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麗歡
【摘要】語文課閱讀教學,既要實效又要有“語文味”,其中朗讀是必不可少的環節。教學中把朗讀貫穿于整個課堂,讓學生在充分的朗讀中理解文意,在入情入境的朗讀中燃起學習的激情,并通過邊讀邊想象的方法,培養想象力;在朗讀中品味語言文字的美;在熟練朗讀中感悟文章主旨,升華情感。整個閱讀教學課堂給學生時間充分地朗讀,搭起學生、教師、作者、文本之間的“五彩橋”,使語文課中的語文味更加凝練厚重,使閱讀教學更實在有效。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語文味;實效
朗讀,是閱讀教學的重要環節,是語文有效課堂教學的永恒主題。語文教學要追尋“語文味”,就要充分發揮朗讀的魅力,讓學生在朗讀中提高語文的素養。因此,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要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把“朗讀”貫穿在課堂中,使語文課堂綻放語文真味。
一、朗讀充分,理解文本深意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教師要給學生充分的讀書時間,并給出明確的要求,讓學生帶著理解與感悟去多讀,可自由朗讀,可小組朗讀,可輕聲,可大聲,在讀中進行自主探究。在充分朗讀的基礎上,學生理解文本的含義就會水到渠成。“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新課標也指出,“教師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經驗世界,加上閱讀材料本身內涵的開放性,不同的學生對文本會作出不同的解讀。”所以,教師讓學生充分朗讀后,給學生機會來發表閱讀后的感受。而教師要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學生理解問題的不同立場和見解。在開放性朗讀理解的教學環節中,學生一定能夠真正理解文本內容,并使語文課堂靈動而鮮活,還原最基礎、最本色、最原味的語文教學。教師完滿高效地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學生也得到語文味的“滋潤”。
比如,《普羅米修斯》一文的教學,如果只注重從內容深挖理解,學生不難明白,文章表現出普羅米修斯為人類著想,冒險去偷火種卻受到宙斯的懲罰。但是,了解了這個內容不代表學生真正讀懂了全文,把握了全文。因為沒有充分地朗讀,學生不能真正地把握住文章所體現出普羅米修斯的正義與勇敢。只有通過讀,情從文出,情隨文動,才能把住作者的脈搏,與作者思想相融,從而真正理解課文。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把課文讀好,讀出情與味。這有利于學生理解課文,并保持語文課堂的真味與情味。
二、朗讀融情,點燃學習激情
書聲瑯瑯,讓“讀”成為課堂的亮點,使課堂彌漫濃濃的語文味。而書聲瑯瑯又是良好課堂氛圍的誘因。營造出良好的課堂氛圍,學生的學習也有了激情。所以說,充滿情味的朗讀是燃起學習激情的重要手段。小學生只要有教師為其創設的情境,就能慢慢地融入情境、帶著情感入情入境地投入課文內容的學習,漸漸培養出朗讀能力,培養語感,產生朗讀興趣,逐漸熱愛朗讀。語文課堂上,瑯瑯書聲是師生相互交融、搭建情感交流與思想溝通橋梁的一種重要方式,也能夠營造出良好的教學氛圍,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進行學習,從而促進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筆者在課堂教學中,會為學生創設靈活多樣的朗讀形式,如,個人自主朗讀,小組比賽朗讀,男女分別讀、教師引讀,等等,使每一個學生在朗讀過程中感受到讀書的樂趣,領略成功的喜悅。只要我們充分運用朗讀教學,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充分調動學生朗讀的積極性,精心地指導學生朗讀,就能讓學生在閱讀教學中學會學習,做到情發于心間,又能溢于言表。
三、朗讀遐想,放飛想象翅膀
