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丹
摘要:隨著“雙減”政策的落地和實施,一方面制約了校外培訓和繁重作業所給學生帶來的負擔,另一方面也給基礎課程改革帶來了新的挑戰。歷史課程是中學教育課程的組成部分,是學生學習歷史、了解歷史、樹立正確的歷史觀的主要途徑。對于我國的中學生來說,對他們采取什么樣的教育方式,培養人才的要求將會直接關系到未來的國民素質,因此,基礎教育改革的深化研究,是十分緊迫的重大問題。
關鍵詞:“雙減”政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學歷史
為提高教育質量,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室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雙減”政策的實施,能夠有效的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①隨著“雙減”政策的實施以及歷史新教材的更換,教師在中學歷史教學的過程中,按照以往的教學方式,按部就班的用教材教學,這很難有效的完成新教材的教學任務。而學生也因灌輸式的教育方式導致在學習興趣不足。因此,推動中學歷史課程的改革是十分必要的,應合理的制定高中歷史教學設計,整合教材的內容,轉變教學的思路,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雙減”背景下實現高效且有質量的教學。
一、現階段歷史課程改革中存在的問題
長期以來我國中小學課程結構的問題較為突出,尤其是涉及到中學階段主要是高中課程采用文理分科的形式就會導致過早的分流,不但會影響學生建立廣闊的一個知識基礎,也會扼殺學生的潛在能力。下面以中學歷史課程為例具體闡述現階段存在的問題:
(一)中學歷史課程的設計
在“雙減”政策的背景下,現階段不斷地在提倡新課標改革以及開發歷史課堂教學的多樣化等。但是在教學實踐過程中發現,目前很大一部分還是以傳統的高中課堂教學為主,傳統的高中歷史課堂注重于教師的口頭講授為主,較少關注學生的學習感受,再加上高考應試的壓力,教師課堂會花費大量的時間來講授內容,并未與學生發生過多的互動,造成學生只能聽,沒有過多的參與感。課后布置的作業十分的繁重,這使學生在課堂之上無法感受歷史,理解歷史,極易造成學生“不消化”現象。
(二)中學歷史課程設計的模式
中學歷史新課程的設計模式借鑒和改造了目標模式。課程設計理念、技術和流程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在很大程度上推進了中學歷史課程的改革,但容易忽視課程結構的整體性。教育學、歷史學、心理學等課程設計的理論基礎研究不夠深入,課程性質表述模糊,使課程功能定位不準確;在制定教學目標時,來自對學生和社會生活的研究不夠,目標不夠具體、缺少層次性。選擇課程內容時,對學生的經驗、興趣和需求不夠重視。在中學歷史課程的設計模式選擇時,教師選擇的教學模式較為單一,使學生在學習中容易導致對學習內容的片面性認知,無法使學科與社會等因素結合起來考慮。
(三)中學歷史課程教材的變化
目前在“雙減”背景下,高中歷史必修教材更換為統編版新教材。統編版高中歷史教材所呈現通史結構知識點“專”與“博”并重,高度濃縮的特點,在一定程度上教學活動的開展帶來了困難。②這需要教師在課堂上把握新教材的重要理念和教育內容,注重課堂的有效性。不應讓學生死記硬背書本知識,而是要通過對于知識的學習,調動學生歷史的探究能力,用歷史知識來解決歷史的問題。在歷史教學設計時,教師不應當存在著“教教材”的想法,而是轉變教學的思路,根據當前國家對于人才培養的要求以及新課標的具體要求,在歷史教學設計中滲透教學的重點,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好的歷史教學設計應當在歷史課堂上讓學生獨立思考,將課本上的陳述性知識轉變為程序性知識,讓學生能夠在歷史課堂所教授的內容之上,主動的去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聯系實際,用所學的概念和規則去解決問題。而不是一味的“死讀書,讀死書”。
二、雙減政策下中學歷史課程的改革及對策
在“雙減”政策的背景下,現階段不斷地在提倡新課標改革以及開發歷史課堂教學的多樣化等。在中學歷史課程的設計上教師應當提升教學設計的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同時開發課程資源根據科目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來落實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一)提升中學歷史課程教學設計的能力
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我們要以新課程標準為背景,將歷史課堂有效教學與歷史學科的特點相結合,歷史學科最大的意義就是鑒往知來、明理啟智。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領略為人處事的道理和安邦治國的智慧等。③在“雙減”政策下,教學設計可借鑒參考李曉波所創設的“五點四環節的教學法”,其重點是培養學生運用知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其本質就是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合作能力、創新思維和創造能力。
(二)中學歷史課程價值應尋求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現代課程價值取向的一個顯著的特征就是要以學生為本,著眼于學生的全面發展,要求所有的學生都應該得到全面的發展。因此,在學校的課程目標上發生了深刻的變革。例如:要注重課程完目標的完整性,強調學生的全面發展,注重基礎知識的學習,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同時要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著眼于未來培養及學生的能力,強調培養學生良好的一個道德品質。
(三)中學歷史課程評價凸顯多元化評價
教學評價對歷史課程的實施有著重要的導向和質量監控的作用,對課程改革有保駕護航的作用。因此,在中學歷史課程改革中,在對于歷史課程的安排上要凸顯多元化的評價,重視學生的成長以及教師的發展,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與真別與選拔的功能,凸顯科學性與明確性,旨在促進每個學生全面和諧的發展。
三、總結
在當前“雙減”政策背景下,中學歷史課程改革中要改變課程結構過于強調學科本位科目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以及課程內容“難、繁、偏、舊”和過于注重書本知識。在改革過程中要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注重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為了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顧明遠.減輕學生負擔把立德樹人落到實處[N].人民政協報,2021.08.25.
[2]趙啟佳.國家課程標準下統編高中歷史教材的實施與實踐[J].專題研究,2021/15.
[3]王勝群:《新課程背景下提高中學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對策研究》第18頁,第2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