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世界語是真正意義上被成功推廣和普及的人造輔助語言,并在一定時期對人類的溝通交流和和平共處發揮過積極作用。作為第一種被創立出的人造輔助共同語,世界語得到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的認可和接受絕非偶然,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創立者在語言創建上所使用的基本構詞策略方法。本文通過對世界語基本構詞十六條規則的歸納和分析,旨在論述其對于創建人造輔助共同語帶來的相關思考和啟示。
【關鍵詞】 世界語?人造輔助共同語?十六條規則?啟示
長期以來,不少科學家和語言學家致力于創造一門人造共同語,以方便世界上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據說被創建的語言方案多達500多種。可由于種種原因,這些方案無一例外地宣告破產,并未得到人們普遍認可與接受。這種現象一直延續著,直到1887年波蘭眼科醫生柴門霍夫(L.Zamenhof)公布了一套國際語方案,后人稱之為“Esperanto”,即現在所說的“世界語”。時至今日,全球已有上千萬人學習和使用這門語言,約有四分之三的國家和地區成立了世界語組織,并有用世界語出版的刊物,還有專門用世界語播報的電臺,甚至還有國家將世界語定為官方語言。
在一個多世紀的時間里,“Esperanto”一躍成為世界范圍內使用最廣泛的國際輔助語,這并非一種偶然,恰能反映出其內在的科學性和合理性。早在世界語創立之時,柴氏就對語言使用的基本框架和方法作出規定,即著名的“十六條規則”,這是理解世界語在現實社會中生存和發展的關鍵。如果說詞匯是砌成語言大廈的基石,語言規則中則多以詞匯構建為重要思路,本文通過分析世界語“十六條規則”的造詞特點,旨在更好地理解其對于創建人造輔助共同語的借鑒和啟迪意義。
一、詞源庫
世界語是在印歐語系的基礎上創造出的,以印歐語系為創作藍本確有其歷史背景和客觀事實。首先,柴門霍夫本人出生于沙俄統治時期的猶太人家庭,他從小是接觸猶太語和俄語長大的,而他的出生地是波蘭東部的比亞韋斯托克,那里地處邊境,居住著俄羅斯人、波蘭人、猶太人和日耳曼人等不同民族群體。正是在這種多元化語言環境中,柴門霍夫從小得以接觸多種語言,除了母語,他也精通波蘭語和德語,還研習過英語、法語、西班牙語、意大利語、希臘語和拉丁語等語言。在眾多語言中,除柴門霍夫的母語外,幾乎所有的語言都屬于印歐語系,這為創造印歐式的共同語奠定了重要基礎。世界語詞匯主要源自拉丁語族,輔以部分日耳曼和斯拉夫語族詞源。以平時常見的幾句問候語為例,或許可以看出世界語與其他語言的某種聯系,如saluton與法語的salut,dankon與德語的danke, perdonon與西班牙語的perdon。其次,印歐語系在世界上擁有數量最龐大的母語使用者以及最廣泛的使用區域,拉丁字母組成的文字系統能為多數語言學習者所接受,這為世界語在字母和詞源的選擇上提供了重要依據。在詞源的選擇上,世界語主要參考印歐語系各民族語言的合理因素并簡化而來,這樣既不迎合某一種語言形成文化特權,又不憑空臆造生僻詞語而增加記憶負擔。
二、“十六條規則”的特點
世界語共有28個字母,遵循“一母一音”原則,每個字母有且僅有一個發音,沒有不發音的字母。除a、e、i、o、u五個元音外,其余23個均為單輔音。所有詞語的重音落在倒數第二個音節上。世界語創始人柴門霍夫為世界語的語法擬定出十六條基本原則,概括來說,除了上述提到的,歸納起來還有以下特點:
(一)區別詞性類別
世界語詞匯的一大特點是通過詞末元音來表達詞性,即元音分立區別出不同的詞,如單數名詞以o結尾,復數名詞在o后加上j, 形容詞以a結尾,副詞以e結尾,人稱代詞以i結尾,通過元音規約進行科學系統的詞語分類是世界語的一大亮點。
(二)注重把握時態
在世界語中,元音不僅用來表現詞性,還構成不同詞尾來表達各種動詞時態。以動詞詞根ir“去”為例,不同時態用到的詞尾分別如下:
現在時:-as?iras
過去時:-is?iris
將來時:-os?iros
假定式:-us?irus
命令式:-u?iru
不定式:-i?iri
