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紅
摘要:新課改的頒布意味著以往的教學方式存在一些弊端,要想使我們國家的教育事業發展的更好,學校就要遵循新課改的教學內容。小學教師要把握好新課改的內容,轉變教學重點內容,以培養小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為主要方向,變“被迫”接受理論知識為“主動”接受理論知識,進而達到小學閱讀教學培養的目的。文章針對“核心素養下小學數學閱讀能力培養”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核心素養下;小學數學閱讀能力;培養策略
引言:
素質教育在我們國家實行的效果比較好,因此大部分學校對于學生的教育逐漸轉化為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提升學生的閱讀水平是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之一,所以學校要重視學生的閱讀能力。小學數學學科的閱讀方式與其他學科閱讀的方式相比,更能對抽象性的理論知識展開具象化的思考與延伸,逐漸形成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因此教師可以通過提升學生的數學閱讀水平來改變教學理念,為學生提供良好的閱讀環境。
一、小學數學核心素養的重要性
學校注重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對于學生以后學習其他科目都是非常有幫助的,數學這一學科對于學生的理性思維要求較強,因此教師要想方設法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現階段我們國家的科技技術在不斷的發展,這些技術的發展不能離開數學理論的支持,理性認識的支持能夠讓人立足于客觀現實,遵循客觀的規律。除此之外,對于培養小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還能鍛煉小學生的邏輯思維,經過調查發現,數學學習比較好的人往往擁有足夠的邏輯思維能力。比如“從點及線、由線到面”,擁有這種能夠從一維延伸到二維思維的人邏輯思維能力一定相當緊密。教師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還能使用到學生的生活中,幫助學生正確的分析生活中的事件并且形成獨立思考問題的習慣。
二、核心素養下小學教學閱讀能力培養策略
(一)在教材中讀出疑問和趣味
教師提供給學生的數學閱讀題材必定是和語文的閱讀題材是有所不同的,數學閱讀的材料更加具有趣味性,并且還要具有一定的閱讀價值。一份好的閱讀材料能夠給教學創造一個良好的教學環境,引領學生沉浸在這樣的閱讀環境下與數學對話,并且能夠正確引導學生讓學生深感數學閱讀的“魅力”教師也要深刻的認識與學生對話對培育學生數學閱讀的重要性。比如教師在授予《圖形的運動》這一課時,教師可以現在黑板上準備一個圓形,并且將這個圖形向左或者右平行移動之后對學生們進行提問:“同學們知道這個圖形法神怎么樣的變化了嗎?”學生們的回答會非常多,教師就可以接著說:“同學們說的都很對,但是它有一個專業的術語,誰能從書本上找到這個答案呢?”教師通過這樣提問的方式可以引發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并且不間斷的提出問題讓學生緊跟著教師的思路,避免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引導學生正確理解《圖形的運動》中《平移的概念》并且教師還要有分辨理論知識的能力,對于沒有學習價值的理論知識,教師要果斷放棄,減輕學生學習的壓力。
(二)構建多元化的閱讀環境,加快數學教學進度
教師對于學生的引導是非常重要的,教師要想讓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就要全面提升學生的閱讀興趣,將預習、復習等融合到一起保證數學閱讀的持續發展。在預習的階段,教師可以為學生設置一些相關的問題,讓學生獨立思考解決的辦法使其能夠感同身受理解材料核心的內容。在復習的階段,教師應該將學生上課學習的知識點進行提問,全面掌握學生對課堂知識的理解情況,進而鞏固知識點,加深學生的印象。教師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多設立一些教學實踐活動來強化學生的數學邏輯思維,為學生在課后鞏固知識找到明確的方向做好鋪墊。
(三)課內與課外想結合,拓展學生知識面
小學階段的教材內容相對來說比較簡答,小學生如果只學習教材上的知識點是不夠的,教師為了能夠更好的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就要給學生拓展其他的課外知識。課內與課外閱讀相結合對于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是有幫助的,學生會在不知不覺間填滿自身的知識儲備空間。小學教師也要對自身的知識儲備量不斷的提高,不僅要研究透徹教材課本的內容,還要將課外的素材使用科學合理的方式融合到教學中。比如學生在學習到《數據的表示和分析》這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們在自由活動課時對全班同學的數量以及男女生的數量進行表示,完成后交給教師,教師對其進行評判。這樣的方式能夠從某種程度上提升教師的教學質量,進而完成教學目標。
結論
歸根結底,近幾年我們國家重視教育事業的發展,“核心素養”這一理念逐漸在教育行業中興起。結合新課改的教學內容要對傳統的教學手段以及目標進行全面的改革,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挖掘出教材內容的最大化性能,建立一個高效的數學課堂。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構建多樣化的閱讀環境,將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聯合起來,拓展學生的知識積累的同時還能開闊學生的眼界,為改變學校的教學方針以及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發展奠定了基礎。
參考文獻:
[1]魏巧璐.核心素養下小學生數學閱讀能力培養策略探究[J].考試周刊,2021(05):77-78.
[2]李林彬.基于核心素養下培養小學數學閱讀能力的策略探究[J].考試周刊,2021(03):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