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航
【摘要】 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生態學理論的代表人物約翰·貝拉米·福斯特在《生態危機與資本主義》一書中從當代生態政治學領域入手針對資本主義世界面對環境危機采取的主流經濟措施進行了集中的批判,對馬克思主義生態觀具有獨到的見解,為解決生態問題開辟了更為廣闊的視野,對當今我國的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具有積極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 生態危機;資本主義;福斯特;生態文明
當今世界諸如全球變暖、熱帶雨林消失、臭氧層空洞等世界生態問題愈發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這些生態問題不僅對自然環境造成了嚴重的污染,使生態平衡受到破壞,還對經濟的發展造成阻礙,同時也對人類的生存健康造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全球學者對生態危機根源的解說可謂是眾說紛紜,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理論家約翰·貝拉米·福斯特對此在《生態危機與資本主義》一書中論述了自己獨到的觀點,提出當代生態危機的根源并不是人類固有的本性、現代性、工業主義或經濟發展本身。他認為生態危機的根源是由資本主義所造成的。因為從本質上講,資本主義具有反生態性。此外,在書中提出了一套解決生態危機的理論,其中一些觀點雖有偏頗之處,但其主旨意在表述生態和資本主義兩個相對立的領域相互作用,該理論對當今生態危機的探討以及我國生態文明的建設具有重要啟迪作用。
一、福斯特對生態危機根源的挖掘
福斯特認為從人類居住的這顆星球是否可以繼續適合人類居住這個意義上講,這顆行星所遭受的毀損正在威脅著自然界的延續和社會自身的生存及發展。生態危機的嚴重程度并不是聳人聽聞,物種滅絕、遺傳多樣性減少、水資源日趨短缺、放射性污染等環境危機的名詞不斷重復地出現在新聞報道中,生態危機已然成為全球性問題。
(一)資本主義是生態危機的根源
“由于人類破壞了自身生命的支撐系統,到那時的現實將是人類社會、甚至人類物種連同對人類有直接影響的無數‘高級’物種的共同消亡。我們確實是在用狹隘的觀念談及‘我們的生態危機’,而不是用地質時間談及地球或是生物圈的滅亡。” ①福斯特通過深層次地研究分析得出資本主義制度是造成生態危機的根本原因。
在社會發展的早期,人類為了獲取更多的生存資源來滿足自身的發展需要,不斷地對以土地為主的自然進行著大規模的人為干預,使得需求超出了自然界所能承受的程度,造成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等生態環境惡化問題。整個地球所面臨的生態災難是無法挽回的,無論是地球生物還是地質化學其基本調節的進程已經遭到嚴重挑戰,并且規模已經達到了全球范圍,而人類改造地球的速度急劇加快便是造成這一災難的主要原因。隨著資本主義制度迅猛地發展,在生態方面所來的是迅速消耗能源和材料,向自然環境傾倒的廢物也越來越多,進而導致資本主義與生態環境的問題變得愈發尖銳,生態問題也隨之轉化為了不可調和的生態危機。
(二)資本主義經濟擴張是生態危機全球化的加速劑
