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子坤 劉家豪 高慶蕾
摘 ?要:高等醫學院校作為培養醫學人才的主要陣地,承擔著立德樹人、培養“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優質醫學人才、滿足當前我國醫療水平發展與醫療體制改革對人才培養需要的重大使命,而這一進程的核心環節是把思政教育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文章旨在結合婦科腫瘤學科教學特點,探討如何從課程、教師與學生三個維度將思政教育融入現代大學教育體系,實現醫學專業課程與思政教育的有機融合,達到“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學目的。
關鍵詞:婦產科學;婦科腫瘤;課程思政;立德樹人
中圖分類號:G641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2)03-0088-04
高等醫學院校的核心使命是培養優秀醫學人才,然而依靠以專業課程為主、思政課等人文社會課程為輔的傳統本科教學方式,已逐漸無法滿足當前我國醫療水平發展與醫療體制改革對人才的需要。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所指出的,“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1]。高等醫學院校教師在教授醫學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同時,亦應重視系統化地對醫學生進行德育培養,做到專業課程與思想政治課程并重,才能培養出高素質、高水平的醫學人才。為了培養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醫療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為新時代祖國醫療行業發展與人民健康生活需要輸送可靠人才,醫學院校思政課程的全面創新與改革勢在必行,這就需要實現由既往單一思政課程向多模式課程思政的轉變,提高并鞏固思想政治教育在醫學院校教育框架中的核心地位,并在轉型過程中積極貫徹醫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思政融入、醫學人文精神的思政融入、愛國主義情懷的思政融入以及“健康中國”理念的思政融入,在多方位、全過程的新型教育方式中,培養出德才兼備的社會主義醫學人才,這是新時代醫學教育所面臨和肩負的重大挑戰與偉大使命。本文將以婦科腫瘤教學為例,探討如何從課堂、教師、學生等多維度,將思政教育融入現代大學教育體系,實現醫學專業課程與思政教育的有機融合,達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學目的,培養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優秀醫學專業人才。
一、婦科腫瘤教學開展思政教育的必然性與必要性
(一)醫學課程具有雙重屬性
在不同的社會經濟發展時期和醫學科學發展階段,醫學模式經歷了由原始的神明醫學模式和自然哲學醫學模式向機械唯物論醫學模式、生物醫學模式以及現代的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逐步轉換,這一轉變過程充分體現了醫學所具有的科學與人文的雙重屬性,即醫學是關于人的科學,醫學所關注的重點從來都是患者的整體,應當從整體角度理解患者與疾病的關系,探討疾病的預防與治療方法。醫療活動不是一種技術化的、醫生對疾病的單向治療過程,而是人文化的、醫生與病人的雙向溝通過程,醫患之間的關系并非是以醫生為中心的傳統主動-被動型關系,亦不是病人單方面接受醫生指令的指導-合作型關系,而是醫生和病人有平等的權利和地位,醫患相長的共同參與型關系,因此醫學職業要求醫者在掌握專業知識和技能之外,更需要具備良好的醫德素養,這體現了醫學課程與思政課程的融合具有其天然必然性。
(二)婦科腫瘤學科特點要求
婦科腫瘤學科作為婦產科學學科研究范圍的一個方面,具有專業性高、實踐性強、醫患關系復雜等專業特點。因為病種涉及女性生殖器官相關疾病,醫師在進行疾病問診和專科查體等涉及患者隱私的臨床操作時,易造成患者情緒的緊張,使其承擔較大的心理壓力,醫務人員需具備標準的操作手法,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尊重并保護患者的隱私,適時給予患者必要的心理疏導和人文關懷,從而有效建立良好互信的醫患關系,為后續的診療工作打下堅實基礎。
二、醫學生思政教育現狀分析
自2014年上海高校在教育部指導下率先開展“課程思政”試點工作后,“課程思政”已經由點及面地推廣至全國各級高校,而針對“課程思政”展開的相關研究與探討也已成為領域內的熱點話題[2]。“課程思政”是目前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與高等教育行業工作者關注的焦點問題,截至目前,發表在北大中文核心期刊和 CSSCI 期刊上的“課程思政”相關論文已有八百余篇,進一步搜索“課程思政+醫學”關鍵詞,檢索到相關論文共計51篇,若將搜索范圍縮小到“課程思政+婦產科學”,則只有7篇文獻,可見雖然“課程思政”是熱點研究方向,但針對醫學專業教育結合課程思政的探討不夠深入廣泛,仍需更多的研究。事實上,目前的高校課程思政雖開展得如火如荼,但在探索過程中也暴露出諸多問題,使得課程建設過程中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不足、教育未達到預期效果,造成這樣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當前思政課程的教學觀念落后、教學方法陳舊,仍秉持既往課堂教學的單一模式,缺乏與新興教學方法的結合,需要在課程的創新性和時代性上尋找突破口[3];二是目前課程思政教育開展尚不夠深入,這體現在臨床教師對課程思政教育的認識與重視程度不足,往往將思政教學任務當作獨立于專業課程的模塊,不能將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有效融合,使得思政教育效果欠佳[4];三是思政課程在教學體系中角色較弱,未能實現將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缺乏課程設計的整體規劃,“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的目標尚未實現。
