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小群
摘要:語文是我國基礎教育階段的一門基礎課,它對于向學生傳授基礎知識,提高學生語文綜合素質有著重要意義。但是,要使這種作用真正發揮出來,還必須有好的小學語文教學作為基礎和支撐。有鑒于此,本文結合教學實踐經驗,從突破傳統教學觀念、重視課堂閱讀教學、優化課堂評價環節多個維度,系統地分析了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和具體策略。
關鍵詞: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效果
受到傳統教育理念、觀念的影響,過去小學語文教師中,有些老師過分重視學生的學習成績,一味采用灌輸的方法和策略,直接導致了語文整體教學質量低下,對學生的發展也產生了負面影響。因此,每一位小學語文教師都要從根本上轉變觀念,更新觀念,全面探索和運用創新的方法和策略,從而直接提高語文教學質量,實現既定的教學目標,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健康成長。
一、突破傳統教學觀念,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
課堂教學中,由于傳統的教學觀念,經常出現混亂、無效率等現象,造成課堂氣氛單調乏味。要實現這一目標,小學語文教師必須徹底突破以往“師道尊貴”、“應試教育”等傳統教學觀念,肯定、注重學生的主體性,關懷、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誠摯的態度與學生交往,在教師和學生之間實現和諧,學生可以自由參與,創造寬松、融洽的課堂氣氛,消除學生的抵觸,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內在動力。
比如,在教授《走月亮》時,傳統的課堂教學都是以教師為主,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課堂學習氣氛單調,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此,筆者突破了傳統的教學理念,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如開設學生自主性學習班等,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參與課堂活動,在這段時間,筆者鼓勵學生提出自己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耐心解答學生的疑問,幫助學生完善學習過程。此外,筆者還會在課堂上積極與學生對話,通過對話交流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用親切的語言讓學生感受到良好的學習氛圍。
二、重視課堂閱讀教學,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語文教學分為聽、說、讀、寫四個部分,其中,閱讀是基礎和重要內容,是學生學習語文的起點和基礎,教師要加強課堂閱讀教學。具體地說,要教給學生基本的閱讀方法與技巧,引導學生展開自主、個性化的閱讀,從中學習和積累優秀的語言文字、表達方式、寫作技巧,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另外,教師要積極拓展課外閱讀教學,推薦各類優秀課外讀物,組織開展課外閱讀分享活動,有效地擴大學生的知識面,開闊學生的視野,鍛煉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文學素養。
比如,在教授《爬山虎的腳》時,小學階段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重要時期,因此,筆者更要注意閱讀這個環節。在教學中,筆者首先引導學生閱讀課文,讓學生跟隨筆者的閱讀節奏熟讀課文,閱讀時,在這個基礎上,結合實際感受,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閱讀完之后,再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來閱讀,體會文章的結構,在這個過程中,筆者會關注每個學生的閱讀方法,鼓勵學生大聲朗讀,讓學生融入情感閱讀,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
三、優化課堂評價環節,提高學生學習自信心
評價是教師對學生學習行為的直接評價和反饋,是提高學生學習水平、提高教師教學質量的有效依據。小學語文教師應重視課堂評價,改變以往以成績為主的評價模式,著眼于學生綜合素質和全面發展,運用多因素量化、定性評價、學習過程與成績的多元評價法,肯定學生努力進步,增強學生自信心,促進學生個性發展,促進語文整體教學效果的優化提升。
比如,在教授《狼牙山五壯士》時,很多老師都不重視課堂評價,事實上,課堂評價對學生學習熱情和自信心有很大幫助,為此,筆者對課堂評價環節進行了優化。如,筆者會根據學生的課堂表現對學生進行評價,在這個過程中,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如課后對學生進行一次課堂測驗,使學生掌握一個較長的學習狀態,從而了解自己的學習成績。筆者依據學生的學生成果,再次作評價,完善學生的學習方法。
四、結合相關的輔助工具開啟師生互動
小學語文教師要使用輔助性的思維工具和學習工具去幫助學生完成相關的學習任務,并且在引導學生完成了相關的學習任務,還能讓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興趣、學習效率都實現更大程度的提高和突破,也能讓學生從容地面向更高的學習層級。教師要通過技術去打造出更加活躍的語文課堂,并且也能讓學生在語文課上得到更豐富的知識,充分鍛煉自我的技能。小學語文教師可通過交互式電子白板去開啟師生互動,又能讓學生對于不同的話題產生相應的認識和理解。
總之,提高教學質量是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標的保證,是展示學科育人功能的推動力,直接關系到新課程改革的發展和實施。因此,對小學語文教師而言,必須明確自己肩負的責任和使命,把握課程改革的發展和變化趨勢,運用突破傳統教學觀念、重視課堂閱讀教學、優化課堂評價環節策略,促進語文教學的改革與升級,完成小學語文優質教學。
參考文獻:
[1]楊玉國.小學語文教學提升口語表達能力的策略探討[J].語文建設,2021(14):69-70+80.
[2]高華.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學理和實踐探索[J].黑龍江教師發展學院學報,2021,40(07):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