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珂珂
摘要:當前我國正處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時期,在這一背景下,如何建設高效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成為了教育教學的當務之急。而初中生正處于青春期和叛逆期,性格執拗、情緒不穩定、做事沖動的人生階段,他們的性格在打上獨特的標簽的同時,也非常容易受到負面的價值觀的影響。所以提高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質量,成為幫助初中生安全度過青春期和叛逆期、重新建構和重新塑造正確價值取向和價值觀念的首要和重要的教學任務。
關鍵詞:新課改;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策略
引言:
2004年起,黨中央先后出臺了關于加強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文件,而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就是其中主要的載體之一。道德與法治課程,即從國家意識形態的高度出發,主張將專業教學中的專業知識與思想道德與法治內容融合,通過知識傳授的方式,滲透到教學的方方面面,以此達到立德樹人的最終目的[1]。在素質教育不斷被推動與普及的今天,全員、全課程的育人格局正在進一步融入各階段學科知識的教學中。
一、“以人為本”開展教學
“以人為本”是指教育者在進行教學活動的過程中,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使他們能夠主動地參與到學習的過程中,而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在開展道德與法治課堂的建設中,教師要根據課程標準和教材內容,結合實際情況選擇適合的德育方式對學生實施有針對性地指導與評價[2]。因此,在建設高效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的“以人為本”思想觀念時,首先我們需要做到的就是建立民主、科學的學校管理制度,讓每個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到道德與法治的實踐當中,從而實現德育的目的。其次,我們要樹立學生正確的價值取向,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出發點,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遵循我國的歷史傳統,將其融入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最后,還需注意的是,我們要加強對法治的宣傳力度,讓大家都了解法律的本質所在,增強公民的守法意識,進而形成一種良好的社會風氣。
二、重視課堂過程
道德與法治課堂是初中中考的科目之一,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不能因為之前道德與法治學科沒有包含在應試教育的體系之內,就對其自動進行忽視和漠視,教師可以在具體的課程中重視學生的精神修養和價值觀塑造過程。比如,在學習《堅持改革開放》一課中,教師考慮到改革開放的歷史已經距離當代學生有一段時期,學生單純地通過看書已經無法深度理解改革開放的歷史背景和歷史價值,所以教師要重新創建課堂內容,讓學生在上課之前收集改革開放的物件或者歷史故事,待課堂上可以與同學和教師進行分享和互動,待大家分享完畢之后,教師安排學生觀看《改革開放》的紀錄片。學生通過具體的視頻了解真實的史實資料,感受到那個時代特有的歷史特征和時代精神。
三、增加課堂教學案例,豐富課程教學模式
初中道德與法治其實是一門理論性較強的學科,當教師利用傳統單一的教學模式開展課程教學時,很可能因為課程中的內容過于單調,而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下降[3]。為了改善這一問題,教師可以在課程中加入一部分當下發生的時事熱點新聞作為案例,再利用這些案例引入相關的道德與法治知識內容。同時教師還可以豐富教學模式,不但能夠使課程教學模式的趣味性、靈動性得以提高,案例的導入還會加深學生對學習內容的印象。例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組織一些關于時事新聞的研討會、辯論賽等課程活動,并讓學生在這些活動中根據自己從教材中學習到的內容對這些新聞進行評價和討論,還要從中明確指出新聞事件涉及道德與法治的哪些領域,進而使學生能夠通過對這些事件的討論,強化學習觀念,樹立良好的自我規范意識。
四、汲取優秀文化中的德育素材
中華文化上下五千年,沉淀了數不勝數的文學著作,這些作品里所蘊含的人生價值、行為方式,不僅有利于學生形成完善的個人精神面貌,還能幫助他們在今后的人生路上走好腳下的每一步。語文教學是中學教育中的一個組成部分,這就要求道德與法治教師和語文教師進行通力合作,教師需要在有限的時間里、有限的書本教材中,深挖文學內容,擴充教學知識面,不要將知識教學停留在表面上。
比如在弘揚傳統文化時,可以結合《中國古代文化常識》進行補充說明;在強調文化修養時可以《紅樓夢》作為案例教學。真正從融會貫通的層面,將優秀傳統文學寶庫里的知識,傳遞給學生們。除此之外還要創新教學方式,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因為傳統意義上的教學,是老師在臺上講,學生在下面聽。老師不一定講得清楚,學生不一定聽得進去。新時期,現代化城市建設的進步,當代人獲取知識的渠道從傳統的書本,變成多方位、各領域的接觸。學生們可以在視頻網站、線下文化演出、文化創意影視互動等渠道擴充自己的知識面。因此,這就對老師的教學方式提出了更深一層的要求。比如今年大熱的《覺醒年代》,老師在課堂上講到這一段歷史的時候,可以選擇性地播放一段電視劇中的片段,通過視覺的方式,讓學生直觀地通過觀看演員的表演,體驗那時候青年人的感受。或者在方便的情況下,選擇到劇中人物故地去講述這一段歷史,帶領學生們進行沉浸式學習。
結束語
綜上所述,教學課堂是素質教育的重要陣地,也是新課改的客觀要求。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思想,傳播優秀民族傳統文化,幫助學生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是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核心。初中教學中應當將“道德與法治”作為學科課程的重點,順應時代發展的要求,完善教學理念的創新、提高傳道授業的能力,真正肩負起新時代育德育人的歷史重任。
參考文獻:
[1]林春苗.新課改背景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策略[J].試題與研究,2020(08):23.
[2]龐文彬.新課改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有效教學的實踐與研究[J].求知導刊,2020(11):19-20.DOI:10.14161/j.cnki.qzdk.2020.11.010.
[3]唐恩燕.新課改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探究[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20(05):87-8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