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科學屬于一門觀察類、實驗類的趣味課程。科學課程能夠進一步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對提高學生的科學意識與終身學習能力具有非常關鍵的作用。因此,在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小學科學教師應摒棄以往陳舊的教學理念,利用多元且高效的教學手段,促進學生觀察能力的有效提高。基于此,文章重點探究了小學科學教學中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策略,以供相關人士交流參考。
關鍵詞:小學科學;觀察能力;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9192(2022)04-0027-03
引? 言
觀察法是人們直接了解大自然、研究自然規律的核心渠道,也是小學階段學生初步了解事物、認知事物并進行自然科學探索的核心途徑。另外,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還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科學認知能力及綜合素養,所以在觀察教育與實踐研究活動中,良好的觀察習慣是教學的前提基礎。但是,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進行重復的練習,充分發揮自身對學生的激勵和指導作用。在觀察過程中,教師需要引領學生進行主動探究和實踐,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形成良好的觀察習慣與意識。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應帶領學生積極進行探究,讓學生主動思考與分析,促進學生觀察能力的增強,并為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奠定基礎。
一、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的重要性
(一)觀察能夠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一方面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激發學生的探索欲,另一方面可以鍛煉學生的思維。以“熱脹冷縮”一課的教學為例,在學生掌握了液體的熱脹冷縮規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空氣是否會熱脹冷縮。教師可以準備三杯水:熱水、常溫水和冰水,在瓶口扎緊一個氣球,對比實驗現象。這種實驗現象非常直觀,能夠幫助學生很好地理解實驗結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利用生活中的物品制作實驗道具,為實驗活動的開展提供保障。比如,在實踐中沒有酒精燈和漏斗,教師就可以帶領學生用玻璃瓶和鐵管等常見的材料制作一個簡易的酒精燈,引導學生用塑料瓶剪掉底部替代漏斗。制作道具的過程也能夠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調動學生對實驗與科學學習的積極性。為了更好地增強學生的實驗意識,教師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探究能力,并在日常的教學中優化科學課程教學設計,讓學生全身心參與實驗探究。這時,學生的好奇心及求知欲望就會被有效地激發。
(二)觀察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培養小學生的科學觀察能力,對其科學素養及多方面素質的共同提高具有顯著的作用。小學時期的科學課程,本身就是一門具有啟迪性、引導性的學科,而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也是該門課程的核心教學目標[1]。科學素養指的是一種思維、一種態度,是學生利用科學精神、科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問題的能力。科學素養是學生通過正向、積極的學習與感悟而逐漸形成的。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能夠為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帶來幫助。比如,在“小魚學潛水”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運用信息技術設備給學生呈現魚兒潛水的視頻,讓學生對這一系列現象加以觀察,然后由教師提問:“小魚為什么會游泳?它們是靠什么來潛水的?”引導學生積極地進行思考和解答,或進行更大膽的設想。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可以充分發揮自身的想象力,其中有的學生給出的答案幾乎接近于真實答案。這時,教師就可以向學生進行解釋說明。而在此過程中,經過切實有效的觀察和分析,學生的多種能力和素養就可以獲得逐步的培養和提升。長此以往,學生不但可以形成良好的學習和觀察習慣,而且可以顯著提高科學素養。
二、當前小學科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的專業水平不足
部分學校認為小學科學學科只是一門可有可無的學科,并未認識到配備專業師資的重要性。具體而言,部分教師在開展科學教學時,不能創設合理且高效的教學情境,無法讓學生深入且發自內心地融入學習。教師對情境的設計不能合理性和科學性,也無法使學生身臨其境般地去思考和探索[2]。此外,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對學生進行正確的指導和激勵。教師如果忽略對學生的合理引導和鼓勵,將會影響課堂效率的提高。
(二)學生在教學中缺乏體驗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可以應用的資源多種多樣,其可以根據有關的教學內容選擇合適的資源。例如,校園中的花草樹木、公園中的小河及生活中的自然現象等,都可以作為教學資源進行應用。如果教師無法讓學生切實地體驗與實踐,那么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感受一定是空洞的。
(三)觀察實驗盲目性
小學階段的學生具有活潑好動的特征,對一系列新奇的事物都有十足的探究欲望與好奇心。但是,小學生缺乏耐心和毅力,無法持久性地進行觀察,不能有效掌握科學觀察的核心目標,大多存在看熱鬧的心理。而產生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師無法將科學項目設計得具有趣味性,無法與學生的興趣愛好及性格特征相契合。例如,在觀察科學實驗的過程中,學生看到驚奇的實驗現象時大多會激動,甚至興奮地大喊大叫。但是在教師具體的觀察講解中,學生觀察到的并不是全部的過程,僅僅是一個實驗高潮片段而已。由此看來,學生并不清楚觀察現象的核心目標,只是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觀察與記錄,觀察能力自然得不到顯著提高。
三、小學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的相關策略
(一)設置預習任務,培養學生的觀察意識
不論哪一門課程的教學開展,都要基于一定的標準與規范,小學科學教學更是如此。在組織與實施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必然要基于學生的認知規律、個性特征,以及具體學情,為其布置適當的預習任務,使學生可以通過自主操作來促進學習任務的完成及學習目標的實現,從而提高自身的實踐能力。此外,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在實踐中進行反復性觀察,并對實踐過程與結果進行積極的完善與優化,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觀察意識,進而為其科學素養的進一步提升與發展提供幫助。
