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丹
摘要: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國家越來越注重學生的教育問題,先后提出了新課程改革、“雙減”政策等多項舉措,從國家的教育舉措中不難發現國家對于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視,尤其是小學階段的教育,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小學階段的學生具有認知能力差、邏輯思維能力欠缺等特點,需要教師發揮引導作用,幫助學生提升認知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另一方面是小學階段是最基礎的階段,要為初中階段、高中階段乃至以后的工作打基礎。在進行小學語文階段課外閱讀與寫作教學時,教師要根據學生自身具有認知能力較差、邏輯思維能力欠缺等特點進行因材施教,通過帶領學生進行課外閱讀來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幫助學生提升寫作水平。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外閱讀;寫作;相結合;有效策略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發展以及“雙減”政策的提出,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不再適用于現階段的教學,教師要根據教育背景以及學生自身的特點進行因材施教,幫助學生提升自身的能力,成為全方位的人才。在小學階段,教師經常會收到家長的反饋:孩子不會寫作文、沒有想法......其原因是學生的知識面窄,不知道如何下筆。因此教師在進行小學語文階段課外閱讀與寫作教學時,教師首先要讓學生掌握自主閱讀的能力,通過培養學生自主閱讀的能力讓學生進行課外閱讀來拓寬知識面,再一個就是將課外閱讀與學生的寫作相結合,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可以從以下三方面來將課外閱讀與寫作相結合:
一、指導學生做好閱讀批注
牛頓先生曾說過這樣一句話:“ 如果說我看得比別人更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睆倪@句話中我們可以看出要想提升自己的能力首先要學會積累知識,做到厚積薄發。在小學階段,學生具有認知能力差,邏輯思維能力欠缺等特點,無法進行自主閱讀,也無法深入理解閱讀與寫作的關系。這時教師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講解閱讀與寫作的關系:大量的課外閱讀可以拓寬我們的知識面,知識面拓寬之后,對于事物乃至世界會有更加清晰的了解,這樣才能更好地從生活中發現美好事物,幫助我們進行寫作,由此可見閱讀是寫作的基礎;然后向學生講解如何更好地進行閱讀,那就是在閱讀時要對優美段落進行批注。
例如:在講授《草原》這篇文章時,教師可以利用學校的多媒體進行教學,播放關于《草原》的視頻,讓學生在觀看視頻的過程中感受草原的美,讓學生對于本篇文章提起興趣,然后講解本篇文章,在講解文章時,教師要引入閱讀批注,告訴學生如何進行閱讀批注以及閱讀批注的重要性,所批注的內容將來可以成為寫作文的素材,最后給學生布置課后作業:讓學生通過多種途徑來搜索與寫景有關的文章,進行閱讀批注,下節課進行分享。
二、指導學生進行片段寫作
在學習上講究學以致用,因此在學生進行大量課外閱讀的基礎上,教師可以根據每位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因材施教,給學生規定具體的作文主題讓學生進行片段寫作,通過片段寫作來提升學生的作文水平,同時教師也要給予學生正向的評價,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自信心一旦樹立,學生就會更有動力去進行閱讀與寫作。
例如:在講授《故宮博物院》這篇文章時,師可以利用學校的多媒體進行教學,播放關于《故宮博物院》的視頻,讓學生在觀看視頻的過程體味中國古建筑的美,讓學生對于本篇文章提起興趣,接著利用閱讀批注的方式講解本篇文章,講解完畢之后,教師給學生布置課后作業:讓學生通過多種途徑來搜索與建筑物有關的文章,進行閱讀批注,以此來拓寬知識面,然后進行一個片段寫作,片段寫作內容是自己去過并且最喜歡的建筑物的外形。
三、指導學生聯系生活讀寫
我們經常會說這樣一句話:“作文來源于生活還要高于生活。”那么何為“來源于生活”?“來源于生活”這句話告訴我們,我們在進行作文寫作時一定要貼合生活實際去寫,因為只有你親身經歷的事你寫出來才會讓人感受到情感,否則就是機器人。那么何為“高于生活”?“高于生活”這句話告訴我們,我們要在實際的情況下將語言進行優化,讓人讀起來覺得更加優美。
例如:在講授史鐵生《那個星期天》這篇文章時,教師可以采用提問的方式進行課程導入,詢問學生:“星期天都干什么?”A學生回答:“去公園玩?!盉學生回答:“看書。”通過提問的方式吸引學生興趣,帶領學生進入本篇文章的學習,在講解完這篇文章時,教師可以留下課后作業:按照本篇文章的寫作順序,寫一篇文章:“星期天”要求:字數500字,聯系生活實際,告訴學生只有聯系生活實際,別人在讀你的文章時才有身臨其境之感。
總而言之,在當前的教育形式下,教師一定要響應國家號召,充分發揮自身的專業水平,結合小學階段學生認知能力差、邏輯思維能力欠缺等特點進行課外閱讀與寫作相結合的教學,培養學生自主閱讀的能力,通過讓學生自主進行課外閱讀,來不斷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幫助學生提升寫作技巧,為以后的學習與工作打下夯實的基礎,成為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參考文獻:
[1]朱宏良.試論小學語文閱讀與寫作有效整合策略[J].中學生作文指導,2020(28):2.
[2]仇曉寅.試論提升小學語文課外閱讀教學有效性的實踐策略[J].新課程學習(上),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