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利品
摘 要:區域活動是一種重要的幼兒自主活動形式,是根據幼兒發展需求和主題教育目標創設的立體化育人環境,即充分利用各類教育資源,有效運用集體、分組和個別相結合的活動形式,組織幼兒進行自主選擇、合作交往、探索發現的學習、生活和游戲活動。區域活動不僅可以為幼兒提供自主的活動機會,還可以給幼兒的發展帶來無限可能。文章從區域活動的活動區設置、材料投放、實施、指導,以及觀察和評價等幾方面對幼兒園開展有效區域活動的策略進行探究。
關鍵詞:區域活動;環境創設;材料投放;指導評價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22)07-0105-03
我國著名教育家陳鶴琴曾說過:“兒童的世界是兒童自己去探索、去發現的,他自己所求來的知識才是真的知識,他自己所發現的世界才是真的世界。”這意味著兒童從自己的興趣出發,以滿足自己的好奇心為目的,主動與環境、材料互動所獲得的發展遠比成人的灌輸和教授更有意義和長久。區域活動也稱區角活動、活動區活動等,它是幼兒教師根據教育目標及幼兒發展水平和興趣,有目的地將活動室劃分為不同的區域,如美工區、建構區、表演區、科學區等,并投放相應的活動材料,由幼兒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擺弄為主要方式,進行個別化自主學習的活動。區域活動具有自由性、自主性、個性化、指導間接性等特點,這恰好滿足了幼兒的自主探索和學習需求。因此,幼兒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要積極開展區域活動,激發幼兒興趣,以此從不同側面促進幼兒發展。
一、區域活動的活動區設置策略
按照區域活動的功能和發展目標,區域活動的活動區可分為學習性區域和社會性區域,其中學習性區域有助于提高幼兒的邏輯思維、語言表達、動手操作等能力,主要包括美工、閱讀、益智、建構、表演等活動區域;社會性區域有助于培養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主要包括超市、理發店、餐廳、醫院、銀行等活動區域。在設置活動區域時,幼兒教師應從幼兒的身心特點和發展水平等出發,遵循以下原則進行。
1.活動區域設置要科學合理
幼兒教師在設置活動區時,一方面要針對本班幼兒人數、年齡特點、興趣愛好,并結合活動主題進行,另一方面要保證每個活動區域大小合理,以能進4人~5人為宜。另外,不要重復設置活動區,如設置了建構區,就不要再設置積木區,積木可以作為操作材料放在建構區使用。
2.活動區域設置要動靜分開
各活動區的功能不同,適合開展的活動也不同,幼兒教師應遵循動靜分開的原則進行科學劃分。如閱讀區是一個需要安靜和光線的區域,教師就可以將它設置在教室的一角或窗下等位置,而表演區則是一個歡快活潑的區域,必須和閱讀區分隔開來,以打擾其他幼兒閱讀。
3.活動區域的命名要富有童趣
在為活動區命名時,幼兒教師要站在幼兒的視角,用幼兒喜歡的形式進行命名。幼兒識字量有限,如果幼兒教師直接將區域名字懸掛在區域中,幼兒很難弄清楚這個活動區域的功能。因此,幼兒教師可以根據區域的特點,采用圖文并茂的方式展示活動區的名字,如涂涂畫畫、拼拼擺擺,旁邊再加上幼兒的涂鴉,這既起到裝飾的作用,又讓幼兒可以輕松理解區域的功能。
4.師幼共同制定活動區域的規則
在制定活動區域規則時,一方面,幼兒教師要和幼兒共同完成,這樣幼兒更容易接受并遵守,另一方面,區域規則要采用圖文并茂的形式,也可以讓幼兒把規則畫下來,這樣更有助于幼兒理解。
二、區域活動的材料投放策略
區域活動能否發揮其教育價值,主要看所投放的材料是否科學、合理、有趣,是否接近幼兒的“最近發展區”,對幼兒是否具有吸引力,以及材料與主題的聯系是否緊密、材料的更新是否及時等,教師在進行區域活動材料投放時,必須遵循以下原則。
1.投放的材料要安全衛生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幼兒園必須把保護幼兒的生命和促進幼兒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因此,在材料的選擇和投放上,安全性是第一位的。一方面,幼兒教師要避免投放存在安全隱患的操作材料,如有尖角的物品等。另一方面,活動區的材料要經常清洗、擦拭、消毒,以減少病菌的傳播。
2.投放的材料要適宜得當
幼兒園要盡量避免成品化的高結構材料,這樣的材料雖然美觀,但是幼兒可操作的空間較小,幼兒興趣持續的時間較短。幼兒更感興趣的往往是自己做出來的東西,因此幼兒教師在投放材料時不妨選擇一些原始的低結構材料,如廢舊的紙箱或塑料瓶,這些既可以放在美工區用作裝飾材料,又可以放在建構區用作拼搭材料。
3.投放的材料要有層次性
一方面,幼兒教師要在充分考慮幼兒身心特點、“最近發展區”,以及實際發展情況的基礎上,由易到難地分階段進行材料投放,以使幼兒對材料保有新鮮感,愿意主動參與到活動中來。另一方面,幼兒教師要根據幼兒的個體差異,分層次進行材料投放,以滿足不同幼兒的發展需求。
