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雨芳
【摘要】隨著“雙減”政策的實施,中小學數學作業也在隨之改變,各學校一線教師采取各種措施創新作業設計,切實做到提質減負,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雙減”政策的實施,不僅有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而且能為國家選拔出真正全面發展的高質量人才。本文就“如何提質減負、優化數學作業”這一內容提出幾點策略。
【關鍵詞】減負;雙減;作業設計;小學數學
“雙減”政策出臺后,一線教師不得不轉變教學策略,除了向課堂40分鐘要質量之外,還要優化作業設計,通過有效的作業設計來實現減負并提高學生的數學自信心和數學能力,這對大多數教師來說,短時間內是一項比較難的、富有挑戰性的任務。反觀“雙減”政策前的教學模式和傳統的作業設計,在減少作業時長和書面作業量的情況下,如何設計有效的小學數學作業來保證數學教學質量是當前的首要任務,這需要廣大一線教師認真思考并采取可行的措施來加以實現。
一、“雙減”政策前的小學數學作業布置分析
(一)“一刀切”布置作業
目前,小學傳統數學作業存在諸多缺陷,教師為了方便作業批改,普通存在“一刀切”的情況,忽略了學生的個性差異,以一個標準布置作業,導致了優等生“吃不好”、中等生“吃不飽”、學困生“吃不了”的教學現狀,這種作業設計不僅讓兩極分化更加嚴重,還不利于各個層次學生的數學發展。那些對數學學習本就吃力的學生也因此失去學習的興趣和數學自信心,這樣的作業布置顯然沒有達到教學效果,在此惡性循環下,教學質量只會“雪上加霜”。
(二)作業形式單一、無趣
傳統的數學作業主要以書面形式呈現,且多以計算題和解決問題結合布置,學生日復一日地、機械地完成這樣的作業,不僅容易對數學產生枯燥、無聊的刻板印象,而且不利于學生對數學進行實際應用,學生也很難從這樣的作業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這也導致大多數學生學會了數學知識,卻在應用數學知識上不懂變通,缺乏數學思維,限制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和數學素質的提高。
(三)作業時間普遍較長,作業量大
為了追求成績和升學率,不少數學教師愛好“題海戰術”和“撒網式”練習,作業寧多勿少,每種題都練習。學生每天除了面對當天知識對應的機械練習外,還要被迫接受教師為避免押錯考題而布置的一堆“超綱題”,以及臨考前還會布置的同一道題換不同數字的重復練習,學生程序性地套用知識解題,儼然成了沒有感情的做題“機器”。這樣的作業限制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創造力,限制了學生的數學思維和想象力,與新課標提倡的提高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一說大相徑庭。
(四)作業評價缺乏情感交流
在數學作業的批改中,有的數學教師認為,作業批改只需改對錯,以“優、良、差”或者“A、B、C”等來評價學生的作業成果,批改后發下去,學生流水線般地訂正錯題,與前面提到的“做題機器”性質一樣,學生沒有從教師的評價中持續收獲成就感,久而久之,作業也就成了學生數學學習中的另一個固定程序,學生缺乏情感體驗。同時,教師在這樣程序性的作業收發和批改中,缺乏與學生雙向的交流反饋,學生修改后是否掌握,基本只能通過再次練習來檢驗成果,這又變成了前文提到的“題海戰術”,不利于學生的情感交流和數學發展。
針對以上存在的諸多問題,教師在布置作業時需以提高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為目標,以培養國家需要的數學高素質人才為方向,切實做到以學生為發展主體,設計有效的作業來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
二、提質減負,優化小學數學作業的設計
為努力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數學教師在作業設計上需下一番功夫,有智慧地設計作業,在傳統作業模式下做出改變,形成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數學作業模式,響應“雙減”政策,切實做到提質減負。
(一)分層作業,因材施教
反思傳統作業“一刀切”的不合理設計,不難想到針對不同學生采取分層布置作業的合理轉變。無論哪個學校的班級,都會存在不同層次的學生,有學得快的、數學思維活躍的學生,也有學得慢的、缺乏數學敏銳力的學生,為遵循學生的個別差異和身心發展,作業設計應分層布置,讓優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飽”、學困生“吃得了”,讓學生能完全根據自己的水平選擇合適的“飯量”,從而讓學生在數學學習中健康成長。
為了達到以上目標,教師需要設計出供給學生選擇的作業“菜單”。因此,在分層作業設計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目標靈活設計“Ⅰ”“Ⅱ”“Ⅲ”“Ⅳ”等多層次的作業選項,Ⅰ為基礎類,Ⅱ為提升類,Ⅲ為拓展類,Ⅳ為邏輯思考或綜合應用類,等等,當教師列出以上不同層次的作業“菜單”時,學生可以根據自身能力進行選擇,或者教師協助學生選擇適合自身能力的“菜系”,讓學生從不同層次的作業中獲得數學成就感,感受自身的價值。這樣設計既順應了學生的個別差異,又有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多樣化作業,在實踐中學數學
為擺脫單一、重復的機械作業布置,避免學生成為沒有感情的做題“機器”。在“雙減”政策的引導下,作業設計應提倡多樣化,根據數學教學的課型和教學目標的達成,在分層作業的基礎上,豐富作業形式,以此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不同的作業形式下,也能對新時代學生需具備的各種數學能力進行考查和培養,有針對性地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多樣化的作業設計,主要是應用在非書面的作業中,這類作業的設計可遵循以下原則:源于課本、聯系生活、趣味好玩、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已擁有的數學經驗,以實踐探索為主,重在培養學生的數學綜合應用能力。這樣的作業不再是簡單的做題,而是需要學生調動自身的想象力、邏輯思考能力、數學建模、個人情感融入等多方面來完成的作業。下面介紹多樣化作業形式的幾個設計思路:
