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杭 馬鶴源 袁晶
摘 要:隨著信息化教育的不斷發展,部分高校教師在師生關系、教育教學及自我定位方面產生了不同程度的思想認識偏差,對自我角色定位不夠清晰準確,這不僅阻礙了自身和學生的成長,也嚴重影響了高校教育教學質量。文章分析教育信息化的特點及其價值,剖析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教師角色迷失現狀,并探索教育信息化對高校教師的角色定位要求,以期為高校教師提供借鑒和參考,使其成為新時代優秀的教書匠和引路人。
關鍵詞: 高校教師;角色定位;教育信息化;立德樹人;引路人
中圖分類號: G650;G45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22)08-0051-03
教師負責教書育人、答疑解惑,是成就感很高的職業。教師這一職業具有特殊性,不僅是傳道授業的教學人員,更是培養學生良好習慣的關鍵角色。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的教育職能更加多樣化,不僅從事日常教學工作,還擔任學生的心靈導師、溝通對象及家長的教育導師等角色,這無疑給教師帶來了新的考驗。隨著教育信息化的發展,高校教師需要結合信息化教學要求轉變教學思路,不斷研究和創新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以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這使部分高校教師在面對信息化教學要求時,出現了自我角色認知迷失問題。解決高校教師的角色迷失問題,幫助其明確自我角色定位,促使其更好地開展教學,是一項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本文將分析高校教師角色迷失的現狀及原因,并探索教育信息化對高校教師的角色定位要求,以明確高校教師角色定位,促使其由傳播者轉變為促進者,由管理者轉變為引導者,做好新時代教書匠和引路人。
一、教育信息化的特點及價值
1.教育信息化的特點
在當前互聯網大數據時代,各級各類學校紛紛采取“互聯網+教學”的模式,旨在利用豐富的互聯網教學資源為教育工作提供多樣化素材和手段。2018 年 11 月,第五屆“大數據時代的未來教育”論壇發布的藍皮書《人工智能+教育》指出:人工智能將會帶來教師智力勞動的解放,教師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關心學生心靈、精神和幸福。由此可見,教育信息化是教育改革的起點,具有較多的優勢,影響著高校教師的教育教學效果。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師不僅僅是三尺講臺上的教書匠,更要緊跟時代發展步伐,結合教育信息化特點,立足自身實際進行角色的轉變,不斷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學水平。
教育信息化是未來教育發展的趨勢,具有以下一些特點。首先,教育信息化使知識獲取簡單化。具有共享特征的網絡資源,使教師與學生獲取知識的方式更加簡單便捷,手段更加多樣,比如學生可以通過慕課、超星學習通等平臺獲取更多知識。因此,高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轉變自身角色定位,以更好地適應教學。其次,教育信息化使教學方式更加多樣化。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衍生出許多新型教學手段,如智能測評系統、教育機器人、PPT、希沃智能黑板等,它們為教育教學工作帶來諸多便利的同時,也考驗著教師的教研及教學水平。因此,高校教師必須轉變自身定位,成為新型教學手段的研究者,以提高科學技術應用水平。
2.教育信息化在高校教育教學工作中的價值
(1)優化教學資源。伴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網絡教育平臺層出不窮,集合了眾多優秀教學資源。隨著更多資源的補充、融入和更迭,網絡教育教學資源會得到進一步的優化。面對豐富的網絡教學資源,學生可以根據自身需求和興趣進行選擇性學習,為自己的學習提供更多參考和思路,從而提高學習質量。
(2)提升教學效率。對學生而言,電子設備的普及有助于學生對重點知識的記錄,減少整理筆記的時間。對教師而言,教師采取“線上+線下”的教學模式,通過課前線上預習、課堂線下教學和課后線上作業這一流程開展教學,可以大大提高教學效率。
(3)更新教學思路。在當前信息化時代,知識碎片化現象嚴重,學生和教師通過網絡獲取知識時,如果缺少適當的方法,容易使知識碎片化,無法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對此,高校教師必須更新教學思路,對學生的學情及網絡化學習有新的認知,轉變教學思路,引導學生優化學習方式,掌握構建知識體系的方法,幫助學生提高學習質量。
二、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教師角色迷失現狀
在信息化教學背景下,部分高校教師在自身角色定位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迷失,這與多種因素有關。有研究者指出,當相對獨立的教師系統遇到“互聯網+”的激擾,教師角色的新需求與傳統教師角色相矛盾時,教師就容易陷入角色泛化、職業邊界模糊化、在教育過程中主導作用被弱化的困境。具體來說,高校教師的角色迷失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師生溝通不暢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教師在師生關系建構中容易出現迷失自我的情況。在以往的教學中,師生通常是在固定的場景中進行溝通,這樣的溝通方式和師生關系比較簡單。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微信、QQ及網絡學習平臺等成為師生之間的溝通平臺,使師生之間的交流方式變得更加多樣、更加自由。但是,在線上教學中,教師需要經常思考自身的角色定位、與學生的溝通是否科學有效、如何提升師生互動效果等問題,且難以準確掌握學生的真實情況,這不利于下一步更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
2.重科研輕教學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部分高校更關注教師的科研成果,將教師是否發表論文、是否撰寫專著等作為評價教師水平的主要標準,甚至將科研能力作為職稱評定的第一標準,這無形中增加了教師的壓力。在這種情況下,很多教師便認為科研比教學重要,甚至將備課、講課的時間壓縮用來搞科研,這不利于教學工作的順利推進。
3.自我定位不清晰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學生獲取知識的方式與途徑從課堂拓展到了課外,比如通過手機和電腦搜索知識等。這種學習方式雖然有利于開闊學生眼界、豐富學生知識,但容易存在知識碎片化問題。對此,教師應該給予學生積極的指導。然而,部分高校教師面對課堂上學生積極性不高、互動效果不好、自身教學權威性下降的問題,對自身教學產生了懷疑和迷失,不知道如何定位自身的角色。
三、教育信息化對高校教師的角色定位要求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社會對高校教師的角色定位提出了新要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書中對未來教師角色做出了這樣的描述:“現在教師的職責已經越來越少地傳授知識,而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教師必須集中更多時間和精力從事那些有效果和有創造性的活動;教師和教師、教師和學生應相互了解、相互影響、相互激勵和相互鼓舞。”因此,教師應該積極進行自我角色的轉變,由傳播者轉變為促進者,由管理者轉變為引導者。
1.建立尊重與贊賞相結合的師生關系
