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隴
摘要:朗讀是閱讀教學中重要的一環,標準的朗讀應該做到口、眼、心并用,將閱讀的文字在用心感受后,經口表達出來,用語氣和語速表現出自己的理解和情感。情感朗讀與機械式朗讀是相對的,這能夠讓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更進一步,也能令我們的語文課堂更具“溫度”。本文介紹了情感朗讀的概念和特征,提出了幾點情感朗讀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情感朗讀
引言:
朗讀盡管一直以來都被作為語文課上的必要性環節,但是由于教師在朗讀的情感性上未充分強調和要求,并未達到理想的效果。情感朗讀顧名思義就是結合自己對文章的理解和感悟,用朗讀的方式表達情感。對學生而言,這不僅是一次語言訓練,更是一次心靈的旅程,對增強他們的人文素養也具有非凡的意義。
1.情感朗讀介紹
朗讀包括默讀、齊讀、有感情地朗讀多種形式,情感朗讀是最具感染力的一種。情感朗讀具有幾項特征。首先,學生必須對文章有自己的理解,在朗讀過程中自己揣摩語氣和語調,絕不是無病呻吟地加入一些做作和夸張的表現。其次,情感朗讀沒有標準答案,教師可以為學生做示范,但不能讓他們完全模仿自己,否則就失去了朗讀的意義,我們要爭取讓學生在朗讀中將不理解的部分理解,一步步達到與作者思想情感的統一。此外,為了更好地調動學生情感,教師可以使情感朗讀的方式多樣化,比如在朗讀時加入一些肢體動作和表演,朗讀的形式越多,效果越好。最后,還要把握的一個原則就是忠于文本,緊扣主題思想,不能曲解原文,否則表現出再多的情感也是錯誤的。
2.小學語文情感朗讀教學策略
2.1走進課文激發情感
只有真正走入文本之中,理解文本的內容,感受到每一字一句表達的情感,才能在朗讀時運用準確的語氣去表現。教師不能在學生沒有理解文章之前就直接要求他們有情感的朗讀,應當先瀏覽、默讀,再對文章的要點進行分析和講解,最后再讓學生在正確的情感基調下去讀。
比如,我們在教學《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篇課文的時候,文本中那句:“但是,在外國租界里,誰又敢怎么樣呢”表達效果非常好,作者采用了反問的修辭手法,更加準確的表達出當時自己憤怒的心情。對于這類句子,我們就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多角度朗讀,可以轉換句型,比如用陳述的口吻來朗讀一遍,體會情感;再用反問的語氣朗讀一遍,對比選出最符合課文情感的讀法。通過“但是,在租界里,誰都不敢怎么樣。”和“但是,在租界里,誰又敢怎么樣呢”兩種語氣的對比,使學生感受到作者在當時的情境下對于中華不振的憤怒與悲哀。可見,我們在文本教學過程中,將傳統的“講授法”轉變為朗讀的時候,有利于提高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能力,尤其是在反復對比朗讀之后,更容易掌握文章的情感,在不知不覺中也學會了如何將文本中的文字轉化為自己的情感理解[1]。
2.2透過朗讀把握情感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文章涉及到的題材各樣,類型也是豐富多彩,有直抒作者情感的短篇詩歌;也有關于描繪大自然美景的社會類文章;還有委婉敘事表達人物情感的人文類文章[2]。不管是哪一類型的文章,其表達的思想情感都各不相同,表達方式也各不相同,教師要培養學生良好的情感辨識能力,在不同文章的不同感情基調下,朗讀出不同的情感。最好還可以邊讀邊思考,作好記錄,再接著往下讀,這樣讀完全文,學生就會充分的體會和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對文章朗讀的把握也就會有自己的力度。
比如,我們在教學《桂林山水》這一課文的過程中,就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先給學生放映一段桂林山水的風景視頻,并且配上高山流水的唯美音樂,讓學生沉浸與欣賞山水美好的意境之中,然后再引領學生朗讀課文,在朗讀中感受桂林山水之美,感受“山”的奇美、俊美;感受“水”的清美、秀美。通過先看視頻,再朗讀,不僅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還能讓學生的情感得到真正的釋放,在釋放中擁抱祖國大好河山,激發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3]。
2.3利用教師的熱情讓學生體驗情感
要想讓學生有情感的朗讀,教師首先要有情感朗讀的能力,要富有熱情地授課。教師在課堂上的語言和動作以及表情非常重要,在教學時要結合文章主要內容為學生進行講解,為學生說明不同語言的表現形式,在語氣的表達上應該進行怎樣的轉換,具體配合怎樣的感情朗讀方式需要學生自己去把握。在傳統的朗讀教學方式下,教師硬性要求學生將課文讀出規定的語氣,讓朗讀變成了課文的陪襯。但實際上朗讀是為了更好地學習語文課文而出現的,其既能夠讓學生對課文有一個理性的認識,又讓學生對文章產生感性的認知。我們不可強制性要求學生怎樣朗讀,而應該用自己的語言、動作、表情去感染學生,帶動學生有情感的朗讀,充分調動學生朗讀課文的興趣,增加學生情感體現,引導學生多讀課文,表達自己對課文的不同情感和看法。
2.4做好朗讀評價與情感指導
小學生由于自身閱歷的淺薄,在文章情感把握上很容易出現偏差,不少情況下,因為文章句式表達的關系,學生很可能不能正確把握其情感,進而在朗讀過程中出現問題。對此,教師就需要對學生的朗讀做好評價,并且加強情感指導,讓學生能夠在朗讀的過程中準確把握文章情感。比如,教學毛澤東的《七律·長征》時,學生要通過朗讀“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體會紅軍不畏艱險的精神,一定是學生真正理解了這句話的意思后換位思考的結果,如果學生讀出了這樣的情感,我們就應該給予學生肯定,沒有讀出這樣的情感來,我們就需要多次引導,并且鼓勵學生多嘗試[4]。
3.結語
總之,情感朗讀是對文章情感的再現,是學生對文章理解的外在表現,是閱讀從淺顯到深刻的一次過渡。教師要把握住情感朗讀的原則和特征,設法調動學生的真情實感,讓他們在強烈的情感動機下讀出文章的韻味,得到自我情感的升華。
參考文獻:
[1]呂珠源.追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情感朗讀的有效性[J].教育,2021(2016-4):163-165.
[2]李春貴.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情感朗讀的有效性探析[J].語文課內外,2019,000(034):149.
[3]羅美蓮.追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情感朗讀的有效性[J].讀與寫(上,下旬),2019,016(022):65.
[4]李耀軍.如何提升小學語文課堂朗讀教學有效性[J].學周刊,201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