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力新 熊英超
摘 要:在小學音樂教學過程中,節奏感的培養發揮著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后期音樂知識學習的基礎,學生掌握良好的節奏感能夠更好的投入到音樂學習當中。目前我國小學音樂教學中還存在很多問題,包括忽視了對學生音樂節奏感的培養以及音樂教師的綜合素質需要進一步提高等。本文將對小學音樂教學中節奏感培養措施進行淺析。
關鍵詞:小學音樂教學 節奏感 培養措施
在小學音樂教學過程中,音樂教師要重視提高學生音樂審美素養,保證學生的全面發展,其中將培養學生的音樂節奏感為重點內容,從小學階段學生的生理以及心理特點出發,制定科學、具有趣味性的教學計劃,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使得學生主動的投入到音樂學習當中,提高學生的音樂節奏感。
1 音樂節奏感概述
節奏具有引導人們進入韻律活動的作用,給人帶來自由、舒適的感覺,從而使人從緊張的狀態中得到緩解。音樂節奏感通常受到兩種因素的影響,一方面是主觀因素,在沒有節奏組合聲音中個體能夠自主的對其聲音進行組合,形成節奏。另一方面是客觀因素,即音樂本身就呈現出一種節奏,個體要通過個人的感覺來體會節奏,從而對聲音的力度、長短等進行辨別。
2 小學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節奏感的重要性
節奏感是音樂教學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對于小學階段學生而言,其音樂教學的開展需要從培養節奏感著手,由于節奏感在音樂教學中具有獨特作用,因此音樂教師需要關注和重視小學音樂教學中學生節奏感的培養,文章本部分將對小學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節奏感的重要性進行分析與闡述。
2.1 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
在小學階段的學生,其心理發展處于初期,對事物的認知不夠全面,缺乏生活閱歷。同時,小學階段的學生思維比較活躍,有著較強的想象力,從而在實際音樂教學過程中避免使用一言堂的教學模式,要充分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得課堂更加具有趣味性,保證教學質量。小學階段的音樂課程的主要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審美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節奏感教學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獲得一定的樂感,使得學生具備一定的音樂判斷能力。
2.2 有利于提高小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
相比較于高年齡階段的學生,小學低年齡階段的學生更難在體會到音樂當中的情感,只是跟隨著音樂的律動來做出反應,缺乏一定的音樂鑒賞能力。若音樂教師在課堂授課教學中并未關注和重視學生節奏感的培養,就會導致學生只能夠依照自身對音樂的盲目感受進行學習,不僅難以感受和體會到音樂作品中豐富的情感,也難以掌握相應的音樂相關知識。而教師在音樂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節奏感,有利于學生對音樂的感知,熟悉音樂的基調,從而促進學生音樂素養的發展。
2.3 有利于提高小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
歌詞、節奏以及旋律是音樂的重要部分,通過三者的有效結合進而形成了優秀的音樂作品。其中節奏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音樂的演唱要通過節奏發出的聲音。而培養小學生的節奏感不僅能夠有助于了解歌曲的基調,同時能夠對幫助進一步掌握音樂所表達的情感,促進學生審美能力的發展。此外,音樂能夠起到調節情緒的作用,因此音樂節奏感教學能夠對學生有著熏陶的作用,疏導學生的心理,保證學生的健康成長。小學階段的音樂教學獨立性較強,兒童在學習音樂知識前缺乏較為扎實的音樂基礎,但是兒童的學習和探究欲望較強,其判斷能力和認知能力有待提高,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對學生音樂基礎的培養,從基本內容著手,教學要遵循由淺入深的原則,在音樂欣賞過程中培養兒童的節奏感,進而培養兒童良好的節奏感,為以后的音樂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充分挖掘兒童的潛能,提高音樂素養,保證教學質量。
3 小學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節奏感的現狀
雖然近些年來我國小學階段基礎教育中音樂教學的水平不斷提高,有利于學生全面多元發展,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但不可否認的是,當前我國小學音樂教學中對于學生節奏感培養教學的關注與重視程度不足,且存在著多方面客觀因素阻礙著學生節奏感培養教學的開展,導致音樂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文章本部分將對小學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節奏感的現狀與不足進行分析闡述。