三、婦科腫瘤教學與思政教育有機融合的方法探索
(一)革新課程體系,提升教學效果
1. 做好頂層設計,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
課程在思政教育中起到了主渠道作用,是思政教育的重要載體。因此,課程思政的核心工作就是要做好頂層設計。一方面要做到思政教育的全程、全方位進行,強調在教學的全過程中貫徹思政教育的軸心地位,這就要求臨床教學者在教學過程中始終把握以思政教育為綱,以專業教學為本,時刻注重思政教育因素在課程中的中心作用;另一方面也要做好思政教育與專業課程的有機融合,即在婦科腫瘤學科教學過程中,結合學科特色融入思政元素,這意味著臨床教學者不能將思政教育生硬地搬到專業教學的模式中,而是需要依照具體課程所具有的特點,將思政因素與專業知識進行融合,創造兼容的課程體系,最終做到將單一依靠思政課教學的模式轉變為多學科、多課程融入的全課程教學格局,實現“同向同行”的教學目標。
2. 精心設計教學,挖掘婦科腫瘤學科課程的思政元素
在開展婦科腫瘤學科的思政教育過程中,教師需要充分挖掘課程相關思政元素,發揮學科特點,才能將思政教學的效益最大化。教學的開始,教師可以醫學人文故事、婦科腫瘤學科的發展史、婦科腫瘤學科的杰出人物以及先進代表事跡等為切入點,引發學生的思考與感悟,提升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興趣與熱情,為思政教育的導入打下堅實基礎;教學過程中引入相關案例,引發學生討論,在探討過程中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與人文關懷精神,如舉出臨床實踐中的真實案例作為討論主題,讓學生在實際案例中踐行臨床知識,在貼近臨床的實踐過程中體會思政教學的現實意義所在;課程結束前教師要做好總結與升華,并引導學生自己進行總結與反思,將思政教育穿插于婦科腫瘤學科教學的整個流程中,貫徹以思政教育始、以思政教育止的教學模式。
3. 改革教學方法,提高思政教育效果
思政教育應做到與時俱進,在教學過程中應用新興技術以實現教學方法的改革,提高教學效果。隨著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與革新,思政教育亦應緊跟潮流,在傳統課程的框架外融入新的教學領域,應用網絡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效率、利用慕課等網課平臺方便教學的開展、利用微課等教學體系實現思政教育的全方位覆蓋,盡快實現教學的數字化。除此以外,隨著新興自媒體手段的不斷涌現,思政教育應開辟傳統課堂教學與目前盛行的網絡教學之外的新天地,如利用在大學生群體中流行的微博、抖音、嗶哩嗶哩網站等新媒體途徑傳播思政知識、開設短視頻模式的思政教學,豐富思政實踐,使學生的思政學習方式、學習內容和實踐方式得到不斷的改善與補充。
4. 改變評價體系,突出課程本身在思政教育中的中心地位
改變思政課程教學評價體系,突出課程在思政教育中的中心地位,是保障思政教育教學效果的有效手段。既往教學模式將教學效果評價集中于課程結束后進行的考核,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對教學過程中教學效果的動態評估,往往會使學生過分關注結課考核而對于平時的課程沒有予以充分的重視,也會使教師疏忽平時課程中學生的學習效果,造成師生雙方對課程本身的輕視。因此,教師應變革評價體系,將課堂本身作為教學評價的一部分,在每節課上都安排與課程內容相匹配的課堂討論環節,鼓勵學生積極自主地思考并參與團隊協作,讓學生在課上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效,并在課后布置思考任務,加深學生對課堂學習內容的理解與應用,做到課內與課外考核并重,建立全程動態評價體系,從而有效提升教學效果。
(二)提高師資素質,發揮引導作用
1. 建設德才兼備的師資隊伍
臨床教師均為醫學專業出身,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知識相對薄弱,易出現對思政教育重視不足、教學方法和內容不恰當等問題。故在日常教學工作中,高校應通過加強對教師的思想政治教育培訓和德育教育、開展思政教育相關講座、積極進行交流活動等措施,強化師資隊伍的思政建設,構建一支具有堅實理論基礎和較高政治思想覺悟的教師團隊,這是思政教學過程的根基。
高校還可建立教師思想政治考核制度,督促教師提升個人思想境界和思政教學能力,做到使“教育者先受教育,讓教師更好地擔當起學生健康成長指導者和引路人的責任”。
2. 注重教師的言傳身教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所指出的“評價教師隊伍素質的第一標準應該是師德師風”[5],為人師表意味著教師的一言一行都給學生以極大影響,即所謂的“吐辭為經、舉足為法”,因此,教師的言傳身教、以身作則對學生的德育培養有著深遠的意義。
結合婦科腫瘤學科實踐來看,臨床教師除了要具備精深的專業技術外,更要有崇高的醫德醫風,在接診患者時需要與患者建立良好的溝通、尊重患者的隱私,在診治過程中以患者為中心,做到以人為本、全心全意地為病人服務,而對于病情嚴重的患者要給予足夠的心理溝通和心理安慰,做好人文關懷。在臨床工作的方方面面都時刻重視對患者的關懷,這是婦科腫瘤學科醫師應具備的專業素養,也是引導學生培養良好專業素養的必備素質,可為帶教學生起到模范帶頭作用。
3. 結合教授課程特點,融入思政教育特色