邊朗讀邊想象是教師要教會學生的重要的讀書方法。朗讀加想象可以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在語文課中,教師要善于創設情境讓學生或熟讀成誦,透過文字,親臨青山綠水的川原大地;或合上書本,邊聽朗讀邊閉目想象,抵達如詩如畫的山林河海;或浮想聯翩,穿越迷離奇特的歷史長河;或結合自身,聯想體味,品出多姿多彩的人間百態……當學生在有限的課堂中想得如癡如醉,結合自己的經歷和體驗,全身心融入文中時,便可與書本產生共鳴和沖動,達到思想與文本的相通。筆者在教學《燕子》時,讓學生邊讀邊想象,讓學生在入情入境的朗讀中,浮現出燕子在春意盎然的田野中,自由飛翔的動態美,和落在電線上靜態美的畫面,感受春光的美好,燕子的可愛;在教學《肥皂泡》時,筆者讓學生邊讀邊想象一個個清脆的小球在空中飛起,讓人充滿快樂與希望。邊讀邊想象的訓練,有利于發展學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保證學生身心健康發展,也可使課堂教學達到藝術的境界,教學也更有實效。
四、朗讀品味,沉淀優美語言
文字表白語文之美,情感表現文字之美,朗誦表達情感之美。小學語文課本里的篇章,大多是文字兼美,字字珠璣。品味語言文字,離不開朗讀。朗讀更是學生在課堂中入情入境的法寶。語文課堂缺少朗讀,就會變得單調乏味,也會失去學習語文的情味與樂趣。動情地朗讀,使語文課堂有聲有色,更能品味出優美的語言文字,感受中華民族的語言之美。當學生繪聲繪色地朗讀時,會隨著作者感情的變化、思緒的起伏對文字、意境心領神會,在朗讀中細細品味、體會語意,在欣賞文段、分析詞句段中加以品讀,深入理解課文。例如,教學《桂林山水》,理解漓江水及桂林山的特點“漓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綠啊,綠得仿佛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連,像老人,像巨象,像駱駝,奇峰羅列,形態萬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綠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筍,色彩明麗,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險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會栽倒下來。”這些優美的語句,教師的講解分析遠比不上學生入情的品讀。筆者與學生互動引讀、分組讀、個性朗讀,讓學生反復朗讀,學生既讀出了“味道”,又積累了語言。
五、朗讀感悟,升華心中情感
在熟練的入情入境的朗讀中,學生正用心靈去與文本“對話”,擁抱“語言”;用情感去與作者交流,升華情感。筆者注重進行多種形式的熟練的朗讀,讓學生通過朗讀感悟文章的精神境界。如,教學《“諾曼底號”遇難記》時,筆者采用了聽讀、指名讀、演讀、分角色讀的方式,讓學生感受船長與機械師對話時的鎮定自若,臨危不懼;體會他與大副了解時間后開始行動的堅定果敢,最后他與輪船一起沉入海底時視死如歸的精神,也理解到了船長忠于職守的偉大形象。在朗讀中,學生品出了文字中多處感情的變化,有人們的緊張也有船長的沉著,有船長的理智堅韌也有為他犧牲的悲痛傷心。通過朗讀,學生不僅能夠感受作品飛揚的激情,還能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
又如,教學《橋》,筆者注意在引導學生理解“雨勢”“水勢”的來勢洶洶時,先讓學生在讀中感受短句表達的強烈情感,體會語言的節奏感、音韻感。再帶領學生不斷品讀語言的特色,再通過練讀,感受當時的惡劣環境,以讀帶講,體會老支書在危難中挺身而出的舍己為人的品格,從而使學生心中對老漢的崇高敬意得到升華。
朗讀是實效的語文課堂教學的制勝法寶。只要每一位教師潛心努力,營造充滿情感的課堂朗讀,給學生充分的時間進行朗讀,必然能讓學生、教師、作者、文本之間架起一座五彩的橋,也必將使語文課中的“語文味”更凝練厚重,閱讀教學更實在有效。
參考文獻:
[1]嚴華銀.此中有真味,辨之而能言——談閱讀教學中的“語文味兒”[J].中學語文教學,2006(11):5.
[2]教育部.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責任編輯? 劉?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