三、區域活動的實施策略
1.圍繞主題活動實施
區域活動雖不同于幼兒教師設計和組織的主題活動,但卻與主題活動有著密切的聯系。主題活動主要強調的是幼兒的共同學習,而區域活動則重在體現幼兒的個性化學習,兩種學習方式相輔相成,區域活動是主題活動的延伸,主題活動是區域活動的生成性目標。因此,幼兒教師可以圍繞主題活動來組織開展區域活動,以此促使幼兒在區域活動中挖掘出更多的主題活動內涵。
2.具有連續性和遞進性
區域活動通常是圍繞主題活動實施的,而主題活動往往具有一定的連續性和遞進性,因此區域活動也應具有一定的連續性和遞進性。如主題活動——“紅火的新年”,這個主題下設有三個小主題,分別是“年的傳說”“過年的風俗”和“迎接新年”,幼兒教師在組織學生開展區域活動時,可以根據主題活動的軌跡來設計區域活動的主題和內容,以此有效提升幼兒的情感體驗,促使幼兒對新年形成更深刻的認識。
3.具有可操作性
為了保證區域活動的落實,幼兒教師在制訂區域活動計劃時要具體,更要具有可操作性,如可以按照從周到月再到學期的方式,層層遞進制訂區域活動計劃。另外,在區域活動的實施過程中,幼兒教師一方面要做到心中有目標、實施有策略、檢驗有路徑,另一方面要對區域活動進行有目的的觀察、有效率的反思,以此及時調整下一步的區域活動計劃,促使區域活動能夠更好地為幼兒服務。
四、區域活動的指導策略
1.潛在指導和隱性指導
潛在指導和隱性指導都不是幼兒教師通過語言和動作示范進行的直接指導,而是通過在活動區投放材料實現的。在這兩種指導的鋪墊下,幼兒進入活動區后會更容易進入游戲狀態。以圍繞大班主題活動“快樂工作達人”開展的區域活動“點點夢想城”為例,幼兒教師提前在活動區預設了各種職業區域,如超市、理發店、服裝店、醫院等,當幼兒進入活動區,看到這些環境材料后,都能很快猜測出該區域的功能及教師提前投放的材料的用處,這就是潛在指導。而幼兒教師將幼兒之前做好的作品在活動區中展示出來,如將幼兒做好的洋娃娃服裝與對應的材料放在一起在服裝店區域展示出來,不但起到裝飾作用,還起到示范作用,以此暗示幼兒這些材料是用來做服裝的,這就是隱性指導。這兩種指導方法比較適用于美工區和建構區,幼兒教師把指導放在活動開始之前,有助于其進一步引導幼兒進行深入探究學習。
2.適時介入和適當指導
區域活動雖然是幼兒的自主活動,但幼兒教師絕不能徹底放手不管,而應變成幼兒游戲的觀察者、合作者和支持者,并根據幼兒需要適時介入、適當指導。以圍繞大班主題活動“動物王國”開展的美工區域活動為例,一個幼兒用橡皮泥捏了一只恐龍,可是恐龍卻總是倒下,無法站立起來,于是幼兒拿著恐龍找到幼兒教師尋求幫助。這時,幼兒教師不要直接告訴幼兒改正的方法,而應讓幼兒把恐龍放在桌子上,觀察它倒下的方向,以此讓幼兒自主找到恐龍不能站立的原因。幼兒教師不直接告訴幼兒該怎樣做,而是讓幼兒自己通過觀察、實踐、思考去發現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這就是適時介入和適當指導,其有助于培養幼兒的獨立思考能力和自主解決問題能力。
3.全面觀察和重點指導
沒有觀察就沒有指導,在區域活動之前,幼兒教師要對區域活動的重難點有預設,以便進行有針對性的觀察。在活動過程中,幼兒教師要對幼兒的游戲情況進行全面觀察,以便及時發現問題并給予重點指導。值得注意的是區域活動的重點指導與主題活動的重點指導不同,在區域活動中,幼兒教師要以伙伴的身份與幼兒共同操作。以大班科學區域的數學角活動為例,幼兒教師提前做了一些關于年月日的玩具盒放在這個區域,但考慮到幼兒可能不明白這些盒子的意義,便可主動走過去和幼兒一起打開這些盒子。幼兒教師一邊打開盒子,一邊說:“大盒是一年,一年里裝了十二個叫月的小盒,一年里有十二個月,那每個月分別有多少天呢?”經過幼兒教師的引導,幼兒們自主開始數每個小盒里寫著日期的小紙條數目。幼兒教師通過觀察幼兒活動,走進幼兒中間,并以伙伴的身份對幼兒進行重點引導,這樣的方式更容易被幼兒所接受,引導效果也更好。
五、區域活動的觀察和評價策略
1.區域活動的觀察記錄
觀察是有目的、有計劃的知覺活動,是知覺的一種高級形式。觀察記錄是評價的前提和基礎,對于區域活動是十分重要的,沒有仔細、認真的觀察就無法對幼兒區域活動形成客觀、準確的評價。在實際活動中,幼兒教師可以根據需要,通過表格的形式把本班一周、一個月甚至一個學期的區域活動記錄下來,這樣一來,幼兒教師通過對表格的對比分析,很容易找出區域活動的優缺點,從而為下一次區域活動更好地開展打下基礎。
2.區域活動的評價反思
區域活動的評價包括活動過程中的評價和活動后的評價。過程評價不是對幼兒直接的評價,而是借助評價幼兒在活動過程中所完成的作品或者是幼兒在活動過程中的一些行為表現來進行間接的評價。在進行過程評價時,幼兒教師要引導幼兒學習怎樣給別人一個鼓勵性的評價,讓幼兒在友好的互相評價中取人之長補己之短,以實現幼兒的共同進步和發展。活動后的評價也可以叫做反思,是幼兒教師根據自己對整個活動過程的回憶及現場所作的區域活動記錄進行的,如將活動的場景拍照或對視頻進行觀看評價等。在進行活動后的評價時,幼兒教師可以通過對本次區域活動的分析,對下一次區域活動做出調整和改進,以便區域活動開展得越來越好。
