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如林
摘要:文化館建立理事會制度是社會和時代發展的必然產物,是大勢所趨;也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文化發展產物。隨著改革開放逐步深入和文化事業的不斷發展,文化館體系也面臨著新的問題與挑戰,加快文化館(站)體系改革,是構建適應當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文化體系的公共文化服務系統的重要方面。
關鍵詞:文化館;理事會制度;存在問題;公共文化;思考
建立文化館理事會制度是黨中央加快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一個綱領性、方向性、政策性的指導意見,是新時代各級文化館創新管理體制的總目標,讓社會力量參與文化館免費開放和群文活動的各項管理工作,是文化館激發運營活力和文化惠民服務的有力舉措。近幾年來我省很多文化館陸續建立了文化館理事會制度。筆者撰文探討對這些已經建立文化館理事會制度的文化館在工作開展和實際操作上存在的相關問題進行理性思考,以助推文化館理事會制度建設的高質量發展。
一、文化館建立理事會制度的重要性、必要性
我國事業單位理事會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1949年—1998年稱作前期理事會的制度階段;第二階段:1998年—2004年稱作理事會制度的初創階段;第三階段:從2004年的《基金管理條例》頒布至今,稱作是理事會制度的發展階段。
從文化館自身制度建設、文化館事業的發展及社會公共文化需求出發,文化館建立理事會制度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首先,建立以黨組織領導下的文化館理事會制度,有助于激發人民群眾廣泛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活力,有助于城鄉開展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活動,有助于創建良性互動的公共文化空間;第二,建立各級文化館理事會制度,能夠加快文化信息交流與有效應用,加強文化館對話協商,強化文化權力監督與運行;再次,因地制宜建立文化館理事會制度,有利于進一步拓展與社會各界民主協商的范圍與途徑,豐富文化肯談的內容與形式,促進現代文化館建設成為管理科學、開放高效、服務周到的公共文化空間。
要真正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達到當前文化工作與規劃長遠目標相統一、文化公益惠民和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相統一的目的,就要創新文化館理事會制度體系建設,明確職能定位、服務范圍和功能作用,深化內部科室設置與組織架構,構建與文化強省目標相適應的新型運營體系。文化館理事會制度是著眼于新時代理論創新、制度創新、改革創新的實踐成果,也是一個以人民群眾文化活動為基礎,不斷進行理念創新、政策完善的過程。
二、文化館理事會制度存在的問題
在主管部門指導和文化館自己的努力下很多文化館相繼成立了文化館理事會制度。如寧波文化館有13人組成,上海嘉定區文化館有11人組成,杭州市蕭山區文化館有16人組成(13+3,后面3人是監事組成員),余杭區文化館有9人組成。從組織機構和人員上講以上各個文化館基本符合理事會人員要求,但從理事會制度的行使來看發現存在以下幾點問題。
1.理事會組織有名無實,形式大于內容。每個文化館對建立理事會制度是積極主動的,出發點也是很好的。理事會機構是完善的,內設咨詢組、監事組和綜合組,其職能分工也很明確。但現實情況是這個理事會制度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一個擺設,沒法對文化館的工作起主導作用,成立理事會組織像是完成了某項任務。很多單位剛成立理事會制度時紅紅火火、熱熱鬧鬧,時間長了理事會制度成了擺設,象征性的開一次會,匯報一下文化館的一些主要工作,過過家常而已。
2. 現行體制下理事會制度很難獨立開展工作及履行自己的職責
