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秋艷 牛國玲 馬曉君 孟慶祥
摘 要:自動控制原理課程是農業電氣化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任務是培養學生系統地學習經典控制理論、現代控制理論基礎。農業電氣化專業所涉及的自動控制原理課程思政教學模式,不僅注重培養學生的理論學習,也注重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更引入了“思政”理念,讓學生堅定愛國之心,樹立強國之志,為建設現代化、自動化、信息化農業而努力學習,刻苦鉆研,爭當新時代農業電氣化人才。
關鍵詞:農業電氣化 課程思政 自動控制原理
中圖分類號:F016.3;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2)01-211-02
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習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佳木斯大學農業電氣化專業指明了課程思政的發展方向,也讓農業電氣化教師團隊明確了課程思政的重要性,以及建設的必要性。在每個教學、實踐環節中,專業的任何一位教師都應該積極主動的將思政元素以潤物細無聲的形式融入進去,共同構筑“新農科”視域下農業電氣化專業各環節課程思政的育人大格局。本文主要介紹農業電氣化專業基礎課程自動控制原理課程思政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一、“新農科”背景下農業電氣化人才培養方向
新農科建設將要在科技創新的基礎上,重點解決農村現代化進程中存在的關鍵問題,從根本上解決人才培養的問題。重新構建適應新時代的農科高等教育體系,包括知識體系的更新、專業體系的調整、人才培養體系的完善、組織體系的變化及治理體系標準化。
在此背景下,佳木斯大學農業電氣化專業與時俱進,不斷擴大專業內涵,專業所培養的人才面向新農業、新農村、新農民。專業人才已經從最初的只為了解決農業和農村電源科技問題發展成為集電氣、電子、計算機、通信、生物和生命科學、以及信息化技術于一體,同時開展科學研究、系統集成和工程應用的綜合性專業人才。時代賦予了農業電氣化專業新的機遇,農業電氣化專業是中國特色的學科專業,也是國家能源結構調整所需專業。佳木斯大學農業電氣化專業近年來非常重視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更新教育理念。自2018年起,農業電氣化專業教師團隊開始打造建設農電“課程思政”體系。以學生為主體、以課程為核心、重點將“思政”體現在課程課授全過程中,在“課程思政”理念引導下對專業的創新教育進行改革,將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結合起來,為國家培養出高素質的創新農業電氣化專業人才。
二、控制原理課程在農業電氣化專業課程體系中的重要性
中國要從農業大國變為一個農業強國就必須走上現代化、自動化、信息化農業的道路。農業電氣化專業結合中國農業發展大方向注重培養農業生產中的現代化、自動化、信息化農業所需的專業人才。無論是大農業環境下需要的多種作業所使用的各種智能裝備,還是在設施農業所需的農作物生長環境的智能控制,以及在農業信息數字化云端所要控制的各種參數都要建立在自動控制的原理的基礎上。為了讓專業學生在學習專業課前能打好基礎,就要求專業學生能注重自動控制原理課程的重要性,學好本課程的同時也要注重樹立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業貢獻力量的信心和決心。教師在授課時更要結合“課程思政”讓學生不僅學好理論知識,將理論知識應用到工程實踐中,更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
只有注重了“思政”的自動控制原理課程,才是面對我國現代化農業培養有責任、有擔當的新時代農電專業人才的好課程。
三、控制原理課程思政教學模式的設計
梳理自動控制原理課程中所蘊含的隱性思政元素和所承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分析課程改革內容及目標,開發教學資源、教學活動;在教學過程中,結合專業課知識,通過典型案例中融入隱性思政元素,開展對學生的思政教育,提高學生綜合素養,培養學生職業精神[2]。在講授自動控制原理課程的第一步是要自然導入思政內容,以自動控制之父錢學森為例,引出科學沒有國界,科學家有國籍,結合緒論知識介紹科學家的家國情懷,引導學生弘揚科學家刻苦勤奮的學習精神、創新精神以及回報祖國的愛國精神,激勵學生自覺融入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進程中去,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課程思政的第二步是要在課程傳授各章節內容時,能夠合理結合思政內容如:在講解自動控制系統的基本概念時結合古代銅壺滴漏等控制案例、現代中國科技發展、同時期世界文明發展概況,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在講解數學模型的建立時,幫助學生正確認識科學規律,掌握科學的世界觀、方法論;講解傳遞函數的由來時,培養學生科學精神、探索創新精神,明確人類共同發展進步的歷史擔當;講解梅遜公式時運用基于問題的教學方法,理解公式中的具體概念充分進行師生交流互動,在啟發與探究中解決問題,鼓勵同學積極發表見解,提出問題,獨立思考問題以及科學思辨,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課程后期,通過近代我國與發達國家在該領域發展的對比,使學生認識到本專業發展的必要性,注重結合我國現代農業自動化體系建設過程中的科學技術發展優秀成果等思政內容來培育學生求真務實、實踐創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使其成長為心系社會并有時代擔當的高素質應用型、創新型人才。引導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和愛國主義情懷;培養學生認真負責、踏實敬業的工作態度和嚴謹求實、一絲不茍的工作作風[3]。
