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敏連
【摘要】在“雙減”政策要求下,作業的“減負提質”變得越發重要。本文立足于小學高年級數學作業“減負提質”策略,從豐富作業形式,激發學生興趣;落實分層理念,優化資源配置;根據測評結果,突出作業重點三個方面展開探究。
【關鍵詞】小學數學;高年級;作業;減負提質
隨著“雙減”政策的提出,小學數學中作業的“減負”成為每個教師都需要思考的問題。而相比其它學科,數學的教學更加注重練習,這也就導致在之前的教學中,“題海戰術”的應用更加廣泛。在“雙減”政策的要求下,轉變作業布置的模式,減少作業的量是相當必要的。但作業量的減少不應該以教學效率的降低作為代價。尤其是在小學高年級階段,學生直面升學考試的壓力,提高自身知識水平本身就是學生強烈的需求。在這樣的情況下,如何在保障教學效率的同時,降低作業對學生的負擔,做好作業的“減負提質”工作成為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
一、豐富作業形式,激發學生的興趣
在過去,作業為學生帶來巨大負擔的原因,一方面在于作業量大,另一方面也在于作業相對較為枯燥。在如今,隨著學習者中心理念的落實,學生興趣的激發越發重要。而在小學數學的作業完成中,學生興趣的充分激發能有效提高學生作業完成的效果,讓學生以較少的作業達成與原本相同的效果。這對于“減負提質”理念的落實有著重要作用。因此,在小學高年級數學的作業設計中,教師需要以豐富的作業形式有效激發學生興趣,提高學生作業完成的效果。
例如,在“多邊形的面積”這一知識模塊中,除了較少的書面練習外,教師還可以向學生布置“測量校園綠地面積”的作業。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需要掌握多邊形面積的計算方法,還需要將不規則的花壇劃分成學習過的多邊形,并能利用合適的方法測量長度。當然,基于實踐量的考慮,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人數合適的小組。而在這一活動中,無論是實踐這一作業的形式,還是小組完成的形式,都對學生有著一定的吸引力。這樣,通過實踐作業,教師有效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讓學生更好地在實踐中掌握知識,落實“減負提質”的理念。
二、落實分層理念,優化資源配置
在過去的教學中,學生的負擔也來源于作業的重復練習,即無論是簡單的知識,還是復雜的知識,只要有一定數量的學生出現了錯誤,教師就會進一步地布置補償式作業,這無形中增加了學生的學業負擔。對于學生,尤其是對學困生的有效學習是相當不利的。分層教學是將題目難度進行分層,給不同次的學生布置不同的作業。其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對于有效降低學生需要完成的作業量有著重要作用。可以說,分層教學是作業“減負提質”相當重要的一項措施。而如何充分將分層教學的理念與小學高年級數學的教學相結合成為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
例如,在“長方體和正方體”這一單元,教師可以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布置不同的作業。而如何確定題目難度的層次,教師可以參考智慧課堂中的難度,即容易和較易兩個難度的題目要求所有學生完成,如,“長方體最多有八個面是相同的長方形( )”這一判斷題目;一般難度的題目,教師可以要求學困生外的其他學生完成;而如,“一個長方體有一組面為相對的正方形,其余四個面() ”這樣較難或困難的選擇題,教師則可以要求學優生完成。通過分層作業的設計,教師在保障教學效率的情況下可以有效降低作業的總量。
三、根據測評結果,突出作業重點
在小學高年級數學的教學中,復習占有較大的比重。在這樣的情況下,根據所有的復習內容向學生布置任務是不合適的。相比知識的首次學習,在復習中,教師的教學更加需要突出重點。同時,教師也要減少不必要的題目。這對于減輕學生負擔有著重要作用。因此,在小學高年級數學的教學中,教師需要積極根據測評結果,合理突出作業的重點,引導學生進行個性化的練習,切實落實“減負提質”理念。
例如,在“數與代數”這一節課程中,在作業布置之前,教師就可以對學生進行一定的測試。測試主要分為前置性作業的測試和課堂練習活動。其中,前者主要確定課堂教學的重點,而后者則確定作業布置的重點。通過兩個環節的測試,教師發現,在復習課結束后,學生還是未能合理運用運算律。那么,在課后作業的構建中,教師就可以以運算律相關的題目為主,適當減少關于其它知識點的題目。根據測評結果,教師有效突出了復習的重點,讓課后作業變得更加具有針對性,這對于“減負提質”理念的落實有著關鍵作用。
綜上所述,作業的“減負提質”成為當今教學的需求。而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一方面需要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合理設計作業,另一方面也需要注重作業的趣味性。“教無定法”,作業的“減負”要結合小學數學實際教學的需要。只有將高效教學與作業“減負”有機結合起來,一定程度上滿足學生、教師、家長多方的需要,相應的措施才能有效堅持下去,從而真正地落實“雙減”政策,滿足當今教育新的要求。
參考文獻:
[1]劉晶.減負提質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布置策略[J].數學大世界(下旬),2021(6):71.
[2]劉士模.解讀“減負提質”背景下的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策略[J].新課程,2020(22):202.
責任編輯? 陳紅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