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山花
【摘要】為了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推行素質教育, 2018年12月28日《中小學生減負措施》印發并實施。那么,在中小學減負措施實施的大前提下,如何全面提升學生的道德修養和法治意識,使學生得到更全面的發展呢?筆者認為:《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教師應努力“提效”以護航“減負”,達到減負不減效的教育教學效果。
【關鍵詞】減負;教學模式;教學情境;教學環節;課堂問題的設置;學生發展
“減負”是減輕學生不必要的、不合理的、過重的課業負擔。學生的課業負擔減下來,那么,課堂教學質量就要提上來。
“提質”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提質”既是“減負”的保障,也是學生全面發展的保障。那么,怎樣為道德與法治學科的課堂“提質”呢?
一、選取合適的教學模式
教材,學生,教法是選擇教學模式的前提條件。教師應認真研讀教材、教參,然后對現有的教育教學資源進行整合,優化,這就是備教材;綜合考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這就是備學生;選取適合學生認知水平的、能激發學生探索欲望的,與課文素材相吻合的課堂組織形式,這就是備教法。
依學生定教學模式。本著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從學生實際出發,根據學生年齡、心理和個性特點,努力探尋適合學生年齡與認知特點的教學模式。如:教學五年級上冊的《班委選舉有程序》一課時,結合五年級學生的實際情況,我采用了參與式的教學模式。在學生充分了解班委選舉的五大流程后,讓學生分組按五大流程進行班委模擬選舉。學生在參與模擬選舉活動中加深了對班委選舉五大流程的認識,同時也懂得了在民主選舉中,每個人都有選舉與被選舉的權利。由此可見,合適的教學模式既能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還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探索欲望。
依教材定教學模式。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還可以選擇不一樣的教學模式。如四年級上冊教學《地球發燒了》一課,因為地理知識對學生們來說比較抽象,但身邊的地理現象卻是可以引導學生發現的,于是,該課的教學可以采用問題式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帶著問題:你從生活的哪里感受到地球“發燒”了?走進課文,領著收獲:溫室效應已經成為全球問題,低碳環保勢在必行。走出課堂。如教學五年級上冊《毒品更危險》一課時,我們可以采用啟發式的教學模式,通過數據、視頻、圖片等資料的觀看,沖擊學生的視覺、聽覺等觀感,進而引發學生思考,討論,并從中獲得啟示。由此可見,合適的教學模式,能幫助我們提高課堂40分鐘的整體教學效益。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保障。
二、構建高效課堂
(一)創設優質的教學情境,實現高效課堂
在道德與法治的課堂教學中,創設寬松和諧的、與教材相吻合的、能引發學生思考的學習情景是十分必要的。如:在教學五年級上冊的《拒絕危害有方法》一課時,根據教材和學生的年齡特點我創設了一個教學情境:在火車上,有個看起來不像好人的人給你一杯飲料,你打算如何巧妙地拒絕他?學生分小組討論拒絕方案,壞人還可能使出什么詭計等。然后,通過小組匯報演示等形式,學生學會了拒絕危害,提高了防范意識。如:教學五年級上冊《毒品更危險》一課時,我利用多媒體教學,讓學生從一組組數據,一幅幅畫面中感受到毒品對個人,對家庭,對社會的危害。利用多媒體教學輔助教學,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等,讓學生從精神上感受到學習、生活的樂趣,為“減負”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適時優化課堂教學環節,實現高效課堂
眾所周知,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因此,上課前教師必須鉆研教材、教參和教學大綱,認真研究學生和教法。只有做到“胸中有綱,腹中有本”,才能在課堂的各個教學環節把課前提煉的最精美的知識結晶展現給學生。如:教學部編版道德與法治五年級上冊《毒品更危險》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把毒品和煙酒的危害程度區別開來,我在上課前收集了很多關于毒品和吸毒者的數據和事例;禁毒的相關法律條文。通過對比閱讀數據、事例和相關的法律條文,學生明白了毒品危害家庭、危害社會、危害人類。教唆吸毒、販賣毒品、吸食毒品都是犯法的,都要接受法律的制裁。