利潤的增長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首要目的,為達到這一目的,資本主義國家可以不惜一切代價,甚至通過剝削和犧牲他人的利益來達到自己這一目的。一些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為了本國經濟能夠高速發展,憑借其經濟優勢大肆掠奪一些發展中國家的資源,其中包括資本輸出、雇傭廉價勞動力、將高污染項目轉移到他國等。這些行為對發展中國家的生態環境造成了不可逆的破壞,資本主義經濟的擴張也由此深化了生態危機的全球化。
從污染程度看,一些發展中國家比發達國家的生態污染程度更嚴重,這并不表明發達國家沒有生態危機,而恰恰表明資本主義國家在利用自身的經濟優勢來轉嫁生態危機,只考慮本國的利益,而逃避本國應承擔的責任。美國拒簽《京都協定書》便是對自身利益為重,逃避責任的最佳詮釋。《京都協議書》簽訂的失敗充分說明了資本主義制度并不會為了改善生態環境而停止資本主義經濟的擴張,長此以往按照這一模式進行發展,對生態環境無遺具有災難性。
二、福斯特對資本主義生態的批判
福斯特在《生態危機與資本主義》中,開篇主要闡述了資本主義世界日益惡化的生態環境問題,并從不同角度展開相關批判,從而得出在資本主義框架下是無法得出徹底解決生態危機的方案。
(一)對新古典環境經濟學的批判
新古典環境經濟學有一個目標是把環境轉化為像其他商品一樣可以進行分析的東西,并將環境賦予一定的價值成為可以銷售的商品,通過供求曲線設定物品和服務的評估價格,最終通過建立市場來解決污染和環境惡化的問題。其邏輯是將地球納入資產負債表,這樣環境就能夠得到更好地保護了。
福斯特批評新古典環境經濟學的這種觀點,認為這種以簡化主義手段荒謬地對待自然其本質表現出三大矛盾。其一,將人類與自然的關系變為市場主導以及迎合個體私利的公用產品;其二,應用于自然的經濟簡化論和取代市場經濟價值支配一切的價值觀相矛盾;其三,應用于自然的經濟簡化論既能體現在物質性結果中,也具有道德性質。同時認為應用于自然的經濟簡化論所失敗的根本原因是沒有真正認識到人類社會的經濟是處于更大的生物圈中,破壞生活環境這就意味著在破壞生產環境。福斯特通過對新古典環境經濟學的批判,進一步得出了更深層的認識。首先,將自然作為商品和讓自然從屬于自我調節市場規律的做法是非理性的。其次,商品經濟對自然的影響,究其本質是為了資本的無限增長。最后,認為在資本主義體制中的生態改革一旦觸及體制本質,必然被利益集團扼殺。因此,解決環境問題的辦法必須是超越盈虧底線。
(二)對生態帝國主義的批判
世界銀行的前首席經濟學家薩默斯的備忘錄令人十分震驚,其緩解發達國家生態危機的方法是將污染工廠遷到欠發達國家。其依據是,首先,通過疾病和死亡“獲得的利益”來衡量,欠發達國家的個體生命較于發達國家的個體生命是沒有價值的。其次,欠發達國家多數屬于“欠污染”狀態。最后,清潔環境作為奢侈品,只有人均壽命長、講究健康的富裕國家才適合追求。由此得出污染企業以世界體系的中心為圓心向外轉移,才有利于降低生產成本。福斯特認為這種輕蔑的態度對待欠發達國家和環境是非理智的,無論是人類的生存還是地球的命運,抑或是資本主義制度自身的命運,都是不允許這一想法得以實現。
生態帝國主義通過掠奪其他國家的資源來占領他國市場,并通過各種外交政策來控制該國,最終改變了該國家人民所依賴的原本生態系統。此類案例不勝枚舉,例如,向外圍國家傾倒生態垃圾、秘魯國際性海鳥糞搶購案例等。正是資本主義國家的生態資本主義擴張帶來諸如此類的行為才造成新陳代謝出現裂縫,進而使得生態環境受到毀滅性的破壞。通過這些案例可以清楚地認識到生態帝國主義的本質及其特征,這促使大家需要時刻警醒生態資本主義的擴張,防止走向生態瓜分與掠奪的道路。
三、福斯特擺脫生態危機的方案
在生態危機日益加劇的情況下,如何才能擺脫生態危機的困境成為眾多經濟學家和生態學家所探討的問題,福斯特認為資本主義制度是造成生態危機的根本原因。對此該如何找到現實的解決方案呢?
