式應運而生[8]。“口語與演講”在POA的指導下,形成了“評價主體多樣化、評價內容多維度”的多元評價方式。
本課程采用過程性考核方式,評價主體由教師、學生、MOOC平臺構成。線上學習分客觀題和主觀討論題兩部分,其中客觀題部分由系統自動給出成績和反饋,而討論部分則采用論壇留言形式,以教師為中介,發揮“腳手架”作用,引領學生討論在橫向和縱向領域的深化。線下學生的產出采用學生對照打分量表自評、小組討論互評和教師結合典型案例總結點評的全員參與式評價方法。在評價內容上要以教學目標為風向標,既要對接專業目標,從語言知識和語言能力等方面考核學生的產出,又要密切關注育人成效。
(三)課程思政建設成效
“口語與演講”課程以“產出導向法”這一頗具中國特色的外語教學理論為指導,在課程思政建設方面積極探索,在學生培養和教師團隊建設方面均取得了豐富成果。
通過實踐,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明顯提高,積極參加外研社杯和21世紀杯演講比賽,近年來獲得9項省級、國家級獎項,其中,省級特等獎3項,國家級獎項3項。該課程在思政育人方面也取得了較好效果。德育效果問卷顯示,100%學生認為課程思政有必要,98%學生認為課程達到了德育教學效果。不僅如此,學生還在教師指導下完成融入德育內容的國家級、省級科研創新項目,如“西農雙語移動服務平臺建設”“百花齊放春滿園 — 中國文化英語講”“建設校園雙語植物二維碼名片系統項目”“一帶一路國家農業概況研究及國際農業合作項目展示”“以網絡與視頻為依托,用英語講好西農故事”等,從課堂上的任務輸出到走入大型比賽并最終延伸至科創項目,“POA”指導下的“口語與演講”課程思政建設,實現學生在專業能力和育人成效的雙重產出,致力于培養出具有開闊國際視野和堅定中國立場的當代大學生,實現“用英語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同時用英語學習國外先進科技和優秀文化”[7]。
該模式影響下,不僅學生在語言能力和思政育人成效方面取得較好成效,師生協同發展,教學團隊也取得了豐碩的教學成果。首先,教學團隊以賽促教,積極參加校級講課比賽、陜西省課堂創新大賽、外研社杯“教學之星”等比賽,取得諸多佳績,其中含課程思政單項獎。再者,融入德育元素的“口語與演講”課程獲批“陜西省精品慕課”和“陜西省一流本科課程”,目前已完成六期教學活動,選課人數累計近十萬。與此同時,融入思政元素的配套教材入選農業農村部“十三五”規劃教材。
三、結語
POA指導下的“口語與演講”課程建設,堅持以學生為中心,教書育人并重,促進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在此過程中,教師的教學水平及課程思政建設能力顯著提高,從而更好地服務于后期教學,更好地為國家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關于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EB/OL]. (2019-10-31).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 056/201910/t20191031_406269.html.
[2] 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 2016年版[M]. 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3] 文秋芳. 構建“產出導向法”理論體系[J]. 外語教學與研究,2015,47(04):547-558+640.
[4] 高德毅,宗愛東. 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從戰略高度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J]. 中國高等教育,2017(01):43-46.
[5] 王麗麗,張曉慧. 基于產出導向的大學英語混合式“一流課程”建設研究[J]. 黑龍江高教研究,2021,39(03):146-151.
[6] 文秋芳. “輸出驅動-輸入促成假設”:構建大學外語課堂教學理論的嘗試[J]. 中國外語教育,2014,7(02):3-12+98.
[7] 文秋芳. 新時代高校外語課程中關鍵能力的培養:思考與建議[J]. 外語教育研究前沿,2018,1(01):3-11+90.
[8] 文秋芳. “師生合作評價”:“產出導向法”創設的新評價形式[J]. 外語界,2016(05):37 - 43.
(責任編輯:陳華康)
基金項目:大學生創新創業省級項目“‘一帶一路背景下西北地區農林類高校英語專業大學生就業現狀及策略研究——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為例”(項目編號:S202010712396);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基本科研業務:人文社科項目(項目編號:Z1090219005)。
作者簡介:韓芳婷(1993—),女,碩士,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語言文化學院助教,研究方向:英語教學、英美文學;張曉容(1976—),女,碩士,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語言文化學院教授,研究方向:英語教學、二語習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