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素涵
摘要:由內蒙古民族藝術劇院推出的民族舞劇《騎兵》通過第十二屆中國舞蹈“荷花獎”舞劇獎評選的披沙揀金后,在舞蹈界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在建黨100周年之際,這部舞劇無疑也成為了紅色題材作品的代表作之一。本文從一種精神、兩次蛻變、三位人物等三個方面分析了舞劇《騎兵》當中的主題思想、創作手法和形象塑造。一部優秀的經典舞蹈作品的產生,總是在曲折迂回中前進,相信《騎兵》在未來不斷精雕玉琢的過程中,會更加趨于精致和完美。
關鍵詞:舞劇《騎兵》? 主題思想? 創作手法? 形象塑造
中圖分類號:J722.2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2)03-0142-03
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舞劇越來越多地涌現出來,有一批以紅色題材為主題的作品,這在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的歷史契機下,顯得相得益彰。那么何謂紅色題材?首先從內容上講,只要是謳歌人民、謳歌中國共產黨、謳歌祖國為主題內容的作品,都應算作是紅色題材。比如以中國工農紅軍第二獨立師女子特務連為題材創作的早期紅色舞劇《紅色娘子軍》、以上海解放前夕,李白烈士的真實事跡為素材創作的近期大火的紅色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以及《閃閃的紅星》《鐵道游擊隊》《井崗·井崗》等作品,皆以紅色題材為創作素材,謳歌了人民,謳歌了中國共產黨,謳歌了祖國。其次從形式上來看,絕大多數紅色題材的作品都有一條象征或表義的紅色綢帶、手絹等紅色道具,并以此呼應紅色題材的內容。比如舞劇《紅色娘子軍》中扎在腰間的紅色綢帶,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中的紅色圍巾,舞劇《閃閃的紅星》中的紅色袖章等,這些紅色舞劇作品有的以芭蕾舞劇的舞蹈樣式呈現,有的以民族舞劇的舞蹈樣式展開,不論是芭蕾舞劇還是民族舞劇,紅色題材的舞劇作品已成為當今舞劇舞臺上的霸主。
在前不久結束的第十二屆中國舞蹈“荷花獎”舞劇獎的評選活動中,五部舞劇作品殺出重圍,斬獲舞劇獎,其中就有三部作品屬于主題鮮明的紅色題材作品,也就是所謂的紅色舞劇作品。由內蒙古民族藝術劇院推出的民族舞劇《騎兵》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其是一部典型的紅色題材舞劇作品。
一、一種精神——看舞劇《騎兵》的主題思想
作為中國舞蹈藝術史中首部以內蒙古騎兵為題材的舞臺作品,《騎兵》講述了一名普通的蒙古族青年朝魯成長為騎兵英雄的故事。該劇根植于內蒙古人民的家國情懷和民族精神,謳歌了內蒙古人民舍小家、顧大家的大義凜然,歌頌了內蒙古騎兵不懼強敵、奮勇廝殺的英雄氣概。
幕啟,一位蒙古族少女珊丹和自己的愛馬尕臘悠然地走在草原上,不遠處一隊弓箭手,各個動作矯健;草原上的女人們有的擠著牛奶,有的背著草簍,她們忙中偷閑,悠然自得,一派有序祥和的畫面。突然,一陣急促的馬蹄聲沖破了畫面,打破了草原的寧靜,男主人公朝魯為了躲避偽滿軍校的壓迫,逃回了草原,在這里他邂逅了美麗的珊丹。不久,一場瘟疫從天而降,籠罩著整個草原,解放軍醫療隊的出現給草原人民帶來了希望,不僅醫治好了珊丹和其他病人,也讓草原人民看到了民族區域自治政策的優越性。朝魯受到共產黨革命軍隊的感召,毅然決然地加入到革命隊伍,組建了一支由蒙古族同胞組成的騎兵隊伍,這只騎兵隊伍在戰場上奮勇殺敵,勇猛無比,最終為革命事業奉獻出了自己的生命。當朝魯帶著戰友們魂歸故里,一座座人民英雄紀念碑在草原上矗立,草原人民永遠銘記這些保家衛國的英雄戰士。