主動現在時:-ant?irant-
主動過去時:-int?irint
主動將來時:-ont?iront
被動現在時:-at?irat
被動過去時:-it?irit
被動將來時:-ot?irot
在印歐語系諸語言中,動詞往往受到人稱、時態和單復數的影響,組合繁多,變化復雜。世界語在三種指標中只保留了時態,大大減少了動詞的組合情形,利用有限的詞綴屈折表達多樣豐富的動詞形式。
(三)明確格與介詞
為了更好區分動作的實施與承受對象,世界語中確認了兩種格,主格和賓格。賓格在名詞后面加上n,如Mi lernas esperaton.(我學世界語)。除作為賓格外,名詞后面加n還可表達動作的方向。
另外,每個介詞都被賦予固定的意義,比如al表示指向,el表示來源,de表示所屬等。遇到實在分不清意義的情況也沒關系,可用介詞je或無介詞的賓格代替。
(四)靈活添加詞綴
在詞匯方面,世界語能夠通過構詞來不斷拓展含義,只需在原有單詞的基礎上增加詞綴就可以派生出新詞,這樣就不必創造出過多的原始詞匯,從而極大減輕學習者的記憶負擔。
常見的有正反義前綴構詞,在詞前加mal表達相反含義,如granda(大的)與malgranda(小的),fermas(關閉)與malfermas(打開)。名詞后綴構詞則是改變元音與添加后綴相結合,從而表達同類事物的不同屬性,如viro(男人)與virino(女人)表示的是兩種性別;?ino(中國人)、?inio(中國)和?inia(漢語)區分出國籍、國家和語言;fi?o(魚)和fi?ajo(魚肉)表示某種生物及相應的肉類食品。
(五)合理取舍詞源
制定世界語無法脫離對歐洲其他語言的參照和比較,而在基礎詞選擇上,世界語嘗試既借鑒其他語言的優勢特點,又摒棄阻礙自身發展的弊端。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
1.棄用不定冠詞。世界語只有定冠詞la,不使用不定冠詞。柴氏取消了名詞的陰陽性,簡化了冠詞分類,在不違背表意的情況下,使詞與詞之間的銜接自然流暢。在Li estas instruisto.(他是教師)這個句子中,表達出“他”的身份是“教師”,我們發現這里即便不用泛指也不會發生理解上的歧義,因此一般不說“Li estas unu instruisto”。而即使在英語中,當人稱變為復數時,不定冠詞也會自然消失。因此,定冠詞的省略并不對所指名詞數量的理解造成實際影響。
2.取用助動詞estas。世界語用estas助動詞來表示事物的性質或狀態。
在印歐語系諸語言中,對類似詞的使用情況不盡相同。英語中的be動詞要隨人稱、時態發生格的變化,除此之外該詞基本扮演與estas相同的功能。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卻同時使用ser和estar兩種動詞,除了要受到人稱、時態的影響,前者主要表達恒定不變的性質,后者多用于修飾暫時可變的狀態。而在俄語中并沒有類似的詞,這在修飾名詞時比較簡便,但在表示具體動作時態時,則需通過變化動詞詞尾來完成。由于世界語本身的構詞特點,柴氏沒有省略助動詞,可以說助動詞estas雖來源于拉丁語族,卻參考了be動詞在英語中的使用功能。
(六)另行規約數詞
作為表示數目和順序的詞,數詞有其特殊之處,一般分別基數詞和序數詞。世界語對基數詞作出單獨規約,確定數字0到9,三位數以內采用十(dek)、百(cent)搭配計數、四位數以上采用千(mil)等為單位的國際計數法,由此基數詞得以簡合構成。序數詞在基數詞詞尾加a,此外其他表示邏輯關系也都有對應后綴,比如倍數是加oblo,分數則是分子數在前,分母數后加on。
(七)科學合詞造語
為了減少新造詞的數量,柴氏提倡用創造的單詞合成詞義相近的復合詞,中心詞放在后面,如vespero(夜晚)和man?o(飯餐)合成的vesperman?o(晚餐),libera(空閑的)和tempo(時間)合成的libertempo(假期)等。而在外來語方面,世界語及時吸收母國的詞源,若是派生詞則選用簡明的基本詞,只需按照世界語規則來拼寫。
三、啟示與思路
以上從整體上分析了世界語的基本構詞規則,這或許可為我們認識人造共同語的成功推廣與發展提供了一定的思路,在總結經驗之前,不妨先探討是否能夠創建人造共同語這一話題。
