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述梅
摘要:小學階段對學生進行美術學科教育,能夠培養學生審美能力,學生通過教師的教育引導去發現美、創造美,使學生綜合素養得以有效培養。創意手工是小學美術重要的教學內容,學生學習手工制作,結合美術所學進行創意手工實踐,能夠鍛煉學生動手能力,同時將內心對美的想法進行展現,是非常有利于學生綜合素養全面發展的教育方式。
關鍵詞:小學美術;創意手工制作;教學策略
創意手工制作是以美術教育為基礎,一說創意,二說手工制作,是頭腦中的創新思維與動手實踐的結合,將美的想法進行展現。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重視創意手工教學,激發學生美術想象與創造力,鍛煉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培育學生美術綜合素養。
一、小學美術實施創意手工教學的重要性
(一)活躍學生美術思維,培養學生動手能力
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積極開展創意手工制作教學,將美術教育內容具象化,學生能夠通過自己對美術創作主題的思索進行自主構思與動手呈現,創意手工制作過程是學生思維活躍的體現。隨著學生手工能力的提高,會樹立學生美術學習信心,提高美術行動力。在學習與生活中多觀察、多思考,以美術所學建立自我認知與美的聯系,從而積極去發現美、表現與創造美[1]。
(二)激發學生美術學習興趣,打造高質量美術課堂
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帶領學生進行創意手工制作,這對小學生來說具有極強的吸引力,能夠激發學生美術學習興趣,提高課堂參與度,使課堂氛圍更加熱烈。通過美術學科引導學生進行手工制作,能夠充分釋放學生的天性,每個學生都會產生創意點子,并通過手工制作的方式展現出來,將學生美術學習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有助于教師打造高質量小學美術課堂,為學生美術學科學習與發展奠定基礎。
二、小學美術創意手工制作教學策略
(一)美術創意手工制作聯系生活,引導學生多從生活中發現美術創意靈感
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積極帶領學生進行創意手工制作,要首先引導學生立足生活,從生活中找尋靈感。既培養學生積極觀察生活的能力,又能從生活中探尋到美術靈感,對學生美術綜合素養培養具有重要的鋪墊作用。
如以“廢物利用”為主題開展創意手工制作活動,教師要引導學生首先去理解何為是生活廢物?又有哪些生活廢物能夠為我們所用來進行手工制作?如何讓自己的手工制作更有意義?教師須帶領學生去學習與思考這些問題,才能為創意手工制作做好鋪墊。因為手工制作要體現創新想法,表達美術觀點,教師便要教授學生美術基礎認知,包括專業知識和與之相關必要的生活經驗等,在此基礎上才能使美術創意手工制作順利開展[2]。學生經過觀察生活、思考廢物利用與環保的關系等重要問題,羅列生活中的廢物主要有哪些,篩選出可用于手工制作的廢物,對美術創意有一個比較明確的目標,如制作出能夠用于家庭裝飾的手工,或制作出生活中能夠用到的手工,再或者手工制作凸顯一個主題,例如對他人有積極影響的省世類物品等等。教師要與學生進行積極的交流與探討,將學生的想法及創意點子挖掘出來,再為學生準備豐富的手工材料及工具,與學生共同進行手工制作。手工制作后,教師對學生進行積極的點評與總結,肯定學生的創意,強化學生動手能力培養。如一個廢棄的飲料瓶在學生手里有了“第二次生命”,因為小小瓶蓋可以做裝飾畫,瓶蓋成了花蕊,瓶身做成植物的家,它們成了美麗的花瓶等。教師引導學生將創意、美與愛心融入手工制作中,凸顯美術教育的意義。
(二)豐富美術創意手工活動,激發學生美術想象力和創造力
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積極開展創意手工制作活動,應激起學生手工制作熱情,將學生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教師可結合手工制作主題設計趣味活動,吸引學生積極參與其中,強化學生手工制作實踐,通過動腦思考與動手實踐,激發學生美術想象與創造力,達到美術手工創意制作的重要目標。
教師先明確一個手工制作主題,引導學生進行分組合作制作手工。如以傳統節日為主題,美術學科中,傳統節日是學生學習的重點內容。教師分別確立幾個重要傳統節日,提出關鍵詞,包括節日飲食、氣氛、祝福等,引導學生分組坐在一起探討如何利用手頭工具與材料將主題表現出來[3]。如一組學生抽取到端午節,那么學生首先想到了粽子、龍舟、艾草等,那么在創意手工制作過程中,可利用彩泥捏出可愛的粽子,再用彩紙制作出龍舟,粽子賽龍舟,表現出端午節人們吃粽子、賽龍舟的習俗,烘托出節日氛圍。再比如春節,學生利用喝過的益生菌飲料瓶包上紅紙制作爆竹,在其中放入不同面值的鋼镚。隨著大家晃動制作好的爆竹,鋼镚發出噼里啪啦的響聲,好像爆竹聲中一歲除般,紅艷艷是中國的紅,體現節日氛圍,彰顯學生創意想法。
結語:
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重視創意手工制作教學,豐富手工制作活動,吸引學生積極參與其中,鍛煉思維,強化實踐,提升美術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浦瑜.小學美術創意手工制作教學思考[J].基礎教育論壇,2020(7):2.
[2]王衛.探究小學美術教育中的創意手工制作[J].幸福生活指南,2019(15):1.
[3]蘇榮蘭.生活中的小學美術手工課教學探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9(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