本劇由六幕組成:《男兒歸》《草原殤》《從軍別》《戰馬情》《英雄淚》《騎兵魂》,這六幕突出了草原英雄奮勇殺敵的愛國主題,突出了草原兒女保家衛國的家國主題,突出了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軍隊的英雄主題,而這“三個突出”,又共同構成了本劇的一個核心精神——內蒙古騎兵大無畏的革命精神。這一精神始終貫穿于劇本的劇情發展之中,是中心思想的凝練,也是編導通過舞蹈藝術手段所要傳達的最核心的主題思想。
二、兩種蛻變——看舞劇《騎兵》的創作手法
舞劇《騎兵》當中,男主人公朝魯經歷了兩次蛻變。第一次是朝魯從偽滿軍校逃出,回到草原,從一個逃兵成為一個普通的草原男兒;第二次蛻變是朝魯受到革命軍隊的感召,由一名普通的草原男兒成為一名騎兵英雄。這兩次蛻變,呈現出一條清晰的成長軌跡,朝魯也在這兩次蛻變中完成了人生的華麗轉變。
第一次蛻變的朝魯是以一名逃兵的身份回到草原?!疤颖笨偸潜毁N上懦弱、膽小、被人瞧不起的標簽,所以當朝魯以逃兵的身份回到草原時,人們對他的態度是嗤之以鼻,但當人們了解到偽滿軍校的暴虐和殘暴之后,對朝魯投來了友善的目光。第二次蛻變的朝魯是以一名英雄的身份回到草原。此時的朝魯是戰場上奮勇殺敵的騎兵,是草原人民心目中的英雄。從第一次逃兵身份的回歸到第二次英雄身份的回歸,變的是身份,沒變的是朝魯,編導通過這兩種身份的轉變,實際向欣賞者傳達了偽滿軍校的黑暗和革命軍隊的光明。在偽滿軍校是逃兵,而到了革命軍隊成為了民族英雄,并不是朝魯想要成為逃兵,而是編導要從反面來反映偽滿軍校的不得人心。
編導通過朝魯兩種身份的轉變,用對比的手法,表面上展現了朝魯從逃兵成為英雄的人生軌跡,實則暗示了偽滿軍校的殘暴和革命軍隊的感召,一明一暗的鮮明對比,不僅豐富了朝魯的人物形象,更契合了主題。在本劇中,編導運用了大量對比的創作手法,比如尕臘從蒙古馬的身份向內蒙古戰馬轉變的對比,珊丹從一個善良的草原姑娘向前線救護人員轉變的對比等等。
三、三位人物——看舞劇《騎兵》的形象塑造
舞劇《騎兵》中,共塑造了三位主要的人物形象:男主人公朝魯、女主人公珊丹和蒙古馬尕臘。每個人物的塑造,編導都附以其鮮明的人物性格和形象特征,在這三個人物形象當中,最難塑造的當屬蒙古馬的形象。在以往的蒙古族舞蹈作品當中,對馬的形象的塑造大多采用手臂的揚鞭動作、上身下俯的馬背動作以及抽象的滾馬步動作等,用這些虛擬的動作在舞臺空間和欣賞者心中樹立起馬的高大形象。而《騎兵》當中的馬的形象塑造,打破了以往編導所常用的虛擬化形象塑造手法,樹立了一個真實且看得見、摸得著的馬的形象,即擬人化的形象塑造手法。
在本劇中,塑造蒙古馬的形象時,編導摒棄了馬的外形刻畫,僅僅用服裝的裝扮呈現馬的基本輪廓形象,更多的是通過蒙古馬的性格和習慣,塑造出一匹有血有肉、有脾氣、有性格的“人”的形象,使人、馬同臺,虛實相映。當尕臘與珊丹在一起時,他是溫順善良的伙伴;當尕臘初與朝魯在一起時,他是富有敵意的敵人;當尕臘與朝魯并肩作戰于戰場時,他又是可以托付的親密戰友。編導用擬人化的形象塑造手法,在舞臺上塑造出這樣一匹具有人的性格、人的特點的蒙古戰馬形象,拉近了“馬”(蒙古戰馬)與人(欣賞著)之間的距離,使人物角色更加容易被解讀和認可。
四、不足之處
舞劇《騎兵》是新世紀以來出現在舞臺上的眾多紅色題材的舞劇作品之一,題材力求新穎,創作手法的對比運用,形象塑造的擬人化處理,都使得這部舞劇作品脫穎而出,博得眾多掌聲。一部優秀的舞劇作品,總是由一浪一浪的浪花組成,最終將劇情推向高潮,舞劇《騎兵》的劇情便是層層遞進,在前期一朵一朵小浪花的鋪墊下,最終向著暗含著中心思想的矛盾沖突最高點推進,形成全劇的高潮階段,這不僅是劇情的高潮階段,更是情感的高潮階段。然而筆者認為,本劇仍有一些需要進一步完善的地方。
第一,整部劇的劇情結構合理,然而舞段的布局略顯頭輕腳重。在前三幕當中,大的群舞舞段幾乎看不到,零星的群舞舞段場面不夠震撼,難以撐住一個舞劇的舞臺,比如在《草原殤》當中,有一段薩滿法師趨瘟逐疫的舞段,幾位群舞演員只在舞臺上走位,而欠缺實質性的統一舞段,不夠吸引人。而后三幕卻出現了大量的群舞段落,比如在《戰馬情》當中的人馬大群舞、群馬舞等,這些群舞舞段場面熱烈,震撼人心,看后使人心潮澎湃,興奮異常。
