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改革給初中歷史教學帶來了新的挑戰,要求教師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既重視提高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又著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初中歷史教師有效引導學生掌握基本史學知識,不僅能夠幫助學生積累歷史知識,還要為學生的進一步學習搭建平臺。因此,教師應積極轉變傳統的教學思維,采用全新的教學模式,在教學中不斷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科核心素養,具備自主學習能力,構建扎實的基礎知識體系,進而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
關鍵詞:初中歷史;學習能力;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9192(2022)03-0067-03
引? 言
初中歷史教學對培養學生的歷史情感具有極大的引導作用。因此,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不能僅僅局限于教材知識的講解與闡述,還要拓展一些課外內容。教師應有效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習能力,引導學生充分認識初中歷史這門課程的真正內涵和作用,從而讓學生在學習歷史文化的過程中不斷獲取相應的知識和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為其進一步的學習與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掌握初中歷史這門課程學習的基本技能,不斷增強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記憶能力,使其適應各種新情境、新材料、新問題,進而不斷提高初中歷史教學的有效性。
一、初中歷史教學現狀分析
在當今時代背景下,由于初中歷史教材中的知識點多且繁雜,學生普遍對其中的基本知識不感興趣。相關調查顯示,有超過一半的學生不喜歡上歷史課,有的純粹是為應付考試,迫不得已而學習。也有一部分學生認為自己學習方法欠缺、合作探究的意識不強,不會靈活運用所學知識。以上情況導致初中歷史教學質量低下,課堂氛圍不活躍。同時,基于初中歷史知識零散、復雜的特點,學生往往難以理解和記憶[1]。
二、初中歷史教學中有效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策略分析
(一)巧用歷史故事,激發學習興趣
課堂教學應該實現充分互動,然而大部分情況是教師在講臺上講得天花亂墜,學生在講臺下聽得糊里糊涂,課堂只是教師的獨角戲。這是一種常見的課堂模式,卻并不能收獲良好的教學效果。再加上初中歷史教材的內容繁雜,這往往無法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調動其學習積極性,不利于學生對主要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和運用。因此,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應合理利用歷史典故,使學生能夠從多個方面獲取歷史知識。
歷史教材在初中教學中有很重要的指導作用,教師根據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在課堂上合理穿插相關的歷史故事,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調動其學習積極性,使學生能夠高度集中注意力,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教師可通過帶領學生加深對某一個知識點的記憶和理解,來更好地讓學生體會歷史故事中的人物感情。這樣不僅可以極大地提升課堂教學效率,還能幫助學生感悟歷史事件及發揚歷史人物精神。比如,在講述“臺兒莊戰役”時,教師首先可以提問學生:“同學們,你們知道抗日戰爭中正面戰場首次勝利的戰爭是哪一場嗎?”這可以調動學生主動探究的欲望,在不知不覺中導入新課內容。接下來,教師可以說:“請同學們結合教材96頁的‘相關史事’,簡述李宗仁、孫連仲、池峰城的相關故事,分析臺兒莊戰役為什么會取得勝利?!痹趯W生回答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答案的規范性。通過對問題進行詳細的課堂探究,可以讓學生深入其中,激發學生對歷史的學習興趣,鍛煉學生回答歷史問題的思維能力及表達能力。同時,學生也能積累素材,使初中歷史的學習效率得以提高[2]。教師合理引用歷史故事,能營造一個良好的課堂氛圍,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有的教師雖然非常注重課堂的導入,但是形式較為單一,不能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如有的教師的教學導入形式多為提問,即課前提問上節課所學的內容,甚至還要隨機抽取學生進行背誦。這樣的教學方法較為枯燥,甚至會使學生產生厭學情緒。因此,教師找到合適正確的互動方法非常重要。
例如,在抗日戰爭中有許多英雄人物,像趙登禹、佟麟閣、姚子青、謝晉元、張自忠、左權等眾多歷史人物。在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在了解歷史人物故事的同時,進行角色扮演。在這個活動中,學生在進行表演前就已經預習甚至深入了解過書本內容,并且在角色扮演過程中體會到歷史人物身上具有的優秀品質,認識到優秀歷史人物對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進而達到對其家國情懷核心素養培養的目的。
(二)還原歷史畫面,創設教學情境
