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敏 趙偉
摘要:新課程的改革促使了教育教學在全過程中的發展和改革,不僅注重課程模式的改革,還需要注重學生的作業模式的改革。作業可以幫助學生深入地理解知識,鞏固知識,提升學生對于課堂知識的理解和學習。高中化學知識繁雜,僅僅是依靠教師的課堂教學,學生很難真正消化化學知識,需要通過作業的形式,提高學生對于高中化學學習的有效性。因此,在新課程理念和教學的引領下,改革高中化學作業的設計模式,運用多種的作業形式,實現教育“雙減”真正的落實。
關鍵詞:新課程標準;高中化學;課后作業;有效設計
2021年開始,國家就開始針對現有的教育模式進行了整體的改革,2021年下半年正式實施“雙減”的政策,要求現有的教育要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減少作業數量。尤其是對于高中階段的學生而言,高中學生面臨著較大升學壓力,學生從一開始進入到高中的學習,就已經開始了“高壓”的學習生活。學生學習的科目多,雖然經歷一、二輪的教育教學改革以及新高考政策的實施,學生所需要學習科目有所減少,但是學生所面對的壓力仍然沒有減少,教師增加學生學習內容,布置較多的作業。高中化學學科在經歷新高考的改革下,變得邊緣化。因此,為了增加學生對于化學學習的興趣,提升化學學習的有效性,教師就要設計有效的化學作業,使得學生能夠自主參與到化學的學習中,體現出新課程改革中所體現的“全面學習化學、促進學生個體得到全面發展”的理念。
一、新課程改革下高中化學作業布置的現狀
1.量多質少
高中化學的作業仍然存在著作業量多,但是質量一般的情況。化學作為一門邏輯性較強的理科學科,需要學生通過推理判斷,找出問題的人突破點,實現思維的提升。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在布置作業的時候采取“題海戰術”,讓學生機械地做同一類型的題目。比如《物質及其變化》的作業布置中,教師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區分不同化學物質,在平時的作業中大量的出這一類的題目:
(1)以下屬于無機物的是
A.四氯化碳
B.石墨
C.無水醋酸鈉
D.天然橡膠
(2)屬于純凈物的物質是
A.生鐵
B.鋁熱劑
C.漂粉精
D.膽礬
(3)將下列對應物質的序號填寫在下列恰當的空白處:①C02 ②HC1③Na0H④Na2O2⑤Cu2 (OH) 2CO3⑥Mg (0H)2⑦NHHCO3⑧MgC12⑨H2SO4 DCu0。
(1)屬于酸的是
(2)屬于堿的是
(3)屬于鹽的是
(4)屬于金屬氧化物的是
實際上,這三種題型所考查的知識點的內涵是一致的。教師在布置作業的時候,常出同樣的題目,題目類型一樣,只是將選擇改變,讓學生進行聯系,對于學生而言,這樣的題目沒有任何的新意,只要掌握了基本的知識都能夠做出來題目,而教師就認為學生很可能對于一些特殊物質的認識上存在差異,不斷地通過題目,需要學生找到物質的特殊類型,這樣就導致學生在學習中存在著“重復”的情況,雖然學生在推斷物質類型的時候,對于某些類型存在模糊不清的情況,那么教師的作業設計應當是改變學生在作業中對于物質的分類的學習,進行總結學習,再通過聯系讓學生進行提升。
2.缺乏針對性
有效的課堂教學是離不開層次分明的教學內容的,作業的設置也是需要有針對性地提升。但是很多教師在作業地設置時,缺乏針對性。比如,教師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現有的知識內容和結構,教師就會布置練習題,但是練習題中既有基礎題,又有提升題,學生在作業的過程中對于基礎題可以簡單回答,而提升題學生覺得難度較大,就會放任不管,沒有根據學生之間的討論得出答案,學生的能力沒有得到提升。
二、新課程標準下高中化學課后有效作業設計的探討
1.變“練習冊”為“活頁題”
目前市面上的輔導、練習題多,很多書商也會將練習冊贈予學校,讓學校進行推廣。這樣學生所需要面對的練習冊也是多種多樣,不同商家的練習中的練習類型是同樣的,這就導致學生在練習過程中出現了重復練習的情況。為了,減輕這樣的情況,學校和教師就要嚴格“把關”,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練習冊中的題目,對于題型進行改革,將選擇題變為簡單題,改簡單題為開放的題目,實現學生對于問題的把握和掌控,能夠得到多樣知識的學習。