(一)基于人造共同語的思考
縱觀不同歷史時期,涌現出很多為創立共同語而不斷奮斗的學者,其中不乏作出重要貢獻的杰出人士。世界語自“五四”新文化運動來到國內,一時風靡知識學界,在一系列進步人士的倡導下得以推廣和發展。有些學者對世界語大力推崇褒贊,錢玄同、吳稚暉等學者不但相信世界語將來會成為全世界的共同語言,甚至還主張國人棄用漢語而使用世界語,而殘酷的現實不久便證明這只是頭腦發熱后的曇花一現和不切實際的大膽幻想。作家巴金也對世界語滿懷熱情和希望,看好其在未來成為全人類公用的語言。此外,魯迅等學者對世界語推廣學習抱積極肯定的態度,但他們更多擁護的是世界語所倡導的人類和平、友好和團結的精神理念,并不斷言世界語會成為大一統的共同語,這樣的觀點似乎更加客觀理性。時至今日,對于是否有理由相信世界語今后會成為全人類公用的語言,世界語是否有必要大力推廣使用等問題,知識學界仍眾說紛紜,觀點不一。
從古至今,不少人堅信天下大同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認為世界人民逐漸趨同并高度同化,而最終也會形成統一的共同語言,這樣的想法未免過于樂觀理想。暫且不論人類歷史上的分分合合,就算特定歷史時期某個國家對世界的發展格局處于主導或控制地位,抑或局部地區形成更大的統一,優勢地位國對其他國家或地區的重要影響也只體現在某些方面,并未能全方位取而代之。趨同是局部的,不同是普遍的,人類語言亦是如此。從語言類型學來看,世界上的語言數量龐大,類別眾多,不同語言表達習慣和使用規則千差萬別,這種差異非一種語言所能調和。創立世界語時,柴氏主要立足于歐洲語言,并未考慮到其他語系,其實也不可能做到兼顧。因此,把“esperanto”稱作“世界語”并不準確,esperanto類似于人為作用下高度規范統一的歐洲語言。不夸張地說,世界語對于非印歐語系的學習者而言仍是一門“外語”,與其他語系的差異不言而喻,可想而知。如此說來,要讓世界語成為全人類公用的語言確是不成立的命題。
另外,人造語言的最大問題在于文化主體的缺位,我們應該清楚認識到這一點。由于沒有真正以此種語言為母語的人,語言背后也沒有實際的國家、社會和人民來支撐,即使某些國家以法律制度等形式支持該語言的推廣和使用,仍是隔靴搔癢,無法讓世界語真正成為某國家或地區民眾的主要語言。世界語吸納的群體更多是崇尚或欣賞這門語言文化理念的人們,若想替代人類社會語言實則難度不小,因此它只能被理解為一種輔助共同語,我們要把握這樣的前提來思考世界語的推廣與發展。
雖然世界語無法成為全球共同語,但仍要看到它為世界人類溝通交流做出的貢獻。作為現行人造通用語中最為成功的語言,世界語極大調和了本語言區和他語言區的差異和障隔。印歐語系為世界第一大語系,語言受眾范圍最廣,人數最多,結構設計科學,詞語拼讀簡便,世界語不僅成為本語系中普遍公認的人造共同語,也為其他語言區的人們認識他者語言文化打開一扇門。此種意義上,世界語作為印歐語系語言的輔助共同語還是非常成功。
(二)構建人造輔助共同語的啟示與思路
世界語的創建推廣不光拉近了世界交流和溝通的距離,也為人造輔助共同語的創設提供了重要的經驗和思路,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1.“選材”需考慮語言親緣關系及近似性
世界語以印歐語系語言為本進行參考選詞,打造共同或類似的文字系統,統一規約構詞法創立而成。就語言特征而言,世界語并不充分符合全球所有國家、地區的語言表達習慣,當然也沒有哪一種語言能夠做到這一點。作為一門人造語言,任何想要較好掌握世界語的人都必須經過學習,顯然主體語言群體在學習這門語言時更愜意輕松,具有相當的母語優勢。這似乎給了我們一種啟示,那就是在創建共同語時不能脫離既成的社會語言事實,不能忽略語言的親緣性。在印歐語系內產生esperanto,那是否能從其他語系中創立各自的輔助共同語呢?創立人造共同語除了受到語言本身類型和特點影響外,還制約于很多外部因素,如政治、宗教、經濟、心理認同等,人造共同語的創立不能憑空想象臆造,為了讓受眾對象廣泛接受并學習,要在具備一定親緣關系或近似性的語言范疇內對比參考,這是創建共同語的重要一步。既然“取材”于一類而非一種語言,這對創造語言的個人或團隊提出不小的要求,至少需掌握或諳熟同類語言中的主要通用語種,顯然柴門霍夫是做到了這點。