在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往往在課堂上一味地進行知識講解和技能訓練,忽略了教學情境的創設,無法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不利于激發學生的生命活力和發展其良好品質,也阻礙了高效歷史課堂的構建。因此,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應積極創設教學情境,幫助學生還原歷史畫面,使學生能夠自主進入歷史課堂。這樣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各項基本能力,還能有效地加深學生對課堂知識的理解。比如,在教學“全民族堅持抗戰”時,教師首先可以向學生提出問題:“怎樣用史實說明抗日戰爭是全民族的抗戰?”讓學生根據教材105頁第一段和相關史實嘗試歸納全民抗戰的經過,然后根據表格列出國共兩黨、社會各界和各民族堅持抗戰的史實。教師還可以將當年全民族抗戰的相關影片和圖片資料等展示出來,從而進行課堂情境導入,還原英雄無畏的抗日畫面。這種教學方法更便于課堂的情境導入,創設相關教學情境;在課堂上使用歷史資料,通過多角度解讀史料還原歷史現場,進行合理的歷史解釋,回歸歷史教學的本真;培養學生從史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體現史料實證的核心素養要求。接下來,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一些與教材知識相符的圖片與視頻。視頻素材集聲音、圖像、色彩于一體,具有直觀、感性、動態的特點,對學生有較大的吸引力,有利于課堂教學的開展。教師利用多媒體開展初中歷史教學可以營造一種濃厚的歷史課堂氛圍,讓學生更好地進入初中歷史課堂的教學情境中,為教師進一步知識講解與傳授做好鋪墊。同時,教師將教材中的抽象知識轉化為直觀形象的圖片和視頻,更易于學生理解和掌握,對構建初中歷史高效課堂有重要作用。同時,教師通過有效的情境創設,能夠極大地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還能夠極大地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3]。
(三)加強課堂互動,提高教學實效
互動式教學模式是指教師和學生通過在課堂內外進行平等的互動交流,營造多邊互動的教學環境,在教學雙方平等交流探討的過程中,實現不同觀點碰撞交融,進而激發雙方的探索主動性和積極性,達到提高課堂質量、改變教學方式、促進教學相長的目的。要想提高初中生的歷史學習能力,教師首先要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與教師互動,通過有效的互動提高教學質量。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師生互動模式課堂受到越來越多教師和學生的喜歡。在當下許多教學示范課上,教師經常設置游戲互動環節,把主要知識點設置成問題,讓學生在課堂上搶答,這既增強了課堂的趣味性,又讓學生很好地掌握了新知識。
課堂互動對提高課堂效率有積極的作用,也是教師最常用的教學手段。但是有的教師并不能很好地應用這個教學方法,為了互動而互動,只注重表面形式,不能深化互動內涵。課堂互動不應該停留于表面,“形”動而“意”不動,沒有思想的交流,沒有內心情感的溝通,這樣必然無法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在進行課前準備時,當確定好互動的目的、互動的方式后,教師不妨提出一些值得思考的問題,并通過合適的互動方式來引導學生進行思考,這樣深層次的互動才是有效的。
(四)開展實踐活動,發揮導向功能
新高考制度的改革,要求初中生掌握更扎實的歷史知識,在升入高中后能夠跟上教師的教學進度。為此,在初中歷史課堂上,無論是歷史知識的掌握和積累,還是學科學習能力的發展,抑或是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上的養成,都是伴隨著學生心理活動發展的。實踐活動有助于初中歷史高效課堂的構建,教師要創新教學模式,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活動結合起來,使學生可以通過實踐來獲取更多的歷史知識。這樣,學生對教材上的理論知識也會有更深入的理解,也能很好地達到初中歷史教學的目的。在上課之前,教師要明確教學目標,確定教學方法,在教學實踐中應明確開展活動的目的是什么,是為了活躍課堂氣氛,還是為了深化學生記憶;是為了便于學生理解,還是想考查學生對知識的了解程度。教師只有明確實踐活動的目的,才能知道采用何種互動方式,合理設計教學流程,引導學生進行課堂實踐。
例如,在講述“抗日戰爭勝利的偉大意義”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前充分收集相關資料,引導學生以辯論的形式進入學習狀態,如開展“當今背景下的戰爭與和平”為主題的辯論賽,調動學生的求知欲。接下來,教師可引導學生課后到各處革命遺址或抗戰紀念館去實地觀看和學習,加深學生對教材中抽象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歷史創新思維和創新意識。教學過程中的學生實踐一般是由教師提前設計好的,以學生討論為主要環節,但是在討論過程中,教師要把握主線進行引導,對學生起到監督和指導的作用。與此同時,教師要積極參與學生實踐,及時發現學生在實踐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并進行糾正,以提高實踐成效。教師還可以在學生實踐中合理滲透對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有效地引導學生學習優秀的歷史文化,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習能力,使學生在未來有更好的發展。
結? 語
初中歷史課程作為一門人文學科,不像數理化學科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分發揮學科的導向功能,正確看待學生在學習能力、性格特點等方面的差異,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同時,教師應有效地調節初中歷史課堂氣氛,加深學生對相關知識內容的理解,使其獲得多角度研究、解決問題的能力,從理性上把握歷史發展的規律,感受中國近現代不同階層的人在為實現國家富強而奮斗的偉大精神,樹立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自己力量的精神理念,讓學生“既看到昨天,又知道明天”,進而提升初中歷史教學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張德榮.淺談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幾種策略[J].中學教學參考,2012(03):182.
簡霞.如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4(41):145-146.
韓曉艷.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方式探尋[J].中外交流,2019,26(23):350-351.
作者簡介:李清潔(1979.12-),男,福建晉江人,任教于福建省晉江市羅山中學,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