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宇婷
摘要:在學前教育實踐中,幼兒教師常常利用游戲形式對活動課程進行創新,意在通過游戲的趣味性激發幼兒的興趣,使其在主觀能動性的加持作用下自主完成游戲模式的實踐任務,從而在寓教于樂的模式下得到個人綜合實踐能力的切實提升。游戲化改革在學前教育環節中有著十分顯著的教育優勢,教師應該在具體的改革實踐開展前切實做好游戲化改革價值分析工作,從而為后續學前教育實踐活動中課程的游戲化改革實踐提供更精準的落腳點,真正為幼兒的綜合能力高效發展打下重要基礎。
關鍵詞:學前教育;游戲化改革;改革價值
在學前教育實踐中推動活動課程的游戲化改革,需要幼兒教師充分把握游戲的趣味化形式,在保留其原有趣味化的同時,在游戲框架下適當地融入幼兒園教育目標,從而打造具有游戲屬性的幼兒活動課程,使幼兒在游戲開展過程中獲得個人實踐能力與綜合素質的提升,以此真正實現個人綜合素養的發展。游戲化作為現階段幼兒園教育的主要發展方向,本身具有較強的適齡性優勢,十分符合幼兒的認知特征與時間特點,在幼兒園教育實踐活動中通過對活動課程進行游戲化創新的方式,能夠切實輔助幼兒在學前教育實踐中以更高的效率實現個人綜合素質的提升。為了更好地利用游戲化改革的形式促進幼兒的高效成長,幼兒教師應當結合具體的實踐做好游戲化改革價值的分析工作,以具體的理論研究指導后續的游戲化改革實踐,真正促進現階段幼兒園活動課程效率的提高。
一、滿足幼兒興趣需求
幼兒在學前教育實踐中往往會表現出較強的主觀性,即在實際的活動課程參與過程中幼兒往往只能積極地融入到自身感興趣的課程中去,對不感興趣的課程則會因為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難以對其中包含的知識建立起全面的印象,嚴重影響了幼兒的綜合素質全面發展。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學前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游戲教育法這一概念,意在通過推進活動課程游戲化的方式,使游戲形式本身具有的趣味性能夠快速吸引幼兒的興趣,從而調動幼兒的主觀能動性,使其積極參與活動課程之中,切實實現個人綜合素養的提高。
例如在幼兒園語言活動課程的開展過程中,為了使幼兒能更積極地參與課堂之中,通過對語言的獨立應用來積累應用經驗最終實現語言能力的提升,幼兒教師即可以利用游戲化形式,使幼兒在游戲框架下開展實踐活動。例如幼兒教師可以利用繪本資源作為框架,引導幼兒開展代入角色的模擬游戲活動。在游戲過程中,幼兒不再單調地應用語言開展空洞的對話,而是真正以游戲對話模擬立體還原故事情節。這將真正帶給幼兒良好的語言游戲體驗,從而對語言知識形成了特定興趣,以此調動起幼兒的主觀性,為其后續語言能力提高打下重要基礎。
二、符合幼兒認知特征
學前教育階段的幼兒正是思維發展的黃金階段,在這一階段中使幼兒建立完善的認知概念,教師應該著重做好幼兒認知特征的分析工作。而通過多次實踐證明,幼兒園中的幼兒理解能力十分薄弱,更容易受到實踐活動的影響,而通過對活動課程進行游戲化的方式,則能快速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并在以時間為主的游戲過程中,幼兒將真正在符合個人認知特征的實踐模式下,最終真正得到個人啟蒙認知的拓展優化。
例如在科學教育實踐中,為了幼兒能給真正對樹葉相關的科學啟蒙知識形成特定的印象,幼兒教師應切實引導以樹葉為低結構材料的游戲活動。在活動過程中,幼兒將在教室的要求下尋找兩片相似的葉子,并將其涂上顏料在紙張上留下彩色的印記。而后,幼兒將對印記進行比對。最終通過游戲實踐的形式認識到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這一科學原理,由此真正以符合幼兒認知特點的方式使得幼兒切實得到啟蒙認知素養的優化。
三、服務幼兒思維開發
游戲并不是線性的實踐過程,為了完成游戲的實踐目標,幼兒往往需要經由綜合性較強的復雜過程,從而攻克重重險阻以切實完成游戲任務。因此在游戲開展的過程中給予幼兒以較強的自主性,還將使幼兒在開放的游戲模式下充分利用個人的思維進行游戲框架下的思考,以此使幼兒在游戲活動中不斷提高個人的思維能力,切實服務于幼兒思維開發教育環節,為幼兒未來的成長打下重要基礎。
例如在開展戶外運動循環游戲的過程中,幼兒教師可以使幼兒首先了解循環模式下戶外運動游戲的各個組成區域,為幼兒后續的思考打下基礎。而后在游戲開始階段,幼兒教師將引導幼兒進行自主思考,選擇最佳的循環順序以參與到游戲環節之中,使其能夠以連貫的設計方案最高效地完成循環游戲目標。這一游戲過程真正激發了幼兒思維的活躍性,使其結合現有認知制定出了靈活的游戲方案。在這一過程中,幼兒真正實現了思維的有效應用,為其思維方式的優化與思維能力的發展打下重要基礎。
在學前教育實踐中,幼兒園教師應切實做好游戲化改革的價值研究工作,以此為幼兒園教育活動的具體改革實踐提供核心的優化方向,從而打造更系統的游戲化課程,切實輔助幼兒個人學習實踐的有效開展,促進幼兒的綜合成長。
參考文獻:
[1]張贏贏,王小溪.幼兒園課程游戲化的研究綜述與啟示[J].2021(2020-36):77-78.
[2]沈玥,沈娟.幼兒園課程游戲化帶來的改變——基于我園的實踐研究[J].中華少年,201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