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繼業
摘要:對初中科學課程進行數字化的改革實踐研究,是為了將先進的數字教學資源以合理的應用形式落實在課程之中,對現有的教學框架進行技術革新,使教師能夠通過對數字資源的有效開發更為快捷地開展教學活動,同時也使數字資源成為現階段初中學生科學學習過程中的重要輔助資源,從兩方面推動當前教學有效性的切實提高。在初中科學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切實以數字化改革為基礎方向,做好課程改革策略的具體研究工作,以此搭建前沿的數字化科學課程平臺,切實促進學生學習素養的提高。
關鍵詞:初中科學;數字化;改革策略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2)-5-
隨著新時代背景下越來越多的數字化資源涌入教育領域當中,教師的教育活動也跟隨數字教學資源的有效開發呈現出明顯的數字化改革趨勢,極大地革新了當前課程的整體教學模式。初中科學教學在當前素質教育體系下承載著促進學生科學素養發展的重要教育目標,是當前初中教學體系中十分重要的一門課程,教師為了促進這門課程教學有效性實現切實提升,可以將數字化作為當前創新的主要方向,通過開發與科學教育資源具有較強適應性數字資源的方式,打造具有前沿性的數字教育結構,切實從教學與學習兩方面促進課程教學有效性的提高。本文將結合具體的實踐進行分析,簡要論述教師應如何基于科學課程,切實制定針對性較強的改革策略,切實推動課程的教學機制優化,為學生搭建一個良好的教學平臺。
一、以數字資源優化授課機制
傳統的授課以教師對教學內容的直接講解為主,在教學內容較為抽象的科學教育實踐中,這種授課方法往往需要學生付出更多的知識理解時間,增加了較多的時間支出。而通過對數字資源的合理開發,則能夠以數字技術輔助優化傳統授課機制,使學生在數字模式下更立體地看待科學知識,優化其對知識的理解效率。
例如在《電荷與電流》這一課的教學中,首先教師可以借助數字網絡資源的快捷特征,搜集大量符合教學內容的媒體資源,進而借助媒體資源的表現優勢,將摩擦起電的現象以較高的可見度直觀地展示在學生的面前,使學生立體地認識相對抽象的科學觀點。而后,教師還可以通過對課件資源的設計與利用,將原本需要板書呈現的原子結構等本課的重難點信息以數字化形式快捷地展示給學生。兩種數字資源的有效開發將極大地優化傳統授課機制,使授課方式更為立體且快捷,真正減少了課堂教學環節的無效時間,使學生以更高的理解效率真正實現個人學習素養的最大化提升。
二、以數字資源輔助實驗活動
實驗是科學學科教學中重要的實踐環節,通過實驗活動的直接參與,學生能夠在操作中將科學教育理論轉變為具體的現象,并通過對現象的觀察切實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以及直接提升學生的科學研究能力。為了使實驗活動更為有效地促進學生科學學習效率的提高,教師可以將數字資源融入實驗環境,輔助學生的實驗活動開展,以此推動學生科學素養的高效提升。
例如在《電壓的測量》這一課的教學活動中,教師為了學生能夠更直接地掌握測量方法,并且是提高學生電學相關的科學實驗能力,應當在學生開展實驗的過程中以微課資源作為輔助引導媒介,帶動學生的課堂實驗活動。首先,微課可以替代傳統以教師為主的實驗方法演示形式,以投屏放映的方法強化實驗演示的可見度。相較于傳統演示方式,微課資源能夠使班級學生更為清晰地了解實驗的操作細節,為其后續的實驗活動開展打下重要基礎。另外,在實際的實驗過程中,教師同樣可以以微課為引導,在學生的實驗過程中幫助學生階段性地進行演示,這將在實驗過程中幫助學生完成更精準的操作,真正起到優化學生實驗體驗的目的,以數字化手段切實推動學生科學實踐能力的提高。
三、以數字資源延伸課堂教學
數字資源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傳統教學模式在空間與時間層面對教師的限制,使教師的教育職能依托數字化平臺延伸到學生的課后學習活動中去,真正延展課堂教學體系,輔助學生更好地建立起科學學習體系。
例如在《電流與電壓、電阻的關系》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應當根據課程中的具體教學邏輯做好課后慕課的設計工作,將課堂的知識體系進行集中整合,帶動學生的課后學習活動。慕課資源的設計對課堂學習過程進行了微縮,在依托慕課平臺開展的課后學習活動中,學生將更高效地利用課后學習時間,使學生真正優化與鞏固課堂所建立的知識體系,以此為其未來科學學習活動的參與打下重要基礎,并在數字化模式下優化課后學習思維,在高效率中減輕課后學習壓力,有效落實素質教育,切實推動學生全面發展。
在教育的數字化整體發展趨勢之下,初中科學順承教育改革趨勢切實做好改革策略研究工作,能夠第一時間將先進的數字技術融入課程體系之中,使教學更加富有生機與活力,切實以機制的優化促成學生個人學習體驗的不斷優化,最終真正帶動學生學習素養實現最大化提升。
參考文獻
[1]潘巖.初中信息技術教學科學利用數字化學習資源的方法探究[J].電腦樂園,2021(2):1.
[2]袁麗雯,楊坤.結合數字化實驗,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素養——測量小燈泡電功率的探究式教學[J].湖南中學物理,20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