另外,前三幕以人數較少的小舞段為主,后三幕則以人數較多的群舞為主。前三幕中獨舞、雙人舞、三人舞的舞段較多,包括珊丹與尕臘的雙人舞、珊丹與朝魯的雙人舞、朝魯與尕臘的雙人舞以及珊丹、朝魯、尕臘的三人舞,可以說三位主人公的人物形象以及三位主人公之間關系的刻畫都在這些單、雙、三人舞的舞段中表達得較為明確,而后三幕主要側重于以群舞的方式呈現出紅色主題的情感表達。通過第一場和第二場的對比,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的舞劇結構布局,難免給人以一種頭輕腳重的感覺。
第二,單、雙、三人舞舞段編排略顯粗糙。舞劇《騎兵》選材于發生在內蒙古草原上的故事,劇中大量運用了蒙古族的舞蹈語匯,尤其是在第一幕表現草原生活的群舞舞段和第四幕的人馬大群舞當中,可以看到風格特點突出的蒙古族舞蹈語匯。然而在單、雙、三人舞舞段出現的時候,蒙古族的舞蹈語匯就不那么明顯了,如果脫離開這部舞劇單獨看這些單、雙、三人舞舞段作品的話,很難尋到蒙古族舞蹈的舞蹈語匯。
另外,劇中的單、雙、三人舞舞段編排略顯粗糙,除了男女主人公獨舞舞段較少之外,表義性動作太多,而表情性動作太少,尤其是在前三幕當中的單、雙、三人舞舞段,動作指向性太強,給人發揮想象的動作太少。這種編排,一方面確實能夠讓人看得懂劇情的發展,但另一方面也缺少了一種藝術作品的意境之美。
隆蔭培和徐爾充老師曾對舞劇下過這樣的定義:“舞劇,是以舞蹈為主要藝術表現手段,并綜合了音樂、舞臺美術等,表現一定戲劇內容的舞蹈作品?!睆倪@個定義中不難發現,舞劇的構成要素主要有兩個,一個是“舞”,一個是“劇”,除此之外,還需要借助其他藝術手段為“舞”和“劇”服務,比如燈光、音響、道具、服裝等。舞劇作為舞蹈藝術最高的表現形式,結合一切其它藝術可以結合的力量,以舞臺性、現時性和綜合性共同呈現在舞臺上,“舞”與“劇”同時間、同時空并行于作品當中,二者缺一不可。舞劇作品呈現方式的相對局限性、表現手段的非語言文字性決定了舞劇作品不可能“八面玲瓏”,面面俱到地達到完美或者無可挑剔,能夠用舞蹈藝術手段將劇轉化為舞,并在舞臺上活靈活現、有層次邏輯地表達出來已是不易之事。舞劇《騎兵》無疑已經做到這一點,內容積極向上,在劇情上,謳歌了內蒙騎兵無畏困難、勇往直前的大無畏精神;塑造了典型的舞蹈藝術形象,利用單、雙、三、群舞的形式訴說著那段充滿硝煙的歲月。
五、結語
一部優秀的舞劇作品,從舞劇作品的基本要素來看,其所具備的要素非常多,我們可以把這些要素分門別類地安插到“舞”與“劇”這兩個核心要素之中,這也是構成一部舞劇作品的必備要素,缺一不可,如果我們能在“舞”中看到“劇”,又能在“劇”中看到“舞”,那么無疑,一部優秀的舞劇作品誕生了!
民族舞劇《騎兵》用舞蹈語言對內蒙古騎兵的英雄事跡和大無畏精神進行深描,同時將劇中的語言文字躍然于舞臺之上,使“舞”和“劇”高度統一,用男女主人公之間的戲劇沖突推進劇情的步步深入,加之創作手法上的創新,讓我們看到男女主人公之外的第三位主人公——“有血有肉有靈魂”的蒙古戰馬,三位主人公一起在舞臺上再現了內蒙騎兵在新中國成立的奮斗史中的歷史片段。那個充滿硝煙和不安的年代早已離我們遠去,舞劇《騎兵》以內蒙古騎兵的感人事跡為題材,將內蒙古騎兵們的革命精神搬上舞臺,讓我們重溫了那個時代的崢嶸歲月。騎兵已逝,精神永存,舞劇《騎兵》雖然還有不完善的地方,但卻不失為現當代舞劇作品中一部優秀的舞臺作品。
參考文獻:
[1]于平.中國現當代舞劇發展史[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4.
[2]隆蔭培,徐爾充.舞蹈藝術概論(修訂版)[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9.
[3]江東.中國近現代當代舞蹈發展史[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9.
[4]夏小虎,武奕彰.豐碑不朽 英魂永存——探析舞劇《騎兵》里的中國話語體系構建[J].舞蹈,2021(01):45-48.
[5]謝錦玉.櫛風沐雨二十載,凝心共鑄荷花魂——第十二屆中國舞蹈“荷花獎”舞劇評獎綜述[J].舞蹈,2020(06).
[6]于平.“視覺格式塔”敘事理念中的舞劇《騎兵》[J].藝術評論,2020(10):107-113.
[7]于平.第十二屆中國舞蹈“荷花獎”舞劇評獎觀摩隨筆[J].當代舞蹈藝術研究,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