3.1 對學生節奏感培養不夠重視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小學階段對音樂教育逐漸重視起來,進一步優化音樂教學模式。然而,我國教育受到應試的影響,同時音樂教育發展較晚,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面臨著較多的問題。包括家庭和學校忽視了音樂教育,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語數外等文化科目上,此外,音樂課程只停留在簡單的唱歌,對樂理、樂感等方面的教學涉及較少。小學音樂課程數量較少,課程時間不足,導致小學音樂教師難以有效地開展音樂教學,同時,在音樂教學課堂中,教師也更多的對音樂基礎理論知識進行講授,或是單一地要求學生欣賞音樂作品,并未對音樂節奏感進行教學。學生、教師、學校、家長等眾多群體對于學生節奏感培養的重視程度不足是學生音樂節奏感較差的一個重要原因,也是當前小學音樂教學中普遍存在的不足和問題。
3.2 音樂節奏感教學條件落后
根據我國當前小學階段實際情況,大部分小學音樂教師并不是出身于音樂專業,在實際音樂教學過程中不能很好的培養學生的節奏感,甚至有部分音樂教師自身的專業水平與理論知識水平較低,難以有效地開展音樂課堂教學,從而不利于學生節奏感的培養。此外,我國諸多小學內部音樂教學條件較為落后,沒有和教學相匹配的樂器,教學質量低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良好的音樂教學條件是提高音樂教學效果與水平的基礎條件與因素之一,一旦教師本身專業素養能力不足的同時面臨著教學條件落后的情況,就會嚴重阻礙到學生節奏感的培養。
3.3 音樂節奏感教學方式較為單一
在小學音樂教學過程中,為了培養學生的節奏感,不能僅僅向學生灌注理論知識,要從音樂的本身對教學方式進行創新。培養學生對音樂的學習興趣,從而更好的培養學生樂感。但是目前音樂節奏感教學模式比較單一,不能和實際相結合,沒有充分發揮先進教學工具的作用,從而不利于培養學生的節奏感,教學效果不佳。同時,單一傳統的音樂節奏感教學方式還容易導致學生學習興趣與熱情降低,打擊學生節奏感培養的積極性與主動性,進一步降低了節奏感培養的效果。音樂節奏感教學方式與手段較為單一的問題普遍存在于當前我國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教師只有根據實際教學目標與課堂教學的客觀條件不斷創新和應用多元教學方式,才能夠真正地激發學生節奏感培養的熱情與積極性,從而提高學生節奏感培養的效果。
4 小學音樂教學中節奏感培養措施
上文對當前小學音樂教學中學生節奏感培養中存在的不足和問題進行了分析與闡述,這些不足與問題來自于多個方面,且均會對學生音樂節奏感的培養帶來消極與不利的影響,只有根據當前小學音樂教學中節奏感培養存在的不足進行分析,提出相應地培養措施,才能夠真正提高學生的音樂節奏感。
4.1 教學與實際生活相聯系,提高小學生音樂節奏感
小學音樂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認識到藝術和生活的關系,要將教學和生活建立緊密的聯系,使音樂教學更加具有生活氣息,提高學生接受音樂知識的水平。小學階段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階段,小學生智力發展不夠成熟,對事物的了解程度不夠深,使得學生很難對教師講授的知識有著較全面的理解,因此若教師在音樂課堂教學時僅僅只通過講授理論知識的方式開展教學或是學生節奏感的培養,學生往往難以準確理解和掌握相關知識,提高自身的節奏感。同時,小學生對音樂的認識較為缺乏,對音樂教學興趣不高,導致音樂教學效率不高,教師教學開展面臨著較多困難。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聯系實際生活不僅能夠幫助學生理解知識,同時豐富了教學內容,激發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更好的完成教學任務。學生將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帶入音樂課堂教學過程中能夠得到驗證,增強了對知識的印象。例如,教師在教學小鼓響咚咚時,可以使用多媒體等設備向學生播放關于敲鼓的視頻,使得學生能夠更加清晰和直觀的認識到鼓聲,此外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跟隨著鼓聲擺動自己的身體,從而使得學生的節奏感得到鍛煉,進一步理解了音樂的律動性。除此之外,教師可以采用分組的方式開展競賽,讓學生跟隨著鼓聲進行擺動,哪一組跟得上節奏就獲勝,進而有效的調動起課堂氛圍,提高了學生的節奏感。然而,教師在選擇生活實例過程中,要從學生的實際特點出發,選擇學生常見并感興趣的例子,從而更好的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對音樂也會有更深的理解,防止因生活實例選擇不合理,造成教學效率不高的現象,阻礙了小學生節奏感的培養。
4.2 利用樂器優化教學,提高小學生音樂節奏感
教師在實際音樂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和實際生活建立聯系,要充分的意識到樂器在音樂教學中的關鍵作用,雖然理論知識教學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引導學生自我體驗節奏感也很重要,因此小學音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開展節奏練習。通過使用樂器來進行節奏練習使得學生能夠對樂器有了基本的認識,豐富了學生的樂理知識,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此外,在實踐練習過程中,學生能夠將知識和實踐相結合,更有助于學生知識的理解。此外,由于樂器本身的特殊樂感能夠使得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體驗到節奏感,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重視語言描述而忽視了學生的個人體驗,就會造成學生對節奏理解比較淺,教學效率不高,不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例如,在教學打擊樂器音樂伴奏過程中,教師通過語言描述節奏使得學生的體驗感不強,教學效果不佳,學生很難對音樂有較深的理解。另外,小學階段的學生有著活潑好動的心理特點,枯燥的教學方式會造成學生學習熱情不高,而使用樂器講解節奏感,使得學生能夠對節奏感有著更深的體驗,促進學生音樂素養的發展,教師還可以向學生展示簡單的音樂片段,鼓勵學生使用樂器擊打樂器,進而提高學生的節奏感。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注意對學生進行正確的音樂指導,培養學生良好的樂器使用習慣,促進學生音樂素養的提高。同時,教師還要重視向學生適當的講解樂理知識,要協調好練習和知識的講解,提高教學效率。
