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冰
摘要:無論哪個版本的教材,插圖對于教材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其對語言文字的一種具象表達,在培養學生的審美水平、人文情感、語文素養等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是教科書表情達意的第二語言,也是語文教學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旨在探究在語文課堂上對插圖進行分析,對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的作用。
關鍵詞:部編本教材;小學六年級語文;插圖;語文素養
部編本六年級上冊語文教材共有課文27課,共有插圖34幅。其中第3課和第17課《古詩三首》及第21課的《文言文二則》各配一幅插圖,幾乎每篇課文都配有一幅插圖,這能夠看出插圖在教材中的比重之大。插圖憑借其直觀性、形象性、可感性,能夠給人以視覺的沖擊、知識的啟迪和藝術的享受。從插圖的種類而言,主要包括:人物群像圖,即展示教材書選文作者形象或文本中人物形象的插圖;場景圖,即根據文本內容表現出的特定的場景、情節的插圖;景觀圖,即根據文本內容描繪出的相關景觀圖以及根據文本內容需要配置的景觀照片,包括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教師在語文課堂上對插圖合理利用,可以激發學生對文本的學習興趣,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提高觀察與理解能力。
一、激發學習興趣
部編本語文教科書中的插圖的選編融注了編者的苦心。其中,無論是背景圖、文本圖還是拓展圖,都從多種角度表現了與文本相契合的內容,是學習和理解文本的重要輔助手段。
心理學研究表明,新奇有趣、色彩鮮明的刺激物的刺激可以有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每學期初,學生領到了新學期教材時都會迫不及待地打開教科書,閱讀了目錄之后,最吸引學生眼光的便是書上的插圖。對于一篇讓學生印象深刻的插圖,其相關的選文也必然是首先會吸引學生的。如在第十二課《橋》中有一幅人物群像,占據了教材兩個篇幅的下部位置,會立刻吸引學生的目光。這幅圖表現了在狂風暴雨中,全村人民走在那座即將沒入洪水中的窄窄的木橋上,人群中有揪住小伙子并呵斥他的老漢,也有不情愿與不解地回瞪老漢的小伙子。通過對插圖的閱讀便能感知到人物之間的沖突,讓學生對這篇微型小說的內容十分好奇,迫不及待地開始了閱讀。
此外,作為一種直接作用于學生的視覺的具體可感的視覺藝術,插圖可以形成鮮明的視覺感受,課上教師如果用插圖導入新課,也可以迅速有效地將學生的注意力轉移到課堂教學中來,激起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如在進行第六課《狼牙山五壯士》的教學中,可以利用詹建俊先生所創作的油畫,這幅油畫表現了五位壯士在寡不敵眾的形式下據險抵抗的寧死不屈的精神。再如第七課董希文先生創作的《開國大典》的人物群像,如果學生在課堂伊始便欣賞了這幅插圖,便能對《開國大典》中的“大典”有深刻的了解。插圖充滿了鮮艷的色彩,有晴朗天氣下的藍天白云,也有群眾隊伍中人潮如流,紅旗招展的場景。通過這些色彩,學生可以對這場盛大的典禮有初步的認識。此外,這幅圖中還出現了許多國家領導人站在主席臺上的身影,其中毛主席神采奕奕地宣讀公告,莊嚴肅穆的感覺不由地會在學生心中升起。
二、提高觀察、理解能力
插圖所具備的實用功能,能夠給學生最為直觀的認識。認真觀察書中插圖,可以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從而便于學生理解課文。如第一課《草原》一文中的課文配的插圖是對應文章第二自然段的文字的“喜迎遠客圖”,描繪的是遼闊的草原上,一群內蒙古同胞騎馬前來迎接客人的場景。不僅表現了草原的遼闊,更表現了草原人的熱情好客與灑脫豪爽。教師上課時可以引導學生仔細觀察這幅圖,學生在觀察圖的同時就能理解文中的“群馬疾馳”“襟飄帶舞”的具體所指。在觀察插圖的同時,可以看到熱情的蒙古族同胞身上民族服飾的艷麗色彩,自然也不難理解文中“像一條彩虹向我們飛過來”的含義。這種將圖文有機的糅合在一起可以提升學生的觀察能力,也能加深學生對文章主題的理解,在以后的學習中,學生會更加主動借助插圖,通過觀察與想象,理解作品的內容與意蘊。
由于時代的差異,加之小學生生活閱歷和學習積累的不足,對于部分文本中涉及到的某些事與物會非常陌生,此時僅憑教師抽象的言語講解,學生的想象、聯想很難將那些抽象的內容消化吸收,教學效果往往不盡如人意。此時,插圖的作用倍顯。比如第九課《竹節人》,由于時代的發展,經濟的騰飛,現在的小學生接觸的玩具多數是自商場中購得,少有自己動手制作的。但是在過去那個年代,物質的匱乏致使兒童的玩具只能靠自己制作,其中竹節人便是其中之一。在學生對竹節人全無了解的情況下,課本上的插圖直接將呆頭呆腦的竹節人呈現出來,讓學生切實理解“竹節人”名字的由來。通過觀察,對于竹節人的構成也一目了然。此時,在閱讀理解課文時,除了能夠了解竹節人的制作過程,也能體會到在物質匱乏的年代,兒童自己動手制作玩具的童真童趣,同時也能體會到兒童對自己親手制作的竹節人的珍惜與愛護。再如第二十三課《京劇趣談》,作為我國的國粹,京劇是一種偉大的藝術形式。京劇流播全國,影響甚廣,有“國劇”之稱。但是這種藝術形式對于多數小學生來說,還不夠熟悉。在此情況下,學生通過觀察課題右側的一幅插圖,可發現圖中呈現了京劇中的諸多要素:典型的京劇臉譜,典型的京劇行頭。此時,老師通過介紹,可讓學生進一步了解:這是京劇行當中的武生形象,女武生手持馬鞭,目視前方,英姿颯爽。學生在觀察中不僅豐富了對京劇的認識,也能夠更深刻地理解課文主要敘述內容。因此,書中配有插圖會讓學生自覺養成觀察、欣賞插圖的學習習慣。
結論:
綜上,插圖在語文課堂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師通過引導學生觀察插圖,認識插圖,能夠讓學生對文本有更清楚、更深刻的了解。閱讀文章時適時地輔以觀察插圖,有利于全面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參考文獻:
[1]語文核心素養視野下的初中單元教學實踐研究;吳韶晨;安徽師范大學,2020
[2] 插圖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運用研究——以人教版初中語文教科書為例;主艷鳳;山東師范大學,碩士,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