例如,在小學科學“動手種蔬菜”一課的教學中,為了使學生的觀察能力得到進一步培養與提高,教師可以在上課之前布置導向性較強的課前預習任務。教師可以讓學生了解與觀察實際生活中較為常見的蔬菜種子,并讓學生對種子進行一系列的收集與整理,然后把收集的種子帶到課堂上與同伴一起觀察。在正式開展教學活動之前,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針對蔬菜種子的特點展開交流與探究,以深化學生對種子的了解。有的學生通過觀察及思考能夠得出結論,種子與水分、氧氣不可分離;也有的學生在觀察后指出,種子在溫度適當的環境下能夠發芽,即使沒有陽光也無礙。對于學生提出的觀點,教師不要急于進行對與錯的評價,要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與探究,使學生通過動手實驗和自主觀察尋找正確的結論。這樣不僅能夠切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還能夠營造和諧的課堂氣氛,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溝通,為教學目標的高效達成提供支持與保障。
(二)創設有效情境,調動學生觀察積極性
小學生天生活潑好動,若是教師在科學教學中一味地進行道理說教與枯燥的教學講解,則小學生很難長時間地集中注意力聽講。這也就給教師教學內容的設計、教學進度的把控及教學方法的選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師必須適當地改變自身的教學理念,革新教學手段,實現科學教育與現階段小學生多元化發展需求的有效銜接。而上述目標的實現必須依托在一個優良、和諧且融洽的教學情境的基礎上。這也是眾多科學教師應深入了解與思考的問題。
例如,在小學科學“溫度與水的變化”一課的教學中,教師應提前做好備課工作,為教學任務的完成提供保障。具體而言,教師可以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輔助工具創設直觀且具體的教學情境,通過信息技術的視聽效果為學生展示各個溫度條件下水的物態變化情況,從而有效激發學生參與科學研究的熱情,促進課堂教學效率的進一步提升。
(三)以興趣作為基引,提升學生的觀察能力
對每個小學生來說,其對新奇的事情都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濃厚興趣,而興趣也正是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催化劑。所以,教師如果想要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就必須以學生的喜好為切入點進行教學,讓學生在觀察中逐漸形成良好的科學意識與態度。教師需要讓學生逐步學會并了解科學的觀察方式及有關策略,通過課程中科學的引導,在使學生具有一定觀察常識的同時,向其傳遞正確的觀察策略與方法,進而促使其在觀察與學習中掌握一定的技巧與本領。
例如,在小學科學“多彩的花”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應用春天萬物復蘇、百花齊放的教學資源,帶領學生到野外對多種多樣的花進行觀察與分析,促使學生掌握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種類繁多、形態多樣的花形成一定的認知與了解,也可以激勵學生利用互聯網對有關知識進行收集與整理,并在課堂學習中分享自己探究的成果,使學生在探究與記錄中養成良好的科學學習習慣。教師通過引導學生積極地進行科學的探究與分析,能夠促使學生在實踐中培養觀察能力,感悟到探究觀察的樂趣,為其后續深入學習與終身性學習提供保障。
(四)開展科學探究活動,有效引導學生自主觀察
在科學教學中,除了課本的基礎知識外,還包括很多科學活動與實驗活動。教師可以利用科學活動,從生活中獲得教學資源與素材,引導學生認真觀察。通過觀察,學生能夠更為深刻地感知與體驗各種科學現象,并從科學的視角解釋生活中一些有趣的現象與問題。另外,在科學活動中,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探究與思考,多為學生提供展現自我、展現個性及表達看法的機會與平臺,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及觀察能力的進一步提升,為其后續的發展與進步奠定基礎。
例如,在小學科學“蝸牛”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全體學生劃分為多個小組,讓學生以“觀察蝸牛吃什么”為課題展開探究與觀察。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來設計活動方案。活動所需的材料都需要從生活中獲取,包括杯子、生菜、肉、水果等。學生可以將蝸牛放置在一個空杯子里,再將生菜、肉、水果等放置在杯子內部,之后觀察蝸牛的進食情況。各個小組要將觀察的結果一一進行記錄。通過多次的實驗探究,學生可以總結出蝸牛喜愛的食物。這種與生活密切聯系的實驗課題,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更為全面且具體地了解科學知識,還能有效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
(五)引導學生多角度全面觀察,高效探究事物本質
教師是學生學習路上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啟發者,應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與技術素養,正確地引導學生進行思考與學習。因此,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從多元化的角度進行探究與思考,促進學生識別能力的進一步提升。由于事物具有多元性,學生如果一味從一個角度對事物進行觀察,就很難發現事物的本質特點。基于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全面探究事物的本質與核心,促進學生多角度思考、探究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綜合能力能夠得到進一步提升,同時學生也能感悟到科學知識與生活息息相關,進而進一步提升其思維能力。
例如,在小學科學“筆芯為什么會伸縮”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進一步拓展教學內容,通過拆解圓珠筆,讓學生觸摸與感知,進而判斷并討論圓珠筆伸縮的基本原理。學生在觸摸、實驗與拼接的過程中,能夠進一步理解與掌握原理。這有利于多角度、全面提升學生的觀察能力,并為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奠定
基礎。
結? 語
綜上,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應摒棄以往教學中單一、枯燥及一味說教的教學模式,積極轉變與革新教學理念,利用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創設有效、和諧、融洽的教學情境。此外,教師要讓學生在積極參加科學課堂的基礎上,學會從各個角度全面地觀察相關事物,進而為其觀察能力與科學素養的培養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陳夢峽.小學科學實驗教學中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研究[J].中小學實驗與裝備,2021,31(06):28-29.
[2]陸亞楠.基于信息技術條件探究小學科學觀察能力的培養[J].小學生,2021(10):114.
作者簡介:梁華(1970.10-),男,江蘇連云港人, 任教于江蘇省連云港市海州實驗小學,校長,小學高級教師。