(一)對技術理性批判
在發達的資本主義經濟體系中,解決環境問題的標準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倡導環境改革。另一種是引導技術向較良性的方向發展,包含兩種方式,一是降低單位生產的能源消耗,二是選擇危害較小的替代技術。福斯特通過探討“杰文斯悖論”揭穿了資本主義技術改良的假象。通過探討也論證了依靠技術路徑來消除生態危機是行不通的。試圖通過技術改良來降低資源的消耗量和減少環境的污染,這只是資產階級對利益無止境追求的粉飾。只有能為資本帶來巨額利潤的能源和技術,才能被資本主義選中進行開發。在選擇開發時,并不會從人類和自然界的角度去考慮。因此,破壞生態環境的并不是技術自身,而是通過這一技術來謀利的資本主義。
“杰文斯悖論”揭穿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非物質化”的錯誤觀點,闡明了技術的進步對生態環境的改善并沒有幫助。杰文斯雖然錯誤的低估了煤的代替品如石油和水電的重要性,但他有一些觀點很受生態經濟學家稱贊,例如,任何一個制造行業的進步都會相應刺激到其他行業的需求,最終都將直接或間接地導致對煤炭的需求增加。當杰文斯面對英國高速發展時,選擇需要大量消耗煤炭資源還是選擇降低生活標準減少煤炭消耗時,他最終未能走出自己的悖論。
福斯特認為只要技術無法有效幫助擺脫環境惡化的狀況仍存在,“杰文斯悖論”就依然適用。面對這一兩難境地,福斯特認為要么接受杰文斯的結論,要么選擇沿著社會主義方向改造社會生產關系。社會主義不是以追逐利益為目的,而是以滿足人民的真正需要和社會生態可持續發展為目標。
(二)抵制踏輪磨房的生產方式
踏輪磨房的生產方式由六部分組成。簡而言之,這種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與地球的生態環境是不相協調的。該生產方式的發展主要依靠消耗更多的原材料和能源來代替人力,投入原材料和能源越多就會有越多創造利潤的機遇,因此更為依賴于資本密集型產業和能源密集型產業,產生的大量廢料垃圾勢必對生態環境造成極為嚴重的破壞。
福斯特曾多次指出,按照馬克思的“人與自然的物質變換”理論對當前全球生態進行分析,全球生態情況不容樂觀。馬克思認為勞動作為人與自然之間的中介,在人與自然之間具有調整和控制物質變換的作用。但大前提是在此過程中自然界的物質與物質變換保持著平衡的狀態。資本主義國家的踏輪磨房的生產方式顯然造成了“物質變換斷裂”,地球正在遭受生態崩潰的威脅。踏輪磨房的生產方式是造成生態危機的成因之一。因此,必須抵制踏輪磨房的生產方式,通過抵制這種不合理的生產方式來保護環境,這并不意味著阻止經濟的發展,而是促使變革經濟發展方式。
(三)超越階級斗爭的觀念
美國西北太平洋沿岸地區原始森林的斗爭正是說明超越階級斗爭觀念的重要性。為拯救最后幾片原始森林而努力的環保主義者和林業工人展開了激烈的斗爭,資方要求加快開發原始森林,環保主義者站在保護原始森林的立場上進行抵制,工人則處于夾縫之中,需要為經濟生活而斗爭,因此便導致了生態與階級矛盾。西北林業的工業面對環保主義者的種種保護原始森林的行動,在經濟上產生了不安全感,而木材企業則借機煽動工人對環保主義者的不滿。此時的環保主義者并未對處于這種境地的工人給予幫助,對其視而不見,抱怨工人缺乏覺悟。在工人與林業公司激烈斗爭時,環保主義者卻不見蹤影,在一些活動中很少與工人保持團結,甚至故意與工人拉開距離。
福斯特認為“環保事業受到政府行政機構和大型公司的阻撓,而工人和瀕危物種正被迫承擔著危機的主要成本,那么環保主義者和工人在同一條戰線上聯合起來就顯得至關重要。” ②在工人中也是有關心生態問題的聲音,只是工人更在意先確保自身基本需求能夠得到保障。這與前面可持續發展問題中優先考慮窮人的基本需求和長期安全的觀點相一致。只有超越階級斗爭,實現各階層的團結,才有可能離走出生態危機的困境更近一步。
(四)強化環保的意識和知識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生產和使用化肥的規模迅速擴大。合成肥料的過度使用造成了極其嚴重的后果,其后果包括眾多方面,例如,大量生產、運輸和使用肥料使不可再生資源減少;化肥的溶解對地表水和地下水造成污染;化工物質對土壤的污染,致使土地不再適合農耕;使用廉價合成化肥,造成土壤缺失有機物,進而導致生物多樣性減少;通過采礦提供土壤養料對環境造成了實質性破壞;飼養牲畜環境惡劣,使牲畜易于得病,進而造成抗生素的濫用等。
現在人們愈發認識到依賴合成肥料會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危害,并重新發現人與土地之間急需形成一種生態健康的關系,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曾論述作為人類永久財產的土地需要人們自覺、合理地經營。土地使用者必須像好家長那樣,把土地改良后傳給后代。
對于土地肥力不同時期的觀點佐證了提高環保的意識與增加環保知識儲備的重要性,人們急需改變現存對生態和自然的錯誤意識,進行一次徹底的生態意識革命。
四、福斯特對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啟示
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迪迪埃·奎洛茲在斯德哥爾摩一場會議上談到,人類要直面氣候變化問題,而不是逃離地球。我們是為這個星球進化和發展的物種,最好把時間和精力花在修復它上。生態問題是全球性的,并非只有資本主義國家面臨著環境污染,社會主義國家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也會出現一些此類問題。我國已經意識到生態問題的嚴重性。
