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冰
摘要:群眾文化是文化館實現高質量發展的主旋律,是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的主要內容。在創建共同富裕示范區中文化要先行,就必須樹立新發展理念,統籌城鄉文化一體化,打造公共文化服務新模式,創新工作運行新機制,促進文化館惠民服務由追求數量走向追求效益、由粗放走向精細的飛躍。
關鍵詞:群眾文化;高質量;展望;思考
“十四五”時期是群眾文化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期,是浙江創建共同富裕示范區實現文化先行的機遇期。新形勢下,如何統籌城鄉群眾文化工作高質量發展,充分發揮文化館在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的職能作用,提升服務效能,創新工作方法,打通送文化下鄉的“最后一公里”,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每一位群眾文化工作者值得思考的問題。
一、用新的眼光看待文化新發展
群眾文化是人們在生產生活中形成的群體反映,其活動的記錄,歷史的積沉,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理想和愿望,是人們的高級精神生活。在互聯網普及的今天,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記錄與保護,已經遠遠不能保證我們能跟上時代的腳步。作為基層群眾文化工作者,更要與時俱進,代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這就要求我們必須以新的眼光來看待文化,尤其是鄉村文化振興。
長期以來,我們都以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兩手抓兩手都要硬來統籌經濟發展與精神文明建設,其實兩者并非簡單的并列關系,更非相互矛盾,而是辯證統一、相輔相成、協調發展的的關系。古人云:倉稟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物質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礎。無獨有偶,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中提出人的五種需求,即生存、安全、尊重、情感歸屬、自我實現,后三者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人的精神需求,可見精神文明建設必須依托一定的物質而存在。反之,精神文明對物質文明具有積極的能動作用,為物質文明的發展提供思想保證、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它們對物質文明的發展能夠產生巨大的促進作用。尤其是在經濟轉型升級的今天,在勞動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轉變的關鍵環節,更要認識到發展公共文化事業的重要性,發展群眾文化的必要性,將建設新農村公共文化事業,以戰略高度的眼光來看待。
國家三部委發布的《關于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從著眼戰略全局出發,對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作出方向性引領,這是文化館高質量發展的行動指南。“十四五”時期是文化館大有可為的黃金機遇期,又是浙江在現代化先行中實現文化先行的關鍵時期。各級文化館要不忘初心、牢記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歷史使命,拓展公共文化服務新領域,促進文化館高質量發展。
二、用新的項目滿足群眾的新需求
文化禮堂、文化驛站、文化分館等創建項目的開展,為新農村文化建設的開展,搭建了平臺載體,營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圍。而筆者看到這樣一個現象,農村文化禮堂光顧的對象并不多,而室外跳排舞的人卻越跳越多。這個現象是普遍存在。書籍作為文化傳播的基本媒介,對于受眾有一定的文化要求,并非識字就能看懂,學會。而排舞,作為新生事物,卻很快融入到了農村群眾的日常生活中。它主要以下幾個特點:一是易學,看看視頻,動作簡單優美,老少皆宜,都能學會;二是健康,常跳排舞,不僅健身,而且減肥,這是群眾實實在在能看到的;三是有氛圍,排舞越跳越多,越多越好看,形成了良性循環。
浙江的新農村文化建設,走在全國的前列,農村文化也更加繁榮。就農民個體而言,浙江農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個性化,多樣化,這主要歸功于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與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這就要求我們提供的文化產品不僅要多樣化,更要新,要放眼全球。在農技知識上,讓受眾接觸到新知識、新技術、新產品,來提高農民致富的本領;在文化享受上,讓受眾享用各種文化大餐,如開展數字文化館的線上服務,來開放拓展受眾的視界;在傳播形勢上,以多媒體為主導,以網絡為途徑,保證文化內容的時效與多樣性。
三、用新的理念構建服務新模式
如果說“十三五”是農村基層文化搭臺唱戲的五年,那么“十四五”就是農村文化高質量發展的五年。首先要弄清楚,任何一種文化的產生到繁衍傳承,都要經歷個體創新到廣泛認同傳播,傳播中衍變,最后衰老的過程。因此,一定要確保唱戲的主角是群眾。在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的轉變中,我們的文化工作也要由主導轉向服務。
從質量上分析,長期以來,由于歷史的原因,各地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質量參差不齊、文化賦能略顯不足、文化精品打造匱乏等問題仍然存在。這就必須要轉換理念、大膽創新,以“一個都不能少”為服務理念,打造“耕山播海”、“蒲公英行動”等公益品牌,面向不同區域實施共性化供給;必須要重點扶持農村的“三團三社”建設,面向不同群體實施差異化服務,打通送文化下鄉的“最后一公里”。通過各級文化館高質量發展,促進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由追求數量走向追求效益、由粗放走向精細的飛躍。
在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務必要向人民群眾提供喜聞樂見的文化產品與服務,文化供給要從“有”向“優”轉變,從保基本向高質量發展的轉變。這就決定了新時代文化館必須確立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走一條切合當地實際、滿足群眾基本文化需求的高質量發展之路。要按照鄉村振興戰略的要求,進一步提高公共文化供給的覆蓋面和適用性,為文化禮堂建設提檔升級、豐富鄉村文化生活提供支撐。通過建立公共文化服務需求對接和利益反饋機制,探索打造“以需定供、自下而上”的菜單式、互動式服務模式,推動縣(市、區)級文化館與鄉鎮(街道)文化站的有效對接、優勢互補和融合發展。
四、用新的體系打造運行新機制
制度體系是文化館從業人員在公共文化活動中應當共同遵守的規定和準則的總稱,是文化館賴以生存的體制基礎,是從業人員的行為規范和開展工作的制度保障。群眾文化高質量發展需要從整體角度出發,對目標、路徑、步驟和措施進行體系化考量,構建起新時代群眾文化運行體系。
群眾文化高質量發展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文化館資源整合、優勢互補、上下聯動,努力打造線上線下一體化服務的省、市、縣、鄉鎮、村“五級聯動”體系,實現資源、技術和人員的互助互補,打通最后一公里服務群眾的“網絡末梢”,實現“全省一盤棋”的高質量服務格局。而社會化是實現群眾文化高質量發展的有效途徑,在符合政策法規的前提下,合理引導企業、社會文藝團體、文化志愿者等社會力量進入群眾文化業務領域,參與公共文化服務,助推群眾文化高質量發展。
總之,推動群眾文化事業高質量發展,是“十四五”時期各級文化館在現代化先行中實現文化先行的總體目標,又是貫徹落實《關于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的根本要求。各級文化館只有著眼滿足人民群眾對共同富裕的新期待,自覺地將高質量發展創新舉措貫穿于群眾文化工作的各領域、各環節、各方面,才能以新發展理念打開群眾文化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天地。
參考文獻:
[1]李偉.高質量發展有六大內涵[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8-01-22.
[2]雒樹剛.以高質量文化供給增強人民群眾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J].求是,2018(19):8-10,共3頁
[3]任保平.高質量發展需要正確處理十大關系[N].經濟參考報,2018-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