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 [印度] 庫土布·烏丁·坎 譯/ 孫萍萍



摘? ?要:當前,在許多發展中國家的農村地區仍存在貧困問題。然而,農村社區和居民在當地發展中的參與度不高。同時,村民賦權的不足使得當地社區和居民無法實現可持續發展。因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農村教育研究與培訓中心提出學習型村莊和農村學習社區的概念,此概念是學習型社會的組成部分。學習型村莊是一個農村社區,其社區居民有意愿和機會進行不間斷地能力提升。農村學習社區由一群有共同學習需求的農村居民組成。在學習型村莊中,當地社區及其成員不僅是學習活動的發起人和管理者,同時也是受益者。推進學習型村莊和農村學習社區的框架以個人為中心,展示了建設農村學習社區和學習型村莊的愿景,同時也是一個全面的行動清單,在建立學習型村莊和農村學習社區的過程中起到協助和引領的作用。當前,通過與其他人類發展策略相協調,學習型村莊和農村學習社區的建設已取得了豐碩成果。
關鍵詞:學習型村莊 農村學習社區 消除貧困 可持續發展
一、引言
世界面臨的最緊迫挑戰是在發展中國家和最不發達國家消除貧困,并實現大多數農村居民的可持續發展。然而,許多扶貧的干預措施和國家發展戰略缺乏效力與效能,導致預期結果無法實現。很大程度上,這是各地普遍采取自上而下的改革政策造成的。農村社區在自身發展中的參與不僅是消除貧困措施的目標之一,而且是促進和刺激農村發展的手段,然而這一點往往被忽略了。村民賦權的不足使得他們無法處理多重風險和隱患,也無法應對社會發展帶來的變化。在其居住地的發展過程中,他們也常常缺乏主動權且處于邊緣地位,因此當前大多數發展項目會使得捐助人而非受助者受益。這樣一來,除非當地社區能夠實現自我可持續發展,并在此過程中完成農村居民的賦權,否則有效與高效的農村發展將無法實現。明確當地農村居民的需求,并讓他們參與到解決這些需求當中,是十分必要的。原因之一是當地群眾比政府、援助機構和其他利益相關者更了解自己的情況和問題。農村居民需要的賦權涵蓋知識、技能、價值觀、態度等方面,通過其所在社區組織提供并推動落實的學習機遇和相關發展活動完成,旨在滿足其迫切的和長期的發展需求。在這種背景下,學習型村莊和農村學習社區的概念變得至關重要。
(一)學習型社會和學習型城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承諾
學習型村莊和農村學習社區的概念根植于一個更大的框架之下,是學習型社會的組成部分,這一概念既是當前政策性辯論的熱門話題,又是自學會生存這一概念出現以來,眾多國家發展議程的核心組成部分。
“如果說,從時間跨度和多樣性上講,學習伴隨人的一生,涵蓋了社會的方方面面,其中包括社會、經濟教育資源。那么,我們必須要比‘教育體系’要求的大改革走得更遠,直到我們達到學習型社會的階段。”
——埃德加·富爾(Edgar Faure)等,《學會生存》
學習型社會與終身學習這一概念緊密相關。學習型社會的理念如下:真實的學習過程不局限于特定的地點;教育和學習是推動個人和社會發展的關鍵因素。“教育是終身學習”,這一理念不僅有助于經濟繁榮、社會公正、社會和諧和可持續發展,還使個人的現有知識和既往經驗獲得重視,并關注其迫切的和長期的學習需求。同時,學習型社會推動了各層次、各形式(包括正規、非正規教育和非正式教育)下的終身學習,并營造了一種學習文化。
幾十年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對于終身學習的承諾及其在建設學習型社會中的重要作用在政策框架和項目中得以體現。針對終身學習,UNESCO發布了兩個突破性的報告——《富爾報告》(Faure Report)和《德洛爾報告》(Delors Report),確立了終身學習的基本原則。此外,UNESCO還牽頭了“聯合國教育促進可持續發展十年國際實施計劃(2005—2014)”,強調終身學習在21世紀的關鍵地位。UNESCO發布的《貝倫行動框架》(The Belém Framework for Action),重申了終身學習在解決全球教育問題和發展挑戰中的重要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期戰略(2014—2021年)》(UNESCO Medium-Term Strategy 2014-2021)目標之一便是“包容和高質量的全民終身學習”。根據成員國之間的共識,2014年5月在阿曼召開了全民教育(Education for ALL,EFA)會議,呼吁到2030年確保公平、包容的優質教育和全民終身教育得以實現。