2.以“開放”的作業為主
高中化學知識的鞏固,不僅需要通過對于傳統書面作業,還需要通過活動的形式,讓學生進行在實踐活動中得到學習和提升,實現知識的鞏固。比如,在《鐵及其化學物的性質》,這個部分的學習時需要通過實驗的模式,那么在學習完相關知識后,教師就需要通過實驗的模式增加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然后通過拓展的研究和實踐“檢驗食品的鐵元素”,鐵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食用富含鐵元素的食品,可以補充人體所需的鐵元素。通過化學實驗的方法檢驗食品中的鐵元素,體驗實驗研究的--般過程和化學知識在實際中的應用。教師就可以布置“通過查閱資料確定化學課堂實驗的材料”,比如“肝臟、血液、魚肉等”都是富含鐵元素的材料。教師要求學生通過小組的形式進行完整,在這個作業中,學生不僅需要考慮書本教材中的含鐵的材料,還需要進行拓展,每個小組需要準備兩種以及以上的含鐵的材料帶到課堂中進行實驗鑒定。
3.自主取向,提高學生對于作業的自主選擇性
對于學生而言,需要得到自主的發展。那么教師可以讓學生自主地選擇作業,在羅列的作業中選擇適合自己可以做的作業內容。在一個班級中,學生個體存在著較大的差異,由此教師可以學生的實際情況,對于學生進行分層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選擇作業。比如在寒假作業的時候,教師可以選擇“盲盒”的形式,按照層次讓學生抽取作業盲盒,盲盒上可以體現化學作業的大概內容,但是對于其數量以及難度沒有體現。學生通過抽取的形式確定自己的寒假作業,也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找教師進行更換。將作業布置的形式趣味化,并且教師允許學生完整的程度,通過這種方式,加強學生化學課程的興趣。在作業地完成中,教師還可以為學生制定小卡片,有學生屬于自己的任務清單,讓學生盡可能地根據清單進行完成,這樣學生就可以得到較為針對性提升和發展。
比如,在對于高中化學必修一整體知識的復習中,對于化學掌握一般的學生教師可以布置制作思維導圖、基礎練習題的作業;對于化學掌握較好的學生教師可以布置基礎+提升的練習題,以及更為開放的題型,不僅需要學生對于基本知識的掌握,還需要學生實際的探索。比如“觀察鐵生銹”,對于其發生的變化進行記錄等。
此外,對于學生的作業,教師還需要及時地評價,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任務清單完成的情況,給予相應的肯定。教師還需要對于學生整體完成的情況做一個總結,針對學生在作業完成中的態度、情感、以及問題等羅列出表格的形式,讓學生針對自己的情況進行知識的補漏。在新學期的課程教學中,注重對于舊知識的遷移。
結語:
總之,在雙減和新高考的背景下,高中化學教學面對著太多的不確定性,由此教師應當注重新課程理念下,要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重要內容,提出發展目標和計劃。教師還需要更好地理解高中化學作業的價值和意義,是以促進學生發展為主,以提升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為主。因此,教師要改變現有的教學模式和作業設計的模式,結合學生的實際特點,讓學生能夠真正通過化學的學習得到提升、并且能夠在生活中運用化學。
參考文獻:
[1] 程星燦. 新課程標準下高中化學作業設計探討[J]. 教育科學(引文版):00214-00214.
[2] 錢達康. 新課程標準下高中化學作業設計探討[J]. 讀與寫:教育教學刊, 2017(8):1.E95AEE7E-2B57-493C-A268-A60C662D6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