六、結語
總之,幼兒教師要在充分了解課程主題、教學任務以及幼兒的年齡特點、個體差異、發展目標的基礎上,積極地為幼兒創設富有童趣和發展目標的區域、環境。在區域活動開展過程中,幼兒教師要認真觀察幼兒的活動細節,并根據需要對幼兒進行及時有效的引導,以使區域活動富有趣味性和挑戰性,促進幼兒的思維發展與動手能力提高,從而為幼兒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王聰穎.高瞻課程在我國幼兒園區域活動中的本土化建構——基于幼兒“主動學習”的核心思想[J].濰坊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20(06).
[2]計娟.幼兒園區域活動案例分析及指導策略[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9(12).
[3]楊雪,劉春雷,馮璇坤.虛擬現實技術在幼兒園區域活動中的價值、運用及策略研究[J].黑龍江教育,2018(12).
[4]李春芳.幼兒園區域活動中材料投放策略研究[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8(05).
[5]申倩琳,曾彬.近十年我國幼兒園區域活動材料投放研究綜述[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17(05).
[6]王和平.民辦幼兒園區域活動開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以福州市民辦幼兒園G園為例[J].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學報,2017(04).
[7]孫延永,朱佳佳.幼兒園區域活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集寧師范學院學報,2017(01).
Research on the Strategy of Carrying out Effective Regional Activities in Kindergartens
Jing Lipin
(No.2 Kindergarten Directly under the Municipal Government of Xinxiang City, Henan Province, Xinxiang 453000, China)
Abstract: Regional activity is an important form of children's independent activities. It is a three-dimensional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created according to children's development needs and thematic education objectives, that is, make full use of all kinds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effectively use the combination of collective, group and individual activities, and organize children to study, live and play activities of independent choice, cooperative communication, exploration and discovery. Regional activities can not only provide children with independent activity opportunities, but also bring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to their development.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strategies of effective regional activities in kindergartens from the aspects of activity area setting, material delivery, implementation, guidance, observation and evaluation.
Key words: regional activities; environmental creation; material delivery; guidance evalu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