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美群
摘要:本文立足智能手機對四年級學生語文教學的影響為主題,通過探索智能手機加強學生課前預習能力、智能手機拓展學生課后學習資源、智能手機提高學生課外閱讀效率三個方面的教學研究,以此發揮智能手機的教學優勢,促進語文教師選擇更加多元的教學方式,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服務質量。
關鍵詞:小學語文;智能手機;四年級;教學作用;策略研究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全面到來背景下,智能手機在人們生活中承擔的不僅是娛樂角色,更是成為自己日常生活必備工具之一,大大提高了人們生活的便捷性。智能手機具有功能多元化,攜帶方便化,應用靈活化的特征,有效發揮智能手機的功能優勢,巧妙融入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將會成為教師提高教學質量的有力支撐。為此,本文將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經驗為基礎,談論自己的教學看法,希望能夠為大家提供參考性價值。
一、智能手機加強學生課前預習能力
無論是傳統的粉筆+黑板的教學方式,還是后來的多媒體技術教學模式,最大的弊端在于對學習空間的限制,必須要求學生固定在教室中進行學習,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自主學習習慣的養成。而隨著智能手機的出現、發展背景下,它如同一臺微型電腦,不僅為學生提供了豐富了網絡資源,還具有攜帶方便、應用場景多元的特征性,這意味著學生可以隨時隨地的進行網絡學習,以此打破原有時間、空間的限制性,從而對于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發展有著關鍵性推動作用。
例如,在小學語文四年級的閱讀教學中,大多數課文都有特定的時代背景,又或者是較為藝術化、抽象化的語言表達,這對于四年級學生而言有著一定的閱讀挑戰,他們是無法自我建立一個閱讀的思維錨定,去深入、去感受作者在課文所敘述的思想及情感。為此,教師可以借助智能手機的功能優勢,巧妙融入學生的課前預習環節中,促使學生自主了解相關的課文知識,能夠在教師布置的預習任務中,通過利用智能手機學習工具,實現對課文的框架性理解和明確自己的學習方向及疑惑點,進而教師在正式課堂教學中,結合所有學生的預習情況,調整自己的教學方式,以此不僅實現了“先學后教”的教學目的,還能夠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如:在《記金華的雙龍洞》的閱讀教學中,課文主要講述了作者瀏覽金華雙龍洞的情景。課文是從瀏覽順序記敘,先是描寫了沿途所見的風景,繼而有寫了外洞洞口,然后又寫了孔隙和內洞。那么教師可以布置相關的預習任務,鼓勵學生通過智能手機的網絡檢索與截圖功能上,從課文閱讀過程中找到網絡上關于“雙龍洞”的圖片,以此形成一個圖文一致的配對過程。這種預習過程順應學生的游戲化心理,而在閱讀與網絡檢索景區相關圖片上,也將自然加深了學生對課文作者的描述內容,最后在正式課堂導入環節中,教師結合不同學生的預習成果開展教學,不僅提高了自己教學的針對性,還能夠激發學生更強的閱讀探究欲望,從而為好課的產生開啟一個好頭。
二、智能手機拓展學生課后學習資源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有很多課文單憑課堂教學中,是無法促進學生更加深入、透徹的掌握課文的重難點知識。這也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多維度去解讀課文,才能帶領學生掌握課文的基礎要義和理解作者在課文所體現的思想情感。為此,教師可以根據學習的學習進度,并且設計一系列的微課課件,然后實現一個課內、課外的有機結合,在課內教師精講知識,喚醒學生的閱讀興趣和探究欲望,課外教師布置相關的學習任務,以智能手機的便捷性為紐帶,實現學生隨時隨地觀看教師提供的微課教學指導視頻,以此實現代替教師部分的指導功能,更好地促進學生在課后環節自主學習的順利性和高質性。
例如,在教學《海上日出》一課中,為了保證學生帶著情緒色彩去解讀課文,真正感受到“空中日出”的奇觀,以此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那么在課后環節上,教師可以具象化的展示出關于“海上日出”升起過程的顏色變化、光亮變化、動態變化,促使學生自己的智能手機上,隨時隨地觀看教師所制作的微課課件,以此在直觀具象、動態仿真的“海上日出”視頻中,推動學生去感受作者所描述的課文景觀,這樣不僅將會喚醒學生的閱讀情緒,也將符合學生的形象化認知能力,使得學生輕松化、樂學化的開展自主閱讀學習過程,真正對課文靜態化描述的藝術化寫作手法有了更加深入認識,從而也實現了課內外的有機鏈接,保證了學生課后自主學習的自覺性、主動性和高質性。
三、智能手機提高學生課外閱讀效率
課外閱讀作為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但是由于傳統課外閱讀的單一性和學生自主閱讀的隨機性因素下,造成了小學語文課外閱讀低效化。為此,教師應該發揮智能手機的功能優勢,通過智能手機來豐富學生的課外閱讀環境,這樣將會大大提高自己課外閱讀服務的深入性和引導性,以此更好地塑造學生的終身閱讀興趣。
例如,通過智能手機來喚醒學生的閱讀興趣。在根據實踐反饋上,大多數學生面對紙質的閱讀材料興致缺缺,那么就可以運用智能手機為閱讀媒介,它不僅可以以文字形式出現,還可以以聲音、圖片、視頻的方式展示,這樣以形象化、趣味化的閱讀過程,自然有效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再如,借助智能手機,開展“碎片化”閱讀競賽,以課間環節、飯前飯后環節、坐車回家環節上,都可以進行碎片化閱讀,由教師推薦一個課外整本書閱讀,設置一周一評述競賽活動,這樣的過程中不僅激發學生的學習好勝心,還能夠更好地利用學生的碎片化時間,來促進學生的自主閱讀習慣養成。此外,由于小學生自制力較差,自我閱讀習慣未養成,那么在課后閱讀方法上更加需要教師的指導,因此教師可以通過智能手機的社交工具,如:微信、QQ、釘釘等方式進行針對性閱讀指導,這樣不僅提高了師生教與學互動效果,還能夠加強教師閱讀教學指導的延伸性與覆蓋面,長此以往下,自然對學生的閱讀能力及興趣的發展起到關鍵性推動力。
總而言之,在智能手機對四年級學生語文教學的影響研究中,通過智能手機來加強學生課前預習能力、拓展學生課后學習資源、提高學生課外閱讀效率上,不僅是建構一個多元化的學習途徑,也是提高教學效率、增強師生互動的有效途徑,所以教師應該結合智能手機的功能優勢,不斷在實踐教學探索新的教學方式,這樣將會可持續推動學生各項學習能力與語文素養的健康化、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永霞.智能手機的教學輔助作用[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9(30):36-37.
[2]王君蓮.移動學習設備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西部素質教育,2019,5(19):167.
[3]魯建德.智能手機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探析[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9(05):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