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玥
摘要:本文主要圍繞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進行闡發。挖掘生活資源,創設有生活氣息的課堂情境;運用生活化教學手段,組織貼近生活的學習活動;解決生活問題,營造生活化學習環境。
關鍵詞: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小學數學教學;課堂應用
在這個浩瀚的宇宙中,每時每刻都有生命在地球上誕生或消失。每一個平凡的靈魂都在這個奇妙的龐大又渺小的星球上發生著各種各樣的事情。每個人看起來都那么渺小,每件事都顯得那么微不足道,但在我們彼此短暫的一生里,就是這些平凡渺小的東西,對我們來說那么重要,那么偉大,這就是生活,而在生活中又處處都有著數學的身影。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思想與現如今《數學課程標準》中所提出的總目標“獲得適應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數學基礎知識、技能、思想以及活動經驗,體會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能靈活運用數學知識自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不謀而合,可見,當前在中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踐行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意義非常深遠。
一、挖掘生活資源,創設有生活氣息的課堂情境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思想的核心內容,它所強調的是生活經驗在教育教學中的重要地位,與傳統教學中脫離生活實際而一味以書本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形成鮮明的對比。“生活即教育”的思想理念對現今的數學課堂教學有著重要的意義:數學教學要面向生活,要反應生活實際。這與《新課標》中的總目標是一致的。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為了滿足小學生的思維認知特點,對于每一個知識點的教學都會通過創設與生活實際相關的情境,從而引出該課知識點,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具體形象,易于理解,這一點正符合了低年級學生形象思維強于抽象思維的心理發展趨勢,由此消除學生對數學知識的陌生感與距離感,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
在一年級下冊《認識人民幣》的教學中,由于一年級學生缺乏生活經驗,對于錢幣也是認識不深,所以為了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元、角、分之間的換算關系,本課的教學從創設“小小便利店”的情境開始,讓學生充分利用自身已有的生活經驗,在“便利店”中通過購買物品來認清人民幣各種幣值之間的進率。這與教師直接將人民幣的種類、進率相關知識灌輸給學生的教學方式相比,這種創設具體生活情境,讓學生在自身熟悉的生活氛圍中自主探究從而收獲知識的方式更有利于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與掌握。這樣,學生將娛樂與學習融為一體,讓枯燥晦澀的數學課堂變得豐富多彩,學生通過逛便利店,在購物的過程中認識了人民幣中元、角、分不同種類的幣值,又通過模擬購物的情境在付幣與找幣中學習到了人民幣的加、減計算與各種幣值之間的進率。
在三年級上冊《千克與克》的教學中,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入手,讓學生說一說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了千克和克,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出本課學習內容。師:同學們,你們都到過商場買東西吧?那你們都喜歡到商場買什么呢?(通過自由發言,在輕松的氛圍下開始本堂課的教學。)師:老師這里有幾件物品,你能看出哪件物品重一些,哪件物品輕一些嗎?(拿出一袋紅棗、一包薯片,讓學生分組掂一掂、比一比并全班交流。)師:怎樣才能更準確的知道這些物品的重量呢?(引出用秤稱一稱,并帶領學生認識臺秤和電子秤。)拿出一個啞鈴,一塊橡皮,一根皮筋,讓學生自己動手選擇合適的秤來稱出每樣物品的質量,通過學生自主探究得出臺秤用于稱較重的物品,電子秤用于稱較輕的物品。在分清了如何使用臺秤與電子秤之后提出問題“1千克棉花和1千克鐵塊誰更重?”,學生通過用手掂一掂,用秤稱一稱等活動認識1千克的概念,以此類推得出1000克的概念,并將千克與克進行比較,得出兩者間的進率。學生從教師創設的生活情境中出發,在娛樂與實踐中逐漸掌握本課內容。
二、運用生活化教學手段,組織貼近生活的學習活動
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教師應能夠采擷生活數學的碩果為數學課堂服務,將生活中每一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進行放大,使其在課堂教學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比如,在學習了加減法的含義之后,我們可以提問“你能說一說生活中有哪些事例運用到了加法(減法)嗎?”,學生就會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舉出許多自身運用加法(減法)解決實際問題的事例;在學習了“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之后,我們可以讓學生說一說在什么地方見過這些形狀,學生便會迫不及待的說出如課桌面、玻璃窗、積木塊上的各個面……;在學習了“24小時計時法”之后,讓學生自主合理地規劃一下自己的一天,這樣不僅使學生進一步學會使用24小時計時法,也讓學生學會了合理規劃時間,一舉兩得;在課間如果看到盛開的鮮花、飄落的樹葉或者翩翩起舞地蝴蝶,我都會抓住機會讓學生觀察一下,為以后軸對稱圖形的教學埋下生活的伏筆。
數學與生活息息相關,生活離不開數學,學生通過學習數學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比如在一年級上冊的《認識0-9》中,讓學生說一說自己在哪里見過這些數字,有的說門牌號碼、有的說電話號碼、有的說書中的頁碼……而要能夠認清這些數字,都離不開數學的教學;如你去超市買東西,你要學會如何讀懂一件商品的價格,你還要學會如何付幣、找幣,這些都離不開數學,學生用學過的數學知識來解決身邊的實際問題,這樣不僅體現了數學的價值,而且也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一步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數學教學走進生活。
《新課標》中強調要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學習了數學知識便要學以致用,如在學習了“體積”之后,想要測量一顆形狀不規則的土豆的體積時,學生可以借助水,將土豆放入水中,水面上升的體積就是土豆的體積;在學習了“圓的特性”之后,明白了為什么輪胎和窨井蓋要做成圓形的,這就是數學造福于社會的印證。
三、解決生活問題,營造生活化學習環境
“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倡導的生活教育理論的教學論思想,是對現今課堂教學的一種指導。數學知識源于生活又歸于生活,除了在課堂上的教學之外,更應該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基礎上將數學知識帶入生活實際之中。如在課堂中教學過《認識人民幣》之后,為了進一步加深學生對這部分知識的記憶,我還將本課所學布置成了一項生活任務:周末和父母一起去逛下超市,按超市中各種物品的標價,獨立計算一下自己所購物品的價格,比比看誰能夠又快又好的完成超市購物。這樣將數學課堂融入生活中,大大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效率顯著提高,對于人民幣的知識學生也掌握地更加牢固。又如在教學完《千克和克》之后,不應僅僅滿足于一時的課堂教學效果,而應注重后期對知識的鞏固與運用,所以課后我讓學生回家用秤稱一稱自己家中各種物品的質量,從而加深千克與克知識的理解與記憶。
生活是數學問題不枯竭的源泉,數學知識源于生活并服務于生活,教師要不斷挖掘數學與生活的關系,使數學教學與生活融為一體,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不斷通過自身生活經驗汲取數學知識,并運用數學知識解決身邊的實際問題,體會數學知識的價值,提升數學學習的興趣,領悟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明了數學造福于生活,這便是“生活教育”思想成功實踐之后的成果。在教育的路上我們任重而道遠。我們應時刻踐行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讓生活中哪怕微不足道的任意一件小事都能發揮出其隱藏在自身渺小表象背后的偉大力量!
參考文獻:
[1]陶行知全集[M].四川教育出版社,方明,2009.
[2]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