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筱
摘要:農村初中學校是我國現代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培養建設社會主義新時代人才貢獻了卓絕的力量。在初中農村學校開展德育教育,深化愛國主義意識和行為,更是促進人才素質成長的必要保證。雙減政策落實之后,初中的農村德育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更要堅持以學生為根本、理論實踐相結合的理念,使教育行為更科學,教育結果更高效。
關鍵詞:雙減政策;初中農村教學;德育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教學策略
堅持立德樹人的教育根本,將德放在了德智體美勞五育中的首位,更體現了品德思想在一個人成長發展道路上的重要作用。而雙減政策對于教學改革的指導意見也突出了要以學生的成長與發展為根本開展教學活動,要使學生真正的在教育中獲益,在教育中有提高。將立德樹人與雙減政策精神融合在一起,開展初中農村的德育教育,讓學生有正確的愛國主義意識、愛國主義行為,可以實現以愛國為根本德育素養的提升和以德為核心的綜合素養的發展。
一、農村初中開展德育教育的意義
德育包含思想、政治、品德三方面,使學生有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有正確的政治態度和政治精神;而愛國主義教育則是德育開展的基礎和根本。在初中農村中實現德育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的定期開展、融入開展和滲透開展,可以讓學生具備良好的綜合學習能力,有創新意識和實踐精神,可以將個人發展與國家發展命運相結合,能夠培養內驅的發展動力,能夠形成守法、愛國、團結、奮斗的精神核心。
二、農村初中德育教育的現存問題
雖然德育教育一直在開展和進行,但由于學校的工作重點,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存在問題,導致德育教育,尤其是愛國主義教育存在流于表面、缺乏時效性等一系列具體的問題。如在主題教育課上進行單純的理論講解,學生自我進行思考、研究實踐的機會較少,枯燥的講解方式和講解內容讓學生昏昏欲睡,或將德育教育當作休閑放松課,或認為德育教育沒有實際意義。在將愛國主義教育與語文、歷史、地理等學科進行融合時又出現融合內容、融合方法、融合過程的形式化、德育目標滲透不清晰、德育因素引入不合理等問題,學生或得不到培養和鍛煉,或不能實現自身的德育發展。
三、雙減政策下初中農村德育課程的開展策略
(一)開放包容,明確愛國的思路
在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時教師首先應當有開放的包容的教育理念,讓學生在一系列學習中能夠清晰自己進行愛國的思路,能夠打好堅實的愛國主義精神基礎[1]。
第一,要立足于農村地域文化、鄉土資源和優秀傳統文化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讓學生認可家鄉的經濟、文化環境,認可培養自己成長的思想和精神力量。教師在教學中還要深入挖掘地域文化與國家民族文化之間的關系,讓學生看到文化的傳承與發揚,讓學生了解我國文化的本質底蘊,能夠更客觀的全面的認知家鄉、社會、世界,能夠科學的看待國家與世界之間的合作交流矛盾。
第二,教師要用自己的開放包容精神培養學生的開放包容態度,能夠了解到家鄉的發展與社會發展、國家發展之間的關系,國家發展與世界發展之間的關系,溝通與交流是必不可少的,和諧和競爭也是相互對立、相互統一的。而為了使我國屹立于世界之林,則需要學生從現在開始扎實文化底蘊,筑牢知識基礎,既能夠客觀認知他國文化的優秀部分,有包容心態,又能夠有文化輸出自信、有文化輸出的能力。
(二)正面引導,宣講愛國的意義
初中學生處在思想活躍的關鍵時期,而農村地區的初中學生又對外面的世界和大城市絢爛的生活充滿好奇和期待,難免會出現思想波動;受到新潮文化的影響,又認為愛國主義是過時的,是不切合實際的。教師則應當多進行正面的引導,用豐富形象的教學資源,讓學生看到愛國的重要意義和必要意義[2]。
第一,要樹立科學的愛國觀念,讓學生了解到自己的社會角色、社會定位,要了解國家和民族情感,看到愛國和社會發展之間的緊密聯系。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是無數革命先輩秉持著愛國愛人民的理念推動實現的;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道路也是科學愛國觀念與國家發展實際情況、人民發展需求相結合的產物,學生要有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
第二,教師要讓學生看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與愛國之間的關系,認知到國家的思想、民族的共識與個人情感、個人發展之間的紐帶關系。雖然思想是多元的、包容的,但在同一的國家使命和社會責任環境下,人的思想又有同一性和整體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就是展現了我國當代社會主流意識形態的價值體系,學生要能夠從自我、家鄉、社會、國家多角度看到社會發展和國家發展之間的必然聯系。
(三)實踐發展,確實感受愛國的力量
教師還要以新時代中國夢的偉大理想為主要教學內容,結合世界發展形式,國家發展新聞、案例,讓學生能夠借由信息化資源了解新時代青年個體與國家之間的聯系,能夠提升自己愛國的精神,拓寬學生的愛國視野,讓農村初中學生與國家發展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3]。
四、結語
愛國主義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團結,共筑中國夢的基石,是在雙減政策下,初中農村開展德育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教師要秉持著愛國主義的思路、觀念開展教學,讓學生有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國家自信,讓學生切實感受到愛國的重要意義和本質內涵。
參考文獻:
[1] 馬希良. 如何創新農村學校愛國主義教育的方式和途徑[J]. 2021(2016-5):21-21.
[2] 馬德佳, 郭裕嘉. 校園四季暖人心——山丹縣南關學校發展紀實[J]. 甘肅教育, 2019(1):4.
[3] 吳亦瀾. 對成都初中學校開展紅色教育的思考[J]. 中國農村教育, 201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