福斯特作為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生態學理論的代表人物,其理論具有一定進步意義,同時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對馬克思生態思想缺乏整體性的把握,對于未來生態社會如何構建具有一定的烏托邦色彩。在當今如何取其精華科學地運用福斯特的生態學馬克思主義思想來具體分析指導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成為值得思考的問題。
(一)加強敬畏自然的生態道德意識
福斯特提出要展開一次徹底的生態意識革命,樹立環境意識革命,從而建立起一種新的生態文明。建立生態文明社會離不開公民的參與和支持,因此,培養公民的生態道德素養成為重中之重,進而樹立起人和自然相互依存的和諧發展模式。法國現代思想家阿爾貝特·施韋澤最早提出“敬畏自然”的倫理學,認為我們生存在世界之中,世界也生存于我們之中,生命世界是一個有機整體。在中國古代,莊子對“道”與“天”的詠誦同樣有敬畏自然的意識。“天地與我并生”“肩懷萬物”“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生命情懷。這些思想無不在召喚著現代人敬畏自然,敬畏生命,尊重天地萬物生命存在的多樣性。
習近平主席在《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領導人峰會上的主旨講話指出“我們要深懷對自然的敬畏之心,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地球家園”。正所謂“理念是行動的向導,思想是行動的指南”。加強敬畏自然的生態道德意識在推進中國生態文明建設中有著極其關鍵的作用。
(二)強化生態文明的制度建設
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應加強生態文明的制度建設。這首先要將重點放在協調人們分配和使用生態資源中的物質利益關系上。具體說需要處理兩組關系,即人和自然的關系、人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關系。在科學技術不斷迭代升級的同時,過分注重個人所得利益,“生態貧困”的現象就會發生甚至加劇。這便是人與自然生命整體性斷裂后的生態問題。人和自然的關系能夠反映出人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關系,人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關系不僅決定了社會如何分配財富的問題,還決定著社會生產的目的。當物質利益分配不合理時,社會生產開始追求私利,使得自然資源造成巨大的浪費,經濟發展變得不協調,底層人民為了滿足生存的需要,不得不采用破壞自然生態環境的方式。
其次在制度維度,一是追求公平公正的政治經濟秩序,使我國在生態環境上具有合理的權利,自身生態環境利益不受到侵害。二是通過生態文明理論的研究加強國內生態文明相關法律法規的頒布實施。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內容,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如今生態文明建設已寫入憲法,建設美麗中國已成為中國人民心向往之的奮斗目標。
(三)沖破生態霸權,同走綠色之路
伴隨著經濟全球化,人類共同利益呈現不斷增長的趨勢。與此同時存在著以資本為基礎的不公平的國際政治秩序,民族國家之間圍繞著環境資源分配和使用的矛盾日益加劇。一些發達國家為維護自身的資本利益,在發展模式和環境權利等方面對發展中國家進行干涉,形成綠色貿易堡壘。福斯特對資本主義反生態本質提出生態批判,倡導制度變革。習近平主席站在世界各國共同發展地球家園的立場上曾提出“以國際法為基礎,維護公平合理的國際治理體系。我們要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有效遵守和實施國際規則,不能合則用,不合則棄。設立新的環境保護目標應該兼顧雄心和務實平衡,使全球治理體系更加公平合理。”
生態環境的保護不是一個國家的事情,對此,習近平主席提出倡導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如何同筑生態文明之基,同走綠色發展之路,習近平主席提出綠色發展的“五個追求”,即“追求人與自然和諧”“追求綠色發展繁榮”“追求熱愛自然情懷”“追求科學治理精神”“追求攜手合作應對”。相信世界各國一道并肩同走綠色之路,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終將取得豐碩成果。
注釋:
①②(美)約翰·貝拉米·福斯特著,耿建新、宋興無譯:《生態危機與資本主義》,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年版,第65頁、第124頁。
參考文獻:
[1](美)約翰·貝拉米·福斯特.生態危機與資本主義[M].耿建新,宋興無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
[2]馬克思.資本論: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王雨辰.生態批判與綠色烏托邦——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