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春戀
摘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小學語文教師對于為小學生打好文言文就出越來越關注。文言文與古詩詞在小學語文中就是重難點,小學生對于文言文和古詩詞的學習理解更是問題多多。但是文言文與古詩詞教學不僅有助于鍛煉學生的思維,更能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與思考能力。所以,本文提出了幾個小學語文文言文與古詩詞教學的提高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文言文;古詩詞;教學培養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小學生在進入小學高階段的學習后,對于古詩詞和文言文的接觸也會越來越多,為小學生的文言文理解打好基礎。是教師應該深究的問題。
一、深化學生對文言字詞的理解
古文中的很多字詞都有著和現代漢語中完全不同的含義,幫助學生進一步加深對文言文字詞的認識,是在教學中最為基礎的。
高適的《別董大》是一首送別詩,但始終既有對友人的不舍,也有詩人瀟灑豁達的胸襟。“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短短4句,仿佛身臨其境,看到了伴隨著落日與北風,詩人與友人一邊依依惜別,一邊互相安慰的場景。要想讓學生能夠真的感受到,看到這幅場景,就要對詩句中的字詞進行理解,“曛”是什么意思,“北風吹雁”是個什么樣的場景,如果是單單從字面理解,“北風吹雁”這個場景并不好理解,畢竟大雁會飛,有怎需北風吹?就會越來越迷惑。為此,教師應帶領小學生對這些重點字詞句進行準確的理解。
二、強化學生對詩歌的鑒賞能力
不論是在學校語文課本中的古詩文詞,或是小學生們今后會了解到的各種古文,在這種文言文中通常都蘊涵著特定的人文情感和意象,這就是古文中最需要發掘、也最有價值的部分。在這一階段教育過程中,老師不但要讓學員正確地掌握文言句子中的意思,更關鍵的是,老師要引導學生體會詩文中所要表達的情意,并體會字里行間所透出的那種神韻。
李白的《早發白帝城》是一首非常上口且已經十足的詩“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是李大詩人在流放的過程中被赦免返回時,寫下的詩句,這詩句中不僅描寫了蜀中的秀美險峻的風景,更是從字里行間透漏出詩人作詩時愉快歡樂的心情。在古人作詩寫詞時,往往是作詩寫詞之人的心緒有一些變化,在教學時,教師應帶領學生去細細品味始終所包含的情感,是“千里江陵一日還”的輕快,還是“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想念,是“粒粒皆辛苦”的悲憫,還是“桃花潭水深千尺”的不舍。藏于詩歌之后的情感,不僅僅是文言文的基礎,也是不斷提高小學生詩詞欣賞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
三、深化學生對文言文背景的認知
文言文以及古詩詞的寫作時代一般都相當悠久,經典的篇章或是詩詞大部分都是當時社會的生活寫照。所以,為了加強中小學生對古文的理解和認識,多掌握與古文有關的歷史背景知識點是相當有必要性的。古文的歷史與相關背景知識點相當豐厚而且也相當龐雜,所以初學時只要求中小學生對古文有情感上的理解,并且知道古詩詞文中的思維與情感等要素都是相當豐厚而且也相當深刻的就可以了。而隨著中小學生所接觸到的古詩詞作品越來越多,就能夠使中小學生對古詩詞的寫作歷史背景以及幾大基本分類都有了初步的認識,這不但可以對中小學生今后掌握古詩文有相當好的幫助,而且有助于提高的人文素養和語文能力。
在我國的詩歌世界里,有一部分領土一定屬于邊塞詩,王昌齡、岑參、王之渙等人都是邊塞詩人。王昌齡的《出塞》就是一首非常典型的邊塞詩,王昌齡所處的時代,正值盛唐,這一時期,唐在對外戰爭中屢屢取勝,全民族的自信心極強,詩人在字里行間不僅表現了慷慨激昂,克敵制勝的自信心,也表現出人民對和平的渴望。全詩悲而不哀,不僅在在讀詩人的心里描繪了一幅邊關寂寥的時間畫卷,更體現出作者對于戰爭的思考和對和平的渴望,作者雖極力渲染成卒不得還鄉的感情,卻絲毫沒有頹喪消沉的情調。在學習這首詩時,除了要讓學生對詩歌有準確的理解,還要身臨其境,體會到王昌齡在作詩時的情景和心境,進而理解為什么邊塞詩能在我國的詩歌世界擁有一席之地的原因。通過不斷的學習,這種方法能夠有效地拓展學生的基礎知識,并開拓視野,了解歷史。
四、借助新媒體,增進詩文感悟教學
當前時代的教學是新時代的教學,對于信息技術的借助和使用是當下任何一門教學中都不可缺少的。信息化教育是國家目前不斷倡導和號召的教育手段。不過,當下我們的老師對于新媒體教育的出現以及應用方式方法中也有著不少需完善之處,部分老師過于運用多媒體技術開展課堂教學,將教學內容全部依托于新媒體教育課件,在這些新教學方式下的古詩文課堂中缺失了對學習者的體驗感受,多媒體應該得到合理的利用,才能夠將其作用發揮到最大限度,教師要合理借助新媒體,增進詩文感悟教學,
比如在《伯牙鼓琴》文言文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展示《高山流水》的古琴曲調讓學生進入“伯牙和子期”惺惺相惜的情景,“高山流水覓知音”的千古佳話,以及理解為何子期亡故后,俞伯牙摔琴的緣故,帶入對知音難尋的感嘆。以音樂輔助學生的理解。
結語
總之,在小學語文古詩詞與文言文的教學中,教師要響應新時代的教育改革要求,在原有的語言基礎上,豐富學生的詞匯量,加強語言的實際運用。在鑒賞品悟過程中,可以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對古詩詞的濃厚興趣。在指導與激勵之下,努力提高學生的文學審美能力,使古詩詞和文言文更切實深入學生的學習生活,推動其語文核心素質的形成,為文化底蘊的養成奠基.
參考文獻
[1]宋永超.古詩詞和文言文的小學教學實踐與研究[J].中華少年,2019(36):116-117.
[2]李嵐.強化古詩詞教學拓展學生的文言文知識[J].河南教育(基教版),2014(Z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