四、控制原理課程思政教學的實踐與收效
為了能夠讓學生們在課程學習過程中以“春雨潤田”的自然狀態下得到“思政”新能量的注入,自動控制原理課程授課首先是注重課程課件內容的豐富,把與課程思政相關的圖片、視頻、文字結合到原來只有理論的課件中,并注重構建新農業,新技術的專業人才的正確價值觀的傳遞。第二是以本專業的培養方案為指導,以本課程的大綱為依據,找出可以加入“思政”教育的點,以自然的課程傳授過程展開,達到培育學生求真務實、實踐創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使其成長為心系社會并有時代擔當的高素質應用型、創新型人才的目的。第三是要結合時政,結合國家當前的形勢,對農業電氣化人才的需求,以情以理,傳道授業同時注重對學生培養農業電氣化專業學生應有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第四是要用實踐活動促進學生“學以致用,知行合一”,為此會指導學生將自動控制原理的知識用到創新課題和專業大賽中。最后是在教學時注重以身作則,樹立教師本身的大師風范,讓學生在聽課、學習過程中不僅學到了課程本身的理論,也學習到授課教師所具有的正能量,以德示人,以行為范。
通過兩年來的控制原理課程思政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在培養專業人才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收效。教師能夠站在國際化的視角,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中國現狀,了解國內外的形勢變化與習慣,樹立健康的“三觀”[4]。課上學生們聽課認真,不僅學會了運用自動控制原理的理論知識,而且也注重把自動控制方法用到專業學生參加各種大學生創新大賽中,在農業電氣化專業學生參賽過程中,進一步鍛煉了自己的運用自動控制原理的能力和創新能力。在實踐過程中學生們的綜合素質得到了提高,學會了團隊合作,謙虛謹慎地在團隊中相互學習交流,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提高的同時也體現出對農業電氣化專業的熱愛,并且有些學生參與到了一些企業的課題中,通過對一些實際課題的研究得到了真正的鍛煉,也增強了責任心,樹立了為把我國建設成為現代化、自動化、信息化農業強國的偉大理想。
實施形成性評價考核。不斷加強過程管理、全面實施形成性評價考核。注重對學生聽課效果點評、小組討論學習、階段性測試及案例分析等的考核,營造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引導的互動式課題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及解決問題的潛能。
實現了學生之間的充分互動交流,使學生學會獨立思考、善于質疑,在不斷的交流碰撞中更好地掌握知識和技能,強化了創新創業能力和實踐能力培養,增強了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五、結語
中國的農業要想養活中國14億人口,就必須大面積實現農業自動化,中國人要樹立堅強的信心,一起努力把農業大國變為一個農業強國。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們黨的重要政治優勢,是高校實現各項任務的中心環節,而教師是這個中心環節上不可替代的中樞和紐帶[5]。在這個時代背景下農業電氣化專業教師就需要注重我們所培養的人才要有愛國之心和強國之志,成為具有家國情懷和創新精神的農業電氣化專業的拔尖人才。在自動控制原理課程思政授課過程中不僅注重培養學生的專業知識,體現多學科交叉融合、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緊密結合、對原有農業電氣化專業進行升級改造,也讓農業電氣化專業的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得到綜合提升,更加愛國,并樹立強國的信念。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一般研究項目(SJGY20190662);佳木斯大學農業工程優秀學科團隊項目(JDXKTD-2019004)]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2016-12-08].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8/c_1120082577.htm
[2] 王彤彤.“泛在學習”教育背景下的課程思政改革探索——以《自動控制原理及其應用》課程為例[J].現代交際,2020(06):7-8.
[3] 龔成瑩,蘭聰花.基于課程思政的“信號與系統”課程建設探索[J].工業和信息化教育,2020(04):19-23.
[4] 王喜忠,趙海云,趙秋迪.國際化人才培養的思政教育課程體系的構建[J].大學教育,2020(05):159-161.
[5] 李強,李英奇.立德樹人理念下高職院校體育教學模式改革的探索[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中旬刊),2021(04):40-42.
(作者單位:佳木斯大學機械工程學院 黑龍江佳木斯 154007)
[第一作者簡介:梁秋艷(1981—),女,博士,黑龍江安達人,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思政教育、創新創業應用型人才培養;通訊作者簡介:牛國玲(1975—),女,碩士,副教授,主要從事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教學研究工作。]
(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