文化館理事會作為文化館的重大決策機構和監督審查機構,應定期向社會公眾公開業務成果和工作計劃。現行體制下文化館主要受上級部門的指揮和領導,完成上級部門布置的各項工作和任務,日常工作任務也十分繁重根本不可能由理事會來布置任務開展工作。理事會理事成員按規定其中應有5名以上為群眾代表,有5名本地、外地文藝界專家以及5名以內的政府代表和文化館代表。作為理事會成員他們有比較過硬的軟實力和硬實力嗎,能拿出對文化館發展有建設性的建議嗎,能有很強的責任感履行自己的理事會職責嗎,他們真正懂文化嗎,他們能為文化館的發展全心全意工作并開創一條嶄新的路子來嗎,這些疑問也是影響理事會組織開展自己工作的因素之一。
3.對理事會制度了解不充分、理解不全面影響理事會組織發揮作用
理事會是個什么樣的組織,它的組織機構是怎樣的;它應該有哪些人參加;它的作用、職能、意義是什么;理事會制度的產生背景,絕大多數人員一知半解不是很清楚。這就大大影響了理事會制度的權威性和公信力。歷來文化館有自己獨立的運行模式和工作方式,沒有其它機構、人員等諸多因素的參與。在職員工很難接受編外人員的“指手畫腳”,外行怎能指導內行呢。殊不知傳統模式的文化館運行機制已跟不上時代發展的要求,在新的形勢下只有在理事會制度的作用下文化館才能走出瓶頸獲得新的發展機遇和動力,為我國的現代公共文化建設作出新的成績,并引領公益性文化不斷向前發展,獲得新生命。
三、關于理事會制度建設的思考
1.做好宣傳工作,定期開展學習。要做好對全體文化館工作人員、理事會成員和有關部門進行文化館理事會制度的宣傳工作,像普法工作一樣有組織、有計劃地定期開展學習文化館理事會制度。使他們從根本上認識理事會制度的具體要求,操作方式及對文化館建設和發展具有的長遠意義。必須充分理解只有在文化館理事會制度的基礎上,文化館才能符合今后的發展要求,才能走出符合時代要求的新路子做出新成績,才能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有效開展公益性文化惠民活動。
2.理事會制度要完善,理事會成員一定要名副其實。建立文化館理事會制度,一定要結合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特點,在規范理事程序、內容上下功夫,廣泛拓展理事會參與文化館治理的形式,這樣才能夠避免理事會制度名存實亡、流于形式,減少由信息錯位所導致的供需不對稱的現象發生。理事會成員必須參加規定的會議,根據理事會章程履行自己的職責。他們必須要有較強的工作責任心、積極性、進取心,他們熱愛文化、關心文化、參與文化活動和建設,他們有較好的理論修養、實踐經驗、實際成績,他們能獨當一面、思想靈活,在本地區或業界有一定的威望和社會影響力。如果理事會成員自身素質不過硬,對文化工作的內部運行不了解,他們的建議、方案就難被采納和實施,也會影響文化館工作的正常運行。
3.在實踐中發展和完善文化館理事會制度 。在公共文化實踐中發展和完善文化館理事會制度,就要保障人民群眾的廣泛參與。因此,要實現文化館理事會制度名副其實,首先要在制度層面上保障人民群眾、各界人士在公共文化領域的知情權,只有在把“參與”和“履職”有機的統一起來,才能使理事會在公共文化領域中發揮作用。實現文化館理事會制度,就需要充分發揮人民群眾以及專家學者、政府代表在公共文化服務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完善文化館理事會制度和工作機制,解決與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相關的問題,發揮理事會在協調處理公共文化事務中的實際作用。
當下,在實現共同富裕的大背景下,各地都在探索建立公共文化領域的理事會制度,正確處理理事會和執行層的權利之間沒有一定的有效協調性,其關鍵在于是否能夠準確地定位文化館在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的職能、地位和角色,以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為指針,明確改革方向,加大創新力度,與社會各界共同承擔起完成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任務。
參考文獻:
[1]傅才武.當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與傳統文化事業體系的轉型【J】.江漢論壇.2012(01)P:61-62;
[2]齊勇鋒,李平凡.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2(01)P:70-71。
[3]王千華,王軍.事業單位的理事會制度創新【J】.開放導報.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