高校教育與中小學教育不同,面對一群具備獨立意識的青年,高校教師必須注意溝通的方式方法。大學生身心發展較為成熟,甚至與一些年輕教師年齡相差不多,他們對事物的理解和判斷存在一致性,交流起來比較方便。因此,高校教師與學生溝通時,應把自己定位為學生的朋友,將尊重與贊賞貫穿于教學及日常交往中,從而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有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作為基礎,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效教學就有了保障。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師必須調整好自身定位,積極與學生溝通交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要求,構建平等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更好地在日常教育教學過程中創新教學方法及手段,從而實現師生雙方共同發展。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分利用課上課下的教學機會與學生互動交流,充分了解學生的心理動態和思想特點,抓住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教育引導,給予其更多鍛煉的機會,為其提供展示自我的平臺,提升其學習自信心和學習能力。
2.探索教育與引導相結合的教育教學方法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使學生接觸知識的途徑已不再局限于課堂和課本,而是逐漸向網絡化學習轉變。這要求高校教師不僅要傳授給學生知識,更要教給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網絡中的學習資源很多,學生面對眾多資源時容易迷茫,不知道如何選擇、學什么、怎樣學。為確保學生的學習效果,高校教師要明確自身的職責,把自己定位為教學的研究者、學生發展的引導者,優化教學內容,改善教學方法,全面分析和把握學生在學習中需要解決的問題,進而提升教學質量。教師要根據學生網絡學習需要,及時地進行角色轉換,讓自己轉變為學習指導者、知識體系建構者、課程教學研究者。教師只有認識到自身角色的優勢和特殊性,不斷探索教育和引導相結合的教學方法,才能不斷提升教學質量和效果。
3.遵守育人與反思相結合的教育教學原則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師必須始終把立德樹人作為首要教育目標。無論何時何地,都應該秉承立德樹人、教書育人的原則,進行教育教學實踐,在傳授學生知識的同時做好德育工作,幫助學生塑造健全的人格,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這樣才能為學生順利融入社會打好基礎。為此,教師應做好教學設計,立足實際開展教學的研究及實踐,并不斷結合教學效果做好反思、改進工作。要想提高教育效果,自我反思和改進必不可少。隨著教育信息化的推進,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學內容及教學方法均發生了變化,因此教師必須與時俱進,結合新形勢、新學情,對自己的教育教學思想及行為進行反思,跟上信息化社會發展步伐,向人工智能支持下的全能型教師和專業型教師轉變。也就是說,高校教師必須利用“互聯網+”教育手段,把“育人+科研+教學”三者有機結合起來,不斷反思教學的內容和思路,進行適當的創新和探索,以實際行動爭做新時代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老師。
四、結語
21世紀,教育信息化已然成為互聯網時代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教育信息化不僅能夠更新教育教學手段,提高教育教學效率,還有利于教師與學生的全面發展。作為高校教師,要積極應對教育信息化帶來的考驗與挑戰,立足時代要求和教學實際調整自身角色定位,避免角色定位偏差和迷失,根據自身角色職責,進行教學研究與實踐的創新,爭做育人工程的先鋒,爭當學生學習的引路者、科研與教學并進的教育者和終身學習者。高校教師必須緊跟時代發展步伐,積極探索提高自身能力的策略和方法,把握時代發展脈搏,做好新時代教書匠和學生引路人。
參考文獻:
[1]亞里士多德.政治學[M].吳壽彭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
[2]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
[3]《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編寫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4]梁娜,姜元濤.人工智能時代的中小學教師角色重塑[J].教學月刊,2019(05).
[5]柳麗娜.盧曼社會系統理論視角下互聯網+時代教師角色困境分析[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03).
[6]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
[7]楊元元.網絡時代教師角色的迷失及回歸[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9(17).
[8]余勝泉.人機協作:人工智能時代教師角色與思維的轉變[J].中小學數字化教學,2018(03).
Exploration of the Loss of the Role of College Teacher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Liu Hang1, Ma Heyuan2, Yuan Jing1
(1. Boda College, Jilin Normal University, Siping 136000, China; 2. Baicheng Normal College, Baicheng 137000,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education, some college teachers have different degrees of ideological and cognitive deviation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education and teaching and self positioning, and their self role positioning is not clear and accurate, which not only hinders the growth of themselves and students, but also seriously affects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value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teachers' role los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and explores the role positioning requirements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for college teachers,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and reference for college teachers and make them become excellent teachers and guides in the new era.
Key words: college teachers; role orientation;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 guide
基金項目:本文系吉林省四平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管理辦公室2020年度一般課題“高校教師在疫情防控常態化下角色定位的轉變”(課題編號:SPSK2001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 劉杭(1995-),女,吉林白城人,助教,從事發展與教育心理學研究;馬鶴源(1997-),女,吉林白城人,從事學前教育及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袁晶(1974-),女,吉林四平人,副教授,從事教育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