2013年,UNESCO舉辦了國際“學習型城市”大會,會議聚焦全民終身學習,內容涵蓋城市的包容、繁榮與可持續發展。會議圍繞“學習型城市”展開,是將學習型社會的構想轉變為現實的又一次嘗試。同時,會議提出了一系列關鍵特征和指標:建設學習型城市的深遠意義;學習型城市的基本要素;建設學習型城市的根本條件。以上框架對于促進成員國內部和成員國之間的終身學習發展具有深遠意義。同時,這一框架還在全球許多城市推動了全民終身教育的實施進程,并且促進了成員國之間的比較分析、經驗共享和共同學習。
(二)學習型社會——必不可少的農村視角
極速的城市化在世界各國出現,基于此,許多國家對國家發展政策和戰略進行了調查和重新部署。然而,在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的同時,從長遠來看,任何政策和戰略都不能忽視或低估當前的形勢、挑戰、機遇和未開發的農村人口潛力。世界農村人口已接近50%,然而到2014年,世界貧困人口仍多數生活在農村地區,農村發展落后于城市發展。
過去二十年間,政治與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均衡格局和氣候變化、環境退化、資源匱乏、自然及人為災害等風險,加劇了農村居民的困境。在大多數情況下,由于絕對貧困、高度剝削、遷徙、失業和就業不足和邊緣化加劇,農村居民正面臨著棘手且嚴峻的現實困境。
上述問題不僅出現在農村地區,也正向城市蔓延。但是,在任何情況下,解決的途徑都不在于阻止城市化和將農村居民局限于農村地區。同樣地,在農村地區推行烏托邦式的自給自足也是不現實的——農村社區和城市社區是相互依存的。伴隨著人口流動和新的經濟壓力及機遇,無論在農村還是城市,變革都是不可避免的。對農村居民來說,這場勢不可擋的變革存在許多負面影響,這些影響需要被轉變為促進和強化人類能力發展的積極要素,以應對以上變革。農民得到了進一步幫助,不僅接受教育以應對變革,更被賦予了應對自身、家庭以及社區變化的能力。
當前,能力發展教育重點聚焦于農民賦權。因此,促進和支持全面而創新的教育方式是必須的。這一方式應當具備現代化特征并具有適應性,以滿足不斷變化著的環境和農村居民的需求。優先考慮伙伴互信基礎(partnership-based)和多方參與的設計和實施框架,在當前環境下,一個更具戰略性和包容性的途徑是必要的。這一框架將促進增加多領域的地方性戰略,這些戰略能進一步明確并更好地開發農村地區及農村居民的發展潛力。
二、學習型村莊和農村學習社區
(一)定義
村莊是人們在同一地理環境下聚集的社區,它比鎮要小,有幾百、幾千甚至幾萬常駐人口。不同國家的村莊可能迥然不同,即便是在同一國家內,村莊的地理環境、社會經濟結構以及文化和民族構成也存在差異。然而,雖然村莊各不相同,但其作為“學習型村莊”時有許多共同點。作為倡議者和帶頭人,UNESCO國際農村教育研究與培訓中心對“學習型村莊”的定義為:
學習型村莊是一個農村社區。在那里,根據迫切或長期的學習需求,村民不論年齡、性別、種族、宗教和社會地位,都有意愿和機會進行不間斷的能力提升,這通過知識獲取、能力發展和價值觀培養來實現。一個農村學習社區由一群農村居民組成,他們有共同的學習需求,致力于共同學習和互相學習。
學習型村莊聚焦于從以下五個領域造福農村居民:金融方面——收入、財產和經濟保障;社會方面——聯絡與合作;人力方面——就業能力和工作能力;個人方面——心理健康、精神狀態和自信程度;物質方面——基本信息的獲取、服務和基礎設施。以上五個方面通過農村居民的自我激勵和基于需求的學習活動得以實現,并從個人、家庭層面以及更大的社區層面帶來廣泛的積極變革。
在學習型村莊中,作為發展的受益者,農村居民在農村發展進程中是十分重要的要素,這是因為,沒有了成員的全力參與,村莊和農村社區將不能全面繁榮發展。要實現全面繁榮,我們應協助其成員提高行動能力并自發自覺地參與其中,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實現自己的發展。在學習型村莊中,當地社區及其成員能夠扮演好發起人、策劃者、組織者和管理者的角色,同時,他們也將是學習活動的受益者。
(二)理論依據
如圖1所示,推進“學習型村莊和農村學習社區”的框架以個人為中心,基于“個人是學習過程的中心環節”這一理念,把個體看做變革的推動者。從根本上來說,學習是為個體帶來變化的過程。人們獲取知識和技能,因此得以從一個新的視角、用不同的(通常是更好的)方式去理解和看待這個世界。這可以達成個體的賦權與轉型,人作為個體生活與工作在社會、客觀環境中,互相作用,帶來社區、村莊乃至全社會的總體轉型。