2. 簡化規范詞源語匯的主要特征
印歐語系語言是典型的屈折性語言,人稱、時態和格的詞匯變化豐富,柴氏把構詞重點放在時態上,減少了格的種類,并取消了人稱對于謂語動詞的變化影響。世界語用不同的元音詞尾表達時態,賓格只需在主格名詞后加鼻輔n ,分工明確,表意明了,科學巧妙地加工語言,從而大大簡化了詞的屈折變化形態。此外,印歐語系名詞有單復數之分,有的還分陰陽中性,冠詞分定冠詞與不定冠詞,世界語保留了名詞單復數,用詞尾j表示復數名詞,取消了陰陽中性的詞類劃分,冠詞里則只有定冠詞la。在把握同類語言主要特征的前提下,世界語精簡語言職能類別,巧用詞尾規約時態,格與單復數等固定詞尾避免了不規則變化情況的出現,使語言學習變得規范、簡便。
3. 巧用形義結合派生造詞
一種語言通常是由數以萬計個字詞組成的,在構詞方面人造語言和社會語言有所不同,逐詞逐字進行創造是個大工程,非一般人所能完成,這不是人造語言所提倡的,人造語言往往是造詞者創造基本詞匯后,利用某種構詞規則來派生更多的詞語,如此既減輕了造詞者的負擔,又便于學習者習得語言。以ne maltrankvili?u(別擔心)中的maltrankvili?u為例,在他動詞trankvilas(使平靜)的基礎上變化動詞性后綴-as為-i?as形成自動詞trankvili?as(平靜),然后添加反義指示前綴mal-,祈使語態變后綴-as為u。具備相關語義的詞語不再另起爐灶,均在已創詞的形式和意義基礎上組合變化而成,由此可見,注重 “經濟性”造詞原則是世界語的又一特點。
4. 合理分類規約詞語范疇
創造輔助共同語離不開科學系統的邏輯規范,前文提到世界語巧用元音規約詞性的優勢特點。與此同時,我們也知道世界語中的詞并非一層不變地遵循“元音定性”,比如系動詞,數詞、連詞、介詞、關聯詞、部分副詞等。把這幾類詞排除在規定以外,是因為他們數量有限,能夠相對獨立和穩定的使用,不易受到時態、格、語法或其他詞的影響。既然規則的設定是為語言服務,就要充分尊重語言事實,明確不同詞類的使用場合及特點,避免為規則束縛而被動造詞。在語言實際使用中檢驗已定規則的合理性,審視確定基本規則的適用范圍,注意普遍和特殊的有效互補,切忌刻板生硬、單調消極地填造詞語。
5.保證語言發展的自生活力
任何語言都非一層不變地處于靜止狀態,而是隨著時代變遷在某些方面發生變化,與人類社會語言相比,人造輔助共同語更顯規約性和公式化的特點,它的出現以一個人或一個團隊制定的統一規范為前提。盡管如此,人造輔助共同語仍需與時俱進,主要體現在新詞和外來語兩方面。世界語注重引入語源詞和簡寫派生詞,如此使得世界語不斷自我豐富,能夠與時俱進適應新時代的發展,也是本門語言煥發活力的關鍵。
總的來說,謀求創立人造輔助共同語的目的不單是為了方便不同語言使用者的溝通與交流,更在于推崇人類社會大一統的精神理念。作為創立不過百余年的年輕語言,世界語展現出它不凡的潛力和魅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對人造輔助共同語緣何成為可能具有借鑒意義。在把握語言類別親緣性一定范疇的前提下,尊重語言客觀事實,歸納詞性分類和文法規律,抓住主要矛盾從而抽離出普遍適用的造詞和語法規則,并不斷用這些規則檢驗語言操作的可行性,然后加以改進和完善。同時,還要順應時代發展,及時、合理地接納吸收外來語和新生詞。
正如世界語所存在的短暫歷史一般,人們對于人造輔助共同語的探索和研究還處于初步階段,相信在多元和一體并存的全球化大環境中,今后在這方面會有更多的研究發現及成果。
參考文獻:
[1] 世界語的十六條基本語法(Gramatiko de Esperanto).
[2] 周質平.近代中國的世界語運動[J].科技文萃,1999(1).
[3] 蔡名照.和平·優異·相互理解——世界語的百年理想和不懈追求[J].求是,2004(18).
[4] 童珊.論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語發展[J].馬克思主義研究,2009(2):90-99.
筆者簡介:
袁也,1989年生,碩士研究生,四川藏語佛學院教師。主要研究方向:民族社會學、應用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