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
摘要:作為當前非常重要的教育內容,審美教育能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即通過審美教育來打破學生對自我與他人之間的情感界限,讓學生學會從多個角度看待問題,追求更為高尚與無私的心靈美。
關鍵詞:小學語文;審美素養;提高策略
引言
在我國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各國文化也隨著經濟相互交融,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小學生受到了國外文化的沖擊,為了可以讓學生在參差不齊的文化信息中找到自己需要的優秀內容,小學語文教師需要培養學生的審美素養,以此來增強學生辨別信息的能力。在小學階段培養學生的審美素養是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的重要內容。同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挖掘出教材內容中包含的審美元素,還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制訂合理的教學內容。通過審美素養的培養讓學生認識到生活中的真善美,也能夠辨別生活中的假惡丑,從而以正確的價值觀引領自己的成長。
一、立足教材,全面落實審美教育
審美因素寓于語文教材之中,但是如何短時間內處理好文本,將教材課本中的審美因素進行充分挖掘,是需要教師深入思考的問題,也是全面落實審美教育的關鍵所在。所以,小學語文教師應將教材作為教學的立足點,著眼于細微之處,根據教材中不同課文的文體、作品風格來確定審美教育的切入點,挖掘教材中所蘊含的審美因素,包括文章結構美、語言風格美、人物形象美等,引導學生品讀這些語言和文字,從中發現、感受、欣賞和創造美,實現審美教育的全面落實。
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寫景名篇,通過優美的語言文字,描繪出清華園生氣盎然的荷塘與朦朧柔和的月色,展現出自然美和意境美,是對學生進行美的熏陶的有效載體。基于此,老師抓住課文的特點,以“美讀”來作為美育的切入點。首先,老師會帶領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將學生引入美的環境中,讓學生在腦海中自覺浮現荷塘月色的美麗景象;隨后,老師會讓學生深入體會,指出哪些句子凸顯作者朦朧幽美的意境,哪些句子表達出作者的思想情感,這樣可使學生在讀的過程中體驗美,受到美的熏陶,樹立良好的審美觀念。
二、基于文本細節元素,引導學生感知美
為了讓學生具備發現、欣賞與創造美的技能,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既要培養學生的想象力,還需要尋找到最恰當的切入點,從細小之處體會美,既可以是表現人物的性格特點,也可以表現出人物語言、神態等,還可以是文章在結構藝術、語言風格上的美。而且,需要參照文章明確審美的切入點,掌握差異的細節。由于風格具有差異,作者文章不同,審美切入點也不同,學生要通過教師的幫助體會美。如小說關注人物的性格和語言,散文則能夠以意境發現美。魯迅先生的文章語言思想具有深度,可以將體會語言特色作為切入點。
如在對文章《拿來主義》進行教學時,要讓學生對拋來、拋給的不同與一路掛過去的含義有深度的理解。在對《祝福》進行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以祥林嫂外在形象的變化作為切入點,體會她命運上的轉變。祥林嫂首次到魯鎮時臉色并不好,然而面頰卻微微泛紅;再次來到魯鎮時面頰中的血色已經基本退散;最后一次在魯鎮出現時她的頭發已經徹底變白。魯迅先生僅以很少的文字便很好地塑造出祥林嫂的人物形象。學生從祥林嫂形象上的變化能體會到魯迅先生語言的美。《琵琶行》中,白居易生動形象地描繪了琵琶聲,教師在教學時需要引導學生關注細節,以小見大,體會文章的節奏與音樂美。讓學生自主發現美的存在,在無形之中能培養他們的審美情趣。
三、培養學生的審美感受能力
要想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更好地開展審美教育,促進學生發現、鑒賞和感悟美,就必須讓學生具備感受美的能力。從語文角度來說,審美感受能力就是要求學生通過感官對語文教材中的內容進行審美感知。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注意兩點,一是要重視對文本進行可視化的呈現,強化學生對文字或精彩句段的感知能力;二是對文本所涵蓋的作者情感、思想內涵、教育價值的感知能力。學生只有具備了良好的審美感知能力,才能為培養和提升審美鑒賞及創造能力奠定扎實的基礎。教師要引導學生從主觀上形成審美意識和態度。
如在教學《合歡樹》時,學生如果僅僅從作者對合歡樹簡單的外在描寫或是借助圖像是無法感悟到美的,也就不能實現審美教育的目標。所以在教學時,教師要通過介紹文本的寫作背景、作者經歷、合歡樹的特性,引導學生體會合歡樹的象征意義和作者對其賦予的情感,如此吸引學生關注審美對象,激發學生與作者在情感上產生共鳴,進而促進學生深入探究和感知文本的美。通過文本可知,于母親而言,合歡樹與作者的命運是相似的,母親因愛子而倍加珍愛合歡樹,由此從側面體現出母愛的偉大。于作者而言,合歡樹如同母親的寵物、遺物,更像是母親的化身,使得作者不愿去碰觸,因為怕睹物思人,學生從中能夠逐漸領悟到兒子對母親的思念和愧疚。這樣通過學生審美態度的轉化,讓作品的美凸顯出來,潛移默化地培養了學生的審美感受能力。
結束語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和學生受高考壓力的影響,在語文教學活動中忽視了對審美素養的培養。因此,教師和學生都應當重視審美素養的培養價值,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轉變自身的教學觀念和教學策略,根據學生審美素養發展的需要,制訂相應的課程教學策略,在長期實施的過程中不斷總結教學經驗,如此形成有效的教學模式,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
參考文獻:
[1]李斌.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審美素養的培養[J].學園,2020,13(33):18-19.
[2]胡榮仁.對小學語文審美素養培養教學的探討[J].新課程(下),2019(05):172.
[3]仝芳.小學語文審美素養培養教學探討[J].課程教育研究,2018(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