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英
摘要:高職院校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融合的價值分析,主要體現在豐富高職語文課堂教學內容,提高教學質量,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等方面。這是基于數字時代對高職教育和高水平的語言教學的實際要求。結合當下高職學生的個性特點,依托信息技術平臺,借助豐富的信息資源,創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情境,重點強化,增強學生自我探究和學習能力,加強課后拓展,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和職業能力。
關鍵詞:高職語文;信息技術;職業能力
當代社會是一個高新技術迅猛發展的信息化社會。信息量大增、信息交換手段高度發展,計算機智能化和網絡化成為必然的趨勢。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語文教學的信息化也成為這個時代教育發展的趨勢。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語文課程應植根于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化科技手段的運用,應當密切關注當代社會信息化的進程,推動語文課程的變革和發展。”可見,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融和,是時代的呼喚,是課程改革的需要,也是提升學生職業能力的必要手段。
一、高職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融合的價值分析
高職教育與信息技術的融合,將有助于極大豐富語文高職教育的內容,提高語文高職教育的質量,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一)豐富高職院校語文教學的內容
信息技術在高職教育中的應用可以改變一門課的教學方法。語文課堂教學信息化,即運用音響、歌曲、圖像,營造與課文相通的情境,創設一種盡可能真實的情景,在生動感人的情境中,喚起和作者心靈的共鳴,獲得美的享受;形聲并茂,音畫同步,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視覺和聽覺內容,收到比常規方法多倍的效果。例如:我在制作《翡冷翠山居閑話》朗讀課件時,收集了20多幅山居情趣盎然和文中提到的著名景點的圖片,用flash將它們綴連起來,輸入課文原文,進行動畫效果設置,將文字的動畫效果與教師的朗誦速度保持一致,讓文字產生動感。配上輕柔舒緩的班得瑞鋼琴曲《天堂的大門》,真正成為圖、文、聲并茂的欣賞,把學生帶入到一個清新詩意的氛圍中,既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也領略了大自然的美,感受到了讓心靈回歸自然的輕松與愉悅。
(二)提高高職院校語文教學的質量
創新高職語文教學方法,將傳統教學的優勢與信息技術的優勢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可以提高高職語文教學的質量,實現高職語文教學活動的“低投入,高產出”。眾所周知,單位時間內多媒體給我們展示的知識容量是傳統教育教學無法相比的。通過多媒體技術,增加了課堂信息傳遞的通道,提高了單位時間內傳遞信息的容量,豐富了課堂的容量,讓學生在最大限度上開闊自己的視野,豐富自己的知識庫。
二、高職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整合戰略分析
在高職教育領域,教師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多層次多角度地向學生提供課程相關資源,提高學生的語言水平和掌握語文知識的能力。例如,教師可以使用信息技術,使學生通過照片,音頻或視頻,從多個角度分析作者的寫作意圖,并找出詞匯和句子的精妙之處。教師還可以通過創建Flash動畫,PPT、微課等向學生顯示核心課程,并通過多媒體課件直觀地顯示復雜的教學內容,化解教學重難點。
1.以歷史知識為積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語文課堂上,教師常利用歷史故事來調動課堂氛圍,學生在歷史背景和故事的吸引下,將語文課堂枯燥乏味的講解演變成生動形象的課堂教學,能夠收獲很好的效果。比如在學習《赤壁賦》文章時,與文章中的字詞句等知識相比,學生往往更青睞于教師所講的一些歷史事件。學生喜歡去關注:為什么世人來到赤壁之后,意氣風發的周瑜和聰明絕頂的孔明都沒有題詩作賦,唯有爭議頗多的曹操有詩賦?學生在讀完這些句子之后開始思考蘇軾這位偉大的文學家是如何創造出如此動人的語句的,又是怎樣的人生經歷觸發他發出深刻的感慨?......結合學生們的這些學習偏好,教師就可以在教學過程中適當的引入一些與課文內容相關的故事視頻或者動畫,以此為切入點來實施教學,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更好地保證教學工作的順利實施。
2.探幽發微、見縫插針,提高人文素養。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將學生的目光引入到“幽微之處”,促使學生能夠抓住文章的一些小細節進行空間的延伸,以此強化學生對于文章主旨的深刻理解,提高人文素養。比如在學習《把欄桿拍遍》這篇人物評傳時,因為評論的主角辛棄疾作者本身就是文壇上赫赫有名的大詞人,很有特色的標題就出自他的一首詞《水龍吟》。為了幫助學生更加深刻全面地認識辛棄疾這個歷史人物,了解人物評傳這種體裁的寫作特色,在教學實施過程中,引導學生探幽發微,把目光放在標題上,探究作者梁衡用詩句做標題的深意,并引入有關辛棄疾的視頻資料和故事,讓學生深入了解辛棄疾的行伍出身和收復舊山河的一腔熱血及悲憤失意的仕途之旅,在問題探究和經典詩詞的誦讀中,激發學生的拳拳愛國之心和立志報國之心,提高人文素養。
3.課后拓展以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
語文兼具人文性和科學性。在高職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不僅要增強學生在課堂上的語文知識,還要進行適當拓展,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塑造良好品質,為以后的就業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比如講授《合歡樹》時,課后,教師進一步借助信息技術平臺,引導學生欣賞優秀短片《母親》和意蘊深遠的沙畫視頻《時間都去哪兒了》,在感人音樂和耐人尋味的畫面中加深學生對母愛的思考和感悟,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心靈受到愛的洗禮,塑造心懷感恩,懂得付出的良好品質,助理未來職業發展。
通常,可以將中國高職職業培訓活動適當地集成到信息技術中,以豐富課堂教學的內容。教師可以通過創造情境來激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重點是加強學生的掌握,課余教育,發展學生的綜合素質等,改善傳統教學方法的弊端,提高高職院校語文課的教學水平。教師應在高職學校信息技術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在教學過程中探索一套個性化和創新性的教學策略,以促進高職專業語文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進一步融合和深化。
參考文獻:
[1]黃麗娟. 新形勢下提升高職學生語文應用能力探析——基于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2015屆畢業生的調查[J]. 晉城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23).
[2]周海英. 學習心理學視角下高職院校“應用語文”翻轉課堂的有效性研究——基于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的調查[J]. 職教通訊,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