1.設計小游戲
例如,在教學《可能性》一課后,可以布置學生為商場設計一個抽獎方案,要求學生分別站在商場與顧客的角度進行設計,思考一、二、三等獎被抽到的可能性多大才能被受益的人群接受。讓學生邊玩邊學,體會到數學知識的應用,感受到數學的趣味性。同時,啟發學生發現,站在不同角度時,問題的思考方向也會截然不同,效果也會完全不一樣。也借此告誡學生,不要沉迷于小店的抽獎游戲,讓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發現身邊的數學原理,思考生活中的數學問題,豐富學生的社會經驗。
2.做數學調查
例如,在教學《利息》一課后,可以讓學生調查某家銀行的利息在最近三年的變化情況,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進行數學調查,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的數感,體驗數學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讓學生對數學自然而然地產生興趣。同時,還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利息的變化與什么相關,拓寬學生的社會經驗,感受利息與社會發展和國家宏觀經濟調控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對于個別有難度單獨完成此類作業的學生,可以通過小組協助完成,先由組長布置簡單的調查任務,讓組員按照各自的能力完成數據調查后,再由組長組織組員總結分析。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團隊凝聚力,也能讓后進生從中獲得存在感和成就感,借此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
3.動手操作,創作類作業
例如,在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前,可以布置學生完成這樣的作業:你能找到家中的長(正)方體物品,并給它穿上漂亮的外衣嗎?通過學生親自動手操作的過程,讓學生提前了解表面積的含義,達到預習的效果。這樣的設計不僅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培養學生的數學幾何感。
又如,在教學《軸對稱圖形》一課后,可以組織學生收集大量的樹葉,并要求學生自行想象設計,創作一幅獨一無二的軸對稱樹葉貼畫。設計這樣的作業,既給了學生展示自己才能的機會,又能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培養學生的審美。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呢?像這樣豐富多彩的作業形式還有很多。例如,記錄數學史、講數學故事、分享數學書籍、說理講題、一題多解(尋找最優解)、設計生活中的情境問題,數學腦筋急轉彎,講數學笑話……只要肯下功夫,辦法總比困難多。在“雙減”政策下,一線教師的壓力不小,但依舊要多思考、多實踐,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讓學生快樂學習,學好數學。
(三)作業要做好“減法”,減量不減質
“雙減”政策的核心是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因此,在原先存在的作業時間長、作業量多的過度“加法”中,我們既要做好作業“減法”,也要遵循“減量不減質”的原則。數學教師在作業設計中,對于機械重復的題目要做“減法”,把重心放在題目的篩選上。在書面作業的布置中,無論是課堂作業還是家庭作業,題目的設計都要有針對性,每道題都要有能培養學生數學能力的設計意圖,做到精挑細選。利用課堂作業來提高教學效率,利用家庭作業來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讓學生體驗數學的簡單高效,培養理性思維。
(四)多元化評價,搭建數學“舞臺”
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數學作業的批改和評價都較單一。其實在鼓勵學生多元化發展的同時,教師是否也應該反思自身有沒有在進步和多元化呢?為什么數學作業的批改不能像語文作文批改時寫評語呢?大概沒有這樣的規定吧?因此,類比遷移下,數學作業的批改也可以多元且豐富。比如,可以采取寫評語的方式與學生產生情感交流;再比如,可以通過繪畫的方式作出評價,簡單地畫一個“大拇指”來點贊學生的作業,或者畫一個“比心”的動作表達對學生作業的認可。像這樣有情感的作業評價,既能引起學生對數學作業的重視,還能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改變學生對數學的刻板印象,讓數學變得更有趣。
與此同時,在前文提到的多元化作業設計中,在實踐探究類作業的設計上,還可以添加一個展示的環節,為學生搭建數學“舞臺”。如,數學游戲設計解說、數學調查總結發言、作品展示、說題講題,講數學故事……通過這樣的能力展示,讓學生經歷了“學數學”“用數學”“玩數學”的實踐過程,既能提升學生的數學能力,又能培養學生的膽量和自信心,讓學生堅定地愛上數學、愛學數學,在數學領域實現全面發展。
三、結束語
總之,“雙減”政策的實施,對一線數學教師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對于學生的綜合素質提高起著關鍵作用。以提高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為目標,優化作業設計,保證高質量教學效率,從各方面做到提質減負,是我們需要共同努力和探討的方向。“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實踐中多反思、多總結,在發現問題中積極解決問題,才能從根本上實現“雙減”政策的目標,幫助學生輕松完成知識的學習,奠定扎實的數學基礎,成為全面發展的新時代綜合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廣東省教育廳教研室.小學新課程數學優秀教學設計與案例[M].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6).
[2]王小平.傳統數學作業的弊端及解決方法[J].未來英才,2014(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