4.3 節奏訓練強化教學,促進學生節奏感的發展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很多先進的技術進入了課堂教學中,多媒體使得教學更加便利。在音樂教學過程中使用多媒體教學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學校基礎設施不完善造成的音樂教學水平不高的問題,從而促進小學音樂教學的發展。教師要合理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案,在課堂教學上向學生播放一些有著較強節奏感的視頻,引導學生自主的感受音樂中的韻律,進一步提高學生的音樂節奏感。除此之外,教師采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充分的激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打造生動、活潑的課堂氛圍,保證了教學效率。例如,在開展我國國歌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使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不同的演唱版本,引導學生對不同的演唱版本自我感悟,體驗其中的區別,同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在課堂表達自己對節奏感的分析,從而有利于教師掌握學生學習的基本情況,進一步完善教學方案,促進學生音樂節奏感的發展。此外,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意識到小學生對音樂理解能力不夠,出現對節奏感把握不準確的現象較為正常,教師要采用正確的教育方式,及時的給與學生鼓勵,培養學生對音樂的學習興趣。
4.4 引用肢體語言,豐富兒童的體驗
人們通過肢體語言能夠表達自身的思想,有效的將自身的情感進行傳遞,此外,肢體語言可以對音樂節奏進行表達,即使兒童發展處于初級階段,但是能夠對肢體語言有著很好的理解。因此,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肢體語言的方式,促進兒童對音樂更好的理解,幫助兒童理解和記憶音樂節奏,使得兒童進一步把握節奏感,促進幼兒節奏感的提高。例如,在學習《小小足球賽》過程中,教師可以先向學生多次展示歌曲,鼓勵學生進行學唱,使得學生能夠對歌曲的旋律更加熟悉,進一步感受歌詞的含義。隨后教師可以根據歌曲的節奏變化來進行節奏訓練,并使用肢體語言,體會歌曲節奏并使用點頭、拍腿等肢體語言來表現音樂節奏。在此之后,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節奏感較強的歌曲,進一步使兒童感受音樂節奏,并使用自己的肢體語言充分的表達。通過該種教學方法不僅能夠培養兒童的學習興趣,同時提高了兒童的聽力,促進了兒童的全面發展。
4.5 開展游戲教學,提高兒童學習積極性
小學階段的兒童有著好奇心強、好動等特點,同時其控制力和專注能力較差。在實際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結合兒童的心理特點,吸引兒童的注意力,避免出現課堂走神的現象,阻礙音樂教學的順利進行。教師可以將游戲教學方式引入到課堂教學過程中,從而豐富了教學形式,激發了兒童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兒童的音樂節奏感。例如,教師可以在課堂為兒童準備游戲教具,包括筷子、盒子等,也可以將教室的物品作為教具,兒童自主的選擇工具,并自由的進行組合,隨后播放音樂,兒童使用自己選擇的工具擊打出節奏進行伴奏。音樂教師也可以引導兒童演唱節奏感較強的歌曲,并使用教具進行伴奏,從而提高兒童的節奏感,使得兒童都能夠參與到課堂活動中,營造了良好的課堂氛圍,兒童在游戲中節奏感逐漸得到了提升,符合學生的心理和認知特點,促進兒童的發展。
5 結語
簡而言之,小學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重視兒童節奏感的培養,滿足新課改的要求,激發兒童對音樂的興趣,從而主動的投入到音樂學習當中,保證教學質量。教師要結合小學階段學生的特點,保證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實際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運用打擊樂器,培養兒童的節奏感,此外,可以展開游戲,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豐富了教學內容,促進兒童節奏感的進一步發展,提高兒童的綜合素養,保證兒童健康的成長。
參考文獻:
[1] 蔣珊.非洲鼓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實際運用——如何運用非洲鼓與教學相結合提升學生節奏感[J].黃河之聲,2020(10):112-113+115.
[2] 張惠英.如何在小學音樂教學中進行節奏訓練[J].北方音樂,2020(01):199-200.
[3] 張小磊.淺談如何在小學音樂教學中運用體態律動[J].北方音樂,2019,39(24):178-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