同時根據單元主題和課時教學目標,診斷學生開展學習時有可能遇到的障礙,然后精心設計有梯度的活動環節,有的放矢的問題、精簡的板書、清晰的教學過程,最后確定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法,使課堂教學的每一分鐘都得到充分利用。從而實現發現問題,理解知識(解答問題),升華認知的學習過程。從化區北片教育指導中心的白茹老師執教的部編版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上冊《我愛家鄉的山和水》(第一課時)時,在“賞家鄉”這一教學活動環節中,當白老師發現學生沒能很好地說出喜歡家鄉某處景的原因后,她及時利用多媒體出示課前準備的一些家鄉的相片,在學生伴著美妙的音樂欣賞家鄉的美景中,白老師巧妙地追問學生:如果你現在就在這美麗的景色里,你會聽到什么,看到什么,感受到? ? ? 什么。經過白老師的這一優化,這一教學環節頓時變得十分有趣,學生們在美妙的音樂和美麗的風景的輔助下插上了想象的翅膀,馳騁在家鄉美麗的景色里了。由此可見,教師根據課堂的變化,教學的實際情況機智地優化教學環節,學生會學得輕松、學得愉快。
(三)設置精巧、有梯度的課堂活動與問題,實現高效課堂
生活性、活動性、綜合性和開放性是道德與法治科的基本特征。道德與法治課的課堂上,教師設置精巧的、有的放矢的問題和活動,可以不斷地促進學生思維、智力、興趣、意志等方面的發展。所以,道德與法治學科課堂上,問題與活動的設置應該要比其他學科更生活、更開放。它既要“活”又要“新”。比如:在教學五年級上冊的《煙酒有危害》一課時,我設計以下幾個活動練習讓學生選擇完成。A.采訪活動:采訪家里抽煙或喝酒長輩,了解他們第一次嘗試喝酒或吸煙是什么時候,當時是怎么想的。B.查找資料:每年死于喝酒或抽煙的人數。C.觀看視頻:煙酒的危害,與家長或同伴交流觀后的感受。這樣一來,學生不再拘泥于課本提供的知識,而是以課本為支點,鋪開認識身邊事物的面。實現了道德與法治學科 “從教材中來,到生活中去”的教育教學目標。
問題與活動的設計除了“活”與“新”,還要遵守:限時、分層、課內完成的三大原則。限時:即教師設計的問題或活動不僅僅在內容、數量方面要有明確的規定,而且要有完成時間的限制。問題與活動需分層次:基礎性活動,學生必須完成;提高性活動,學生選擇性完成;興趣性活動,學生可依據自身興趣完成或不完成。課內完成:學生的練習應該盡量在課內當堂完成,不得占用學生太多的課余時間。
本學期,有幸在良口善施學校聽了北片教育指導中心的白茹老師執教部編版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上冊《我愛家鄉的山和水》(第一課時),白老師按“說家鄉”——“賞家鄉”——“贊家鄉”的活動順序設置了以下三個有層次的問題:1.我的家鄉在_______________?這是一個基礎性問題。學生輕而易舉就能完成了,這個問題讓學生明確了本課時學習的內容和方向。2.我最喜歡家鄉的______________?這是個提高性問題,學生需要打開記憶的閥門,去回憶、去搜尋,再綜合其他孩子的想法,借助語文口頭表達來完成這一活動。3.我喜歡家鄉_____________,因為它_____________。這是個興趣性問題,因為很多學生能說出喜歡的家鄉事物,卻不一定能說出喜歡的原因。這時候白老師機智地借助多媒體,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來幫助學生完成。學生在老師創設的情景中感受到了家鄉的美,引發家鄉自豪感,升華了主題。由此可見,有層次的問題的設置,為學生打開了認識的大門。
三、關注每一位學生
道德與法治的課堂是開放的,也是以活動為主的。所以無論選擇何種教學模式,面對何種教學素材,課堂上,教師都應始終將每一位學生的全面發展放在第一位。要給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提供公平機會,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上采取更加機智而有效的措施。如:開展形式多樣的小組合作,提供更多的生生交流、師生交流的平臺與介質,給每一位學生說話的機會,讓它們都有話可說,不說不快;有事可做,不做不樂。
教師還應該用心了解并熟悉每一位學生的特點和潛能。只有這樣才能在安排活動任務時或揚長避短或挑戰短板,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既能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又能努力彌補不足;既能在活動中培養興趣,又能在活動中找到自信。
執教者唯有以真摯的愛心和科學的方法去教育、引導學生,從而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
期望“提質”落到實處,“減負”取得實效,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健康中成長,讓每一個孩子都能擁有一片蔚藍的天空。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印發中小學生減負措施的通知.2019
[2]李月華.如何打造愉快有效的語文課堂[J].新課程學習(上),2013(6)
[3]互動式教學模式,百度百科.
(責任編輯:梁慧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