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金
摘要:對于小學語文教師來說,在“雙減”教育政策下做好課后作業的布置工作,其不僅能夠改變一些學生對于語文課后作業刻板的印象,激起學生做作業的主動性。同時還可以提高學生做作業的質量,讓課后作業的布置更具針對性和實效性。對此,在學科教學期間,需要教師正視課后作業的有效布置,盡量為學生布置形式多樣化的作業。
關鍵詞:“雙減”教育政策;小學語文;課后作業布置;有效途徑
“雙減”教育政策要求減輕學生做作業的負擔,對此,在小學階段,為了提高語文學科課后作業布置的有效性,越來越多的教師開始嘗試對傳統的語文學科課后作業布置方式進行調整。然而,受傳統課后布置方式的影響和桎梏,多數教師對于小學語文學科課后作業的布置并未給予足夠的關注和重視,也很少為了踐行“雙減”教育政策來為學生設計和布置一些課后作業,導致學生對于語文課后作業缺乏動手做的興致。加上一些學生對于課后作業存在著一定的抵觸心理,導致學生主動完成課后作業的效果低下。面對此種情況,本文從三個方面來進行舉例和說明,希望能夠為“雙減”視野下小學語文課后作業有效布置途徑探索提供一些方法上的指導和建議:
一、課后作業布置基礎化,幫助學生鞏固課堂所學
“雙減”教育政策特別指出減少學生的作業總量和學生做作業所耗費的時間,因此,為了貫徹和落實“雙減”教育政策,突出學生做作業的效果和質量,需要教師從鞏固學生語文課堂所學入手,將課后作業的布置予以基礎化。
舉例來說,在《納米技術就在我們身邊》一課的課后作業布置當中,為了幫助學生更加真切的感受納米技術的神器,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本節課知識的同時,還為學生布置了一些基礎性的作業,從而讓學生在完成課后作業的過程中鞏固其課堂所學。比如,為了鍛煉和提升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教師則為學生布置了“在整篇課文當中,作者舉了哪些例子來說明納米技術可以讓人們更加的健康”的作業,讓學生嘗試通過閱讀課文的過程中找出問題的答案。而為了幫助學生意識到納米技術與現實生活之間的關聯性,教師則為學生布置了“找一找我們身邊的納米技術”的作業,通過讓學生課下去搜集并整理一些現實生活當中應用了納米技術的實例,從而幫助學生清楚的意識到納米技術的作用之大。
二、課后作業布置趣味化,激起學生做作業的動力
對于小學學生而言,做作業的過程是無趣且枯燥的,尤其在題海戰術的影響下,多數學生對于語文作業更加提不起動手做的欲望,甚至嚴重的還有一些學生對于語文課后作業存在著明顯的抵觸和排斥心理,不僅做作業的態度存在問題,同時作業的質量也不高。為了改變這一情況,激起學生主動做作業的興致和動力,教師需要將作業的設計予以趣味化,盡量選擇一些趣味性十足的作業內容來讓學生進行完成。
舉例來說,在《春夏秋冬》一課的課后作業布置當中,為了激起學生做作業的興致和動力,教師還就本節課的知識內容,向學生設計了“看圖拼花”的課后作業。在此次作業當中,教師將一些一年四季比較常見的花以卡片的方式分成了幾個不同的碎片,并將其打亂放置在了一起,而學生則需要利用課下的時間,通過對這些代表不同季節的花的了解和認識,將是同一種花的卡片碎片拼組起來,并準確指出所拼花朵代表的是什么季節,從而讓學生在做作業的過程中感受到完成作業的快樂,幫助學生積累起花方面的知識內容。
三、課后作業布置開放化,切實提高作業布置效果
課程改革尤為強調學生在課堂上學習效果的提升,而在小學語文學科教學當中,課后作業的布置作為提高學生課堂學習效果的有效舉措,切實提高學生做作業的針對性和時效性,對于學生學好語文這門課程的幫助無疑是巨大的。因此,為了讓小學語文課后作業的布置更具效果,需要教師在設計小學語文作業期間,改變題海戰術,在減少作業總量的基礎上,降低學生做作業的難度,選擇開放化的方式來為學生布置課后作業。
舉例來說,在《飛向藍天的恐龍》一課的課后作業布置當中,為了鞏固學生語文課堂上的所學,幫助學生更加充分的了解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教師就本節課的內容,為學生設計和布置了“觀看紀錄片”的課后作業。在此次課后作業當中,由教師向學生推薦一些和恐龍演化相關的經典畫面,由學生利用課下的時間進行觀看,并在觀看結束之后嘗試著有條理的復述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以此來讓課后作業布置的效果得以體現出來,讓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有所收獲和提升。
總的來說,在現階段的小學語文作業布置當中,想要讓“雙減”教育政策真正的落實下來,提高課后作業布置的效果,不僅需要教師轉變傳統的以“題海戰術”為主的作業布置方式,選擇一些更加適合班級學生的內容來為學生布置課后作業。又要將課后作業的布置予以基礎化、趣味化和開放化,從而在激起學生做作業積極性的基礎上,提高學生完成課后作業的質量,讓更多的學生逐漸喜歡上做作業的過程。
參考文獻:
[1]肖運發. 優化小學語文作業 提高小學語文質量[J]. 科教文匯(上旬刊),2018(09):122-123.
[2]丁燕霞. 讓作業在智慧設計中靈動飛揚——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問題思考及策略研究[J]. 華夏教師,2018(21):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