由于臨床教師所教授的課程各有其側重,且臨床實踐具有靈活多變的特點,故在教授過程中融入思政教育需要結合不同課程內容靈活變動。
例如,講授子宮頸腫瘤疾病時,教師可以海拉細胞的起源作為切入點,介紹海拉的生平事跡與她對醫學發展的貢獻,在講故事中融入醫學人文關懷的思考;在講授卵巢癌相關內容時則可將傳統中醫理論導入課程,介紹中醫“癥瘕”“積聚”等病證的概念[6],讓學生認識到中醫的博大精深,弘揚祖國傳統醫學的獨到之處,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與文化自信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三)凸顯學生地位,注重教學相長
1. 注重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特點采取不同教學方法
婦科腫瘤的教學會針對不同學業階段學生,對低年級學生的教學,應注重于理論知識的講授,而對高年級學生的教學則更應側重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的結合。對不同學業階段學生的思政教育也應根據學生的特點而采取不同的形式,教授低年級學生時,為將思政教育融入理論教學,教師可利用新興教學技術豐富課堂形式,更新理論知識緊跟時代潮流,提高課堂的創新性;在高年級學生教學中則應注重將思政教育融入臨床實踐,一方面教師要做到以身作則,另一方面要培養學生的臨床實踐能力,在實踐中踐行思政教育與德育教育的成果,做到以學生為中心,因材施教。
2. 革新教學模式,提高學生興趣
根據當代大學生的身心特點與思想特質,教師在思政教育中應當轉變觀念,注重課程的新穎性與創新性,采用新型課程教學方式,如融入網絡教學模式、嘗試自媒體教學手段等,及時更新教學內容,所采用的案例應當結合時事熱點以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這就要求教學者關注當代大學生的興趣愛好與思維模式;還應注重構建平等合作、共同參與的師生關系,將單方面的教授過程轉化為師生協作完成的教學相長過程,使教師的教學與學生的反饋之間構成平衡的互動關系,這既有助于學生對課堂知識的掌握,也可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提升自我、完善課程。
3. 鼓勵學生參與,促進自主學習
思政教學過程中,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引路人與指導者,在課程準備、課堂教學和課后反饋全程中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促進學生的課程參與,是取得教學成功的關鍵。具體措施包括教師備課時緊貼時事,以學生關心的社會事件入手,由淺入深地帶領學生進入課程;課堂上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參與課堂討論,增加和學生的互動;課后提出富有創新性與挑戰性的問題,促使學生在課后繼續探討思索,使課程取得走出課堂、貼近生活;課程評價上將課程的評價權力從教師轉移至學生,使學生積極參與對課程以及同學的評價,更多地收集學生對課堂教學的評價和建議,使學生明確課程學習效果的評價體系,在完成對他人評價的同時完成自我評價與反思。
四、結語
婦科腫瘤學科思政教育的實現需要通過革新課程體系、提高師資素質以及將學生放在教學的中心地位等方法實現。革新課程體系意味著做好課程的頂層設計、挖掘婦科腫瘤學科課程獨具的思政元素、建立全程動態評價體系,這是在思政教育過程中發揮課程主渠道作用所必需的;提高師資素質需要著力于建設德才兼備的師資隊伍,注重教師的言傳身教,發揮引導作用;凸顯學生地位要做到因材施教,實現教學相長。綜合以上方法來實現婦科腫瘤專業課程與思政教育的有機融合,可完成“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 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 人民日報,2016-12-09(01).
[2] 張玥,張露青,王錦帆. 醫學院校專業課“課程思政”的邏輯解釋與實現路徑[J]. 南京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19(05):411- 414.
[3] 楊靜,鐘天鷹,劉蔚,等. 婦產科學課程思政發展現狀探討[J]. 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20,12(33):65-69.
[4] 蔡華忠,吳鶯,張娣,等. 三全育人視角下臨床醫學專業課程思政教學的思考與探索[J]. 教育觀察,2020,9(37):27-29+34.
[5] 習近平. 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N]. 人民日報,2018-05-03.
[6] 孫立新. 婦科腫瘤的中醫病機及論治淺析[J]. 山東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9,41(03):221-222.
(責任編輯:陳華康)
基金項目:2020年華中科技大學研究生教學改革研究面上項目(項目編號:YY202006);2020年醫學教育研究課題重點項目(項目編號:20A0769)。
作者簡介:彭子坤(1997—),男,博士在讀,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婦產科,研究方向:卵巢癌的診治;劉家豪(1995—),男,博士,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婦產科醫師,住院醫師,研究方向:卵巢癌的分子機制;高慶蕾(1975—),女,博士后,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婦科腫瘤主任,教授,研究方向:婦科腫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