要確保學習活動滿足各種學習需求,也為保證學習的公平和質量,個人的動機和努力至關重要,但這些還遠遠不夠。在國家層面和鄉村層面提供政策、制度、社會和文化條件,創建一個更有利的環境是必不可少的。此外,相關責任部門和機構必須協助并提供教育學習資源。核心利益相關者也必須承擔相應的責任,發揮相應的作用,這就需要他們之間建立合作伙伴關系。
推動、促進和維護農村學習社區與學習型村莊的行動框架(見表1)采取了學習社區這種機制來驅策變革。實踐共同體這一術語也用于定義學習社區,強調其聚焦于專業、職業的實踐。學習社區或實踐共同體由一群人組成,他們有著共同的情感、價值觀和信仰,并致力于互相學習、習慣養成。通常,學習社區圍繞一個共同的問題或需求形成,聚集的個體也有著解決某項特定學習需求的共同目標。
重要的是區分學習社區和學習活動所在的社區。后者通常反映了某個地理位置,諸如一個村子或一個工作坊。雖然明確的學習活動會出現在以上這些地方,但它們并非本文所指的社區。根據不同的學習目的,一個地理意義上的社區或村子中可能存在各種各樣的學習社區。
學習社區由具有共同目標的參與者組成,同時,也包容個體學習者的不同需求和學識水平。它為參與者提供了安全、健康、支持和性別平等的環境,這樣的環境和學習文化讓人感覺既舒適又親切。同一學習社區的成員通常能夠圍繞共同目標達成共識,其活動也多具備合作性、以學習者為中心。這與傳統意義上教師/指導員占據主動地位、提供學習內容的形式恰恰相反,學習者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者。在學習社區內,學習者通常扮演積極角色,教師/指導員向學習者提供相關幫助。出于合作的特性,加之成員間有著共同的需求和目標以及高度的學習互助能力,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社區是由學習者引導和掌控的。
成功的學習社區通常有以下特點:社區及其居民管控、擁有并直接參與到與學習相關的事務中。這包括學習需求的確定、學習小組和活動的建立、內容選擇、外來人員和專家的參與以及學習社區的管理與控制。在學習社區中,各級政府及其他機構的作用是滿足社區需求,提供幫助來促成支持性環境的形成,同時協助資源和人員的流動。簡而言之,一個成功的學習社區是“民有、民治、民享”的。
(三)框架構成:對農村學習社區和學習型村莊的推動、協助和維護
框架展示了建設農村學習社區和學習型村莊的愿景,主要關注以下三個領域:建立并維護學習型村莊/農村學習社區;學習社區的運作——農村學習社區的特征以及農村學習社區的成效。每個領域的行動和結果將在個人/家庭層面、社區/村莊層面、國家層面進行呈現。
此框架是一個全面的行動清單,在建立學習型村莊和農村學習社區的過程中,協助或引領國家、當地政府、村莊和社區領導者、實踐者、推動者、家庭和個體,以推動所有農村居民的終身學習。
三、寶貴經驗與專業技術
作為關注農村教育和發展的唯一國際機構,自1994年成立以來,UNESCO國際農村教育研究與培訓中心一直致力于為農村居民的思想與行為乃至農村的長遠發展帶來積極影響:消除貧困的教育;賦權教育(特別是婦女賦權);促進農村轉型的技能開發。
通過20年來的不懈努力,該中心已在下列工作中取得進展:在國際層面推動南南合作、南北合作;為實現賦權、拓展農村居民參與途徑和保障民生,在國家層面協助創建了有力的國家政策框架與環境;從社區共同利益出發,通過村級民主決策優先需求、決定如何最優調配共有資源,創建并強化村級制度結構建設。推動以下工作:提高教育有效性,增加正規、非正規教育和非正式教育中的學習機遇,開展更好的自然資源管理,保護綠色環境,完善生產性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業產出;促進個人知識與技能發展、提供更廣闊的謀生渠道、提高生活質量和婦女賦權。
基于在農村社區與基層農民接觸的直接工作經驗,加之在新政策和戰略的規劃、實施方面的專業知識,UNESCO國際農村教育研究與培訓中心重新聚焦農村發展,采用了創新的戰略性途徑,即學習型村莊和農村學習社區。通過學習型村莊和農村學習社區的概念,這一舉措與其他人類發展策略相協調,取得了以下成果:為不同的涉眾提供了空間,在農村發展戰略和政策導向方面達成了共識;培養了能力、構建了互動論壇;增加了資源流動,尤其傾向農村地區有需要的人;促成了社會資本和機構的設立,開拓了個人知識、信息和謀生機會獲取的途徑;在農村社區發展中實現了相關人員的賦權;為國家發展提供了廣闊平臺。
編